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金牌执行律师 > 第二章 老舅成了律师

第二章 老舅成了律师

    老舅到了司法所,一开始的书生气与基层的工作生活格格不入,但是随着工作的历练,越来越成熟。后来,又在我市里找了我舅妈结了婚,我舅妈是个老师,长的清秀漂亮。但由于分离两地,家里又没关系调回市里,所以那几年,老舅来回奔波。在国家司法资格考试第一年开考的时候,也就是2001年,题目对老舅这种科班法学出生的是非常简单的,主要就是考法条,拿到现在来看简单到没谱。在这一年,我老舅高分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并顺利拿到司法考试资格证。这个证的含金量搁在现在还都可以,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含金量不高,不代表你就能养活肚子,挣到钱。

    我老舅在拿到司法资格考试证的第二天就辞职了,跑到市里挂靠一家律师事务所执业。在我们松江市这样的中等城市,大额案件都是来自于政府国企,在没有司法资格考试之前,律师基本都是从司法系统走出来的,外人根本没门路进去。所以,当时的律师是非常值得骄傲、让人眼红的行业,搁现在最起码是个金领。但是,但是,重点在于律师行业也是二八定律最明显的行业,二成的律师拿走了八成的利润,八成的律师去抢那二成的利润。所以,作为一个新入行的律师,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基本上是没有案源的,在律所坐冷板凳。而且那时候也不流行授薪律师,所以新入行的律师大多就是饥一顿饱一顿,接到案源就能吃到饭,接不到案源就喝水,压饿。这些我都是听老舅说的,所以,我很庆幸我走律师这条路的时候,前面有一盏指路灯为我指明了方向,避免我走了很多弯路错路。

    所以,借着这里,我希望看到我小说的读者,如果你想当律师,除非你有指路的或者有座山给你靠,你在这行前五年不要想着能挣到大钱,基本上能糊口就算不错了,对于普通人来说,贵在坚持和运气,运气到了,你不发财,财也送来,你走霉运,财送来你也接不了。并且,律师这个行业,看着很神秘,高大上,其实接的大多数案源都是流水线一样的案件,且都集中在婚姻纠纷、合同纠纷,那种电视剧里演的勾心斗角、婉转曲折的商战案件,一个律师一身能接个几件,就够炫耀了,为啥就接个几件,因为接了这几件就够你退躺平了,开个律所,用自己的名气招几个小律师和实习律师,小案件让这些律师跑,这些小律师跑的勤拿的还少,大的案件自己才出动,挣的多事儿少,还能从小律师跑的案件中拿大头,何乐不为。这些位于金字塔顶部的律师,才是流量之王,那些在底下疲于奔命的小律师,就是维持个温饱线,当然这个温饱线,是在律师行业的。在这个行业不要嫉妒,即使嫉妒也要放在心里,不能表现出来,有的人生下来就是站着吃饭,有的人就是跪着讨饭,我说的可能有点残酷,是因为我后面的故事就发生过,请读者朋友们自己思考感悟。但总的来说,律师界是比普通人的发展前景大些,未来还是“可期”的。

    我之所以说这么多,不是水字数,就是想把自身的经历写出来,让更多想从事律师行业的年轻人能够有个方向,知道自己能够达到的界限,所以就像某个商界大佬说的,有些事情,不是靠努力就能成果的,铁杵磨成针,那是因为你只看到针,没有看到一根铁棒就只出了一根针,其他人就是芸芸众生。尤其是看到一些人靠贩卖成功学发家,其实人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你买了他的课,他的书,如果他发现这个行业很挣钱,凭什么分享给你,不自己留着闷声发大财。当然,我也不是想打消大家奋斗就能成功的激情,只是把自己的经历感悟写出来,分享给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好了,再说回我老舅,老舅对我说过,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三十余岁的人,口袋里没有10块钱,出去找案源,没钱坐公交车,怕坐了公交车,没钱吃午饭,所以十几里的路全靠走过去,忙完之后感觉全身都虚脱了,一天就吃了两个馒头一袋榨菜,晚上到家,他在我老舅妈睡着后,到卫生间里痛哭。这么丑的事,给老舅光辉形象抹黑的事,在平时我是听不到,只有在我老舅喝多了,多到不行的时候,他才对我说。他就这点好,喝的再多,在酒桌上、亲戚朋友面前重来不说自己的过往,如果喝的实在太多,就使劲让自己闭嘴,闷头喝酒,不讲一句话。所以,每次当我看到老舅在酒桌上不讲话的时候,我就知道绝对整多了。

    老舅和我说当时他为了挣钱,什么都接,给人写起诉状、写合同、接法律援助的活,这在当时的律师界都是没人愿意干的,丢份,他都接,每次律协组织全市的律师开会交流学习的时候,我老舅都是参会律师的笑柄。即使是现在,一些老的律师还是知道我老舅的这些事,当然随着我老舅事业越来越好,这些声音就越来越少。律师界是个非常势利眼的地界,顶尖律师看不起大律师,大律师看不起中小律师,中小律师看不起实习律师,实习律师是这个行业最底层,连律所聘请的文职人员都看不起。不就有个笑话吗,三千元八小时的工人找不到,三千元的会开车24小时工作的实习律师一招一大把,其实这也是对律师界的真实写照。现在回到为什么写个合同、诉讼会被其他律师嘲笑,现在不都是抢着干吗。你要知道,当时的律师是非常少的,并且都是有稳定的案源,要么是这个各级机关的律师,要么是国企的律师,就是稍微差点的律师也接几个民营企业的法务。至于普通人之间的纠纷,都是求着找律师,因为少啊,而且那个时候都讲关系,这个律师是XX院长的朋友,那个律师是XX领导的公子,这些律师还拿着这个牌子在外面晃,深怕别人不知道他背景深,接的案件数不过来。

    所以呀,随着时代的进步,法治的完善,我们国家这些陋习逐渐销声匿迹,虽然不能说全部没有了,但是已经是最大程度额减少了,为大家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