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大时代1988 > 第94章 首批预售额五百万

第94章 首批预售额五百万

    看得出张泉海为了这些小猪仔,的确是想尽了办法。

    不管是点火堆,还是和小猪仔一起睡猪圈,都可谓是尽心尽力。

    他现在这么为难,自然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很棘手。

    养猪场当初设计的时候,为了养更多的猪崽儿,所以在通风条件上尽量做到最好。

    以前蚕种站因为是养蚕,所以在通风这一块并不是特别看重,四周的墙壁都是封死的。

    现在养猪场改建,直接把四周的墙都砸了,里外对着吹风。

    别说是猪了,到了冬天,连人都扛不住。

    陈光耀眉头一皱,询问道。

    “现在养猪场通风预留的窗口有几个?”

    “楼下有八个,这一层十个,都是那种三四个平方的大窟窿,哪怕是用门板来挡着,也需要几十扇门板,而且用门板挡着根本不顶事。”

    “门板?”

    “对,必须找木匠先做出门板。一般的木料挡不住那么大的窟窿。问题是,我们根本找不到那么多木匠来赶进度。”

    面对张泉海的抱怨,陈光耀第一时间没有吭声,只是四处走了走,在养猪场里巡视了一圈。

    情况和张泉海说得一样。

    墙上为了通风,凿出了几个通风口。

    别说晚上了,白天那风也是呼呼呼往里吹。

    几个靠得近一点的铁笼里面,小猪仔儿全都挤成了一团,看样子是冻得够呛。

    幸好上次回县城的时候,机械厂的老厂长易万峰提了一句,让陈光耀往猪笼里面放点稻草。

    陈光耀顺口交代张泉海一句,张泉海用蚕种站的小货车去乡下拉了两三捆稻草,现在全都铺在猪笼里面,勉强算是给这些小猪一个挡风的地方。

    陈光耀不声不响的看了一会儿,问道。

    “泉海,你说多加点稻草行不行?”

    “那怎么行?这些猪圈里面铺的稻草,最多也就能管用几天,等这些小猪仔儿吃喝拉撒几天,这些稻草都会被打湿。到时候不仅不能保温,反而容易让这些小猪仔生病。”

    “那依你的意思,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要把猪圈修好?”

    “对。”

    “按照你说的,加急制作木板把墙上的窟窿堵上,需要多少钱?”

    “需要多少钱?”

    张泉海愣了一下,他还真没仔细算过大概的成本。

    不过按照他的说法,陈光耀心里倒是过了一遍成本。

    这年头的木匠和石匠都是技术工种,尤其是木匠更是一年到头都忙,好一点的木匠根本不会随便接外人的单子。

    想要做几块门板,看似简单,但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陈光耀和徐瑶住在干休所的小洋房,之前搞了一个简单的小装修,换了一扇室内门,市场价是六十四。

    当然,那种室内门做得比较规整,还刷了油漆。

    如果只是把木材镶在一起,随便做两扇木门,造价应该可以便宜三四层,也就是四五十块钱的成本。

    按照一个通风窗口至少四五扇木板来计算,那楼上楼下十八个窗户,总共要九十块木板。

    一块板子五十块钱,那就是四五千块钱。

    这些木板本身不是特别保暖,更别说,后续还需要重新安装门窗。

    换句话说,如果按照张泉海的想法。

    那陈光耀需要再砸个四五千块钱,只为了追求一个可能有效果的解决方案。

    这显然不符合陈光耀的要求。

    “保温保温……”

    他漠然环顾四周,突然心中一动。

    “保温?蔬菜大棚不就能保温吗?”

    他转而问道。

    “泉海,县里有卖塑料布的地方吗?”

    “塑料布?”

    “对,蔬菜大棚或者是以前装粮食的塑料袋子用的那种塑料。”

    “我不太清楚。”

    张泉海茫然的摇了摇头。

    陈光耀一看他这反应,心中暗道一句,“坏了。”

    他知道张泉海不至于为了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骗他。

    现在问题在于这个年代,或许真的没有塑料大棚。

    八十年代,石油化工还是比较薄弱,塑料大棚应该还没有推广开来。

    陈光耀短暂的犹豫了一下,很快又想到了新的办法。

    “塑料篷布找不到,那就用棉布!”

    反正他也开了纺纱厂,找点棉布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想到这里,他直接吩咐张泉海道。

    “这样,你跟我去纺纱厂,我们去拉一圈棉布过来,直接钉几根横梁,扯几层棉布就把这几个预留的通风窗口给封了。这样做,既经济又实惠,重要的是花不了多少时间,效果还好。”

    张泉海一听,的确是这个办法好。

    当即领着人跟着陈光耀去了纺纱厂。

    几人去了纺纱厂,陈光耀去打了个招呼,顺便和老厂长赵宗清聊几句。

    纺纱厂的业务本身比较稳定,陈光耀之前很少过来询问生产状况。

    这次赶巧过来,他本来打算和赵宗清随便聊几句。

    没想到赵宗清却突然告诉他一个消息。

    “陈厂长,刘洪盛,好几天没来上班了。听说是打算去沿海发展了,不在我们厂里干了,你看这件事我们怎么处理?”

    “刘洪盛?”

    “就是我们厂里负责丝绸制品销售的那个小伙儿,之前在菜市场旁边摆地摊的那个。”

    “我知道,我的记性还没那么差。”

    刘洪盛,陈光耀自然记得。

    且不说,当初盘下纺纱厂也就是年前的事,距离现在总共也没几个月。

    就说刘洪盛当初帮他拉来了第一笔订单,也足够他记很久。

    现在刘洪盛突然不干了,陈光耀虽然感觉有些突然,却并没有感觉到意外。

    刘洪盛那小子本来脑子就灵,再加上油嘴滑舌,流里流气的,正儿八经的上班肯定待不住。

    纺纱厂现在业务基本上已经固定,丝绸制品业务已经削减到几乎开不出单的程度,刘洪盛以前一个月赚好几千的提成,现在肯定不愿意只领这点死工资。

    所以刘洪盛要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陈光耀随口问道。

    “就他一个人要走?”

    “还有之前跟他一起跑业务的那两个女销售员,除此之外,车间里有几个丝绸纺纱工也被他带走了。你看我们要不要把人给找回来?”

    “不必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大家都是上班讨生活,又不是签了卖身契,难不成还能让他给我们打一辈子工?”

    “话是这么说,但是他把我们的纺纱女工挖走了,这是不是有点……”

    “这有什么?他要是有那能力,带着那些女工发财,不也是好事一件?我们纺纱厂现在的丝绸业务本来也没怎么做了,他自己另起炉灶也很正常。”

    陈光耀现在说得轻描淡写,主要是因为刘洪盛离开纺纱厂,并没有伤及厂里的根本。

    再加上他做生意这么多年,也知道这世上没有不散之筵席。

    亲兄弟也有明算账的时候。

    更何况只是手下的一个员工。

    相较于他的豁达,赵宗清这个老厂长还真是有点气不过。

    要不是现在厂里的大老板是陈光耀,他非得把刘洪盛找回来不可。

    两人在办公室闲聊的时候,张泉海已经把棉布装上车,上楼招呼道。

    “陈厂长,棉布已经装好了,你要过去看一趟还是我们自己把窗户封上就行?”

    “过去一趟也行。”

    陈光耀对养猪场的事情,自然更加上心,领着张泉海就回了蚕种站。

    一行人找了几个工人,又找了几块木板,直接把窗户用棉布封上了。

    别说,效果还挺好的。

    古代的时候,门窗都是用纸糊的,陈光耀现在用棉布来封窗,算是比较高级的。

    这窗户一封上,整个楼里顿时暗了不少,不过温度明显上来了。

    没有了呼呼呼的冷风吹,养猪场里隐隐有点闷热的感觉。

    陈光耀提醒道。

    “行了,现在暂时就先用这些棉布挡一下。对了,这段时间养猪场的修建工作也不能落下。”

    张泉海跟在他身后,点头道。

    “是,我会盯着的。”

    “泉海,这两个月,你费点心,等来年开春,应该会有不少乡镇的农民采购猪崽儿。到时候我们猪种站的生意会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我明白,其实我们这段时间已经陆陆续续的有农户来找我们咨询猪崽儿的事。”

    “现在就有了?”

    “对,只不过我们养猪场还没修好,我想着我们猪种站没有正式开张,就把他们都谢绝了。”

    陈光耀一听这话,心下暗暗挑眉,赶忙道。

    “泉海,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什么叫没有开张?我们又不是单纯的做生意,这个猪种站本身也是和蚕种站的运营模式一样都是为了帮助偏远乡镇的农村群众。他们要养,那直接签单子放出去就行了,只要你在源头把猪崽儿的质量控制好。”

    “陈厂长,想不到你人还怪好的。还知道为农民考虑。”

    “那肯定的,我自己本来就是农村人。”

    陈光耀一副信誓旦旦的样子,说得好像真是不赚钱,做慈善一样。

    一时间,倒是让张泉海有点小感动。

    其实陈光耀自己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深知做生意,最重要的是高周转,才能有高回报。

    学校门口开个小面馆,乍一看不起眼,一碗面也就卖十几块钱。

    但是一天随随便便卖个一百碗,就是一千多的营业额。

    只要量起来了,想不赚钱都难。

    现在养猪场前期堆的资金太多,最主要的是进口的那四只国外约克猪,直接花了陈光耀三十多万。

    如果这笔钱不能快速变现,那这笔生意对他而言就是巨亏。

    毕竟这三十多万的资金成本摆在这里,他随随便便做点什么都好过现在一分钱不赚。

    ……

    养猪场猪崽儿受冻的问题,解决之后。

    陈光耀见没什么事情了,便带着媳妇儿徐瑶又回了市里。

    虽然乍一看,这一趟过来,只是帮忙修了个窗户。

    其实更重要的是,在陈光耀的授意下,张泉海渐渐也开了口子。

    养猪场开始正式的分散养殖小猪仔了。

    一个月过后。

    眼看着临近年末。

    干休所的小洋房里。

    陈光耀正和徐瑶一起准备着把这房子装点一下,贴个对联、福字什么的。

    就在这时候。

    客厅里的电话突然“叮叮铃铃”的响了起来。

    陈光耀顺手接起电话。

    “喂?”

    电话那头传来张泉海难掩激动的声音。

    “喂?陈厂长,我是张泉海啊。我来给你报喜了。”

    “报喜?报什么喜?”

    “我们养猪场的小猪仔批发生意,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不到,就往附近的乡镇分发出去一千五百只小猪仔!市场行情相当的火爆啊!”

    “是吗?”陈光耀的语气不惊不喜。

    张泉海倒是激动得不行。

    “是啊,村民的热情太高了,我们蚕种站的小货车,一次能拉二十多只小猪,来来往往五十多趟,几乎是一个月都在路上跑。别的不说,把我们的司机都累得够呛。陈厂长,你看我们下一步是继续卖猪还是稍微控制一下?”

    “不用控制,继续卖。让魏大姐从货运站那边继续进猪,同时厂里的四只外国猪也要注意看护,让它们尽快下崽儿。”

    “好,我明白了。”

    张泉海点了点头。

    这会儿一冷静下来,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好奇道。

    “厂长,你怎么好像对这件事一点儿也不惊讶啊?你早就知道我们养猪场卖出了这么多猪?”

    “对,我早就知道了,是吴昌贵跟我说的。”

    “哦,是跑销售业务的那个吴总啊。我就说厂长怎么好像一点儿也不惊讶。要知道这一千多只小猪仔如果全部收回来,那一头猪三四百块钱卖给肉联厂、屠宰场、那可就是四五百万的利润啊。”

    “你倒是会算账,我们收猪不要钱的?”

    “那是那是。”

    张泉海嘿嘿一笑,略微有些尴尬。

    相较于他的喜悦和兴奋,陈光耀倒是对这个成绩见怪不怪。

    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盘下蚕种站,改建养猪场,一定能做成。

    原因很简单,就因为蚕种站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招牌。

    附近乡镇农村的农民,几十年来一直在蚕种站买蚕种回去养蚕,对蚕种站有很强的信任度。

    现在改建养猪场,他们自然也乐意在这里买猪崽儿。

    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