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鱼群

    教授似乎正在喂鱼,鱼儿在有充足食物的情况下蜂拥而至,在争夺到属于自己的一份食物后又快速远离,独自享用那一份食物。

    很快,那本来足够一条鱼吃的一份食物被吃完了,但鱼儿似乎不知满足,又返回继续争抢。

    教授半蹲在鱼缸旁安静的观察。

    很快,足量的鱼食被分食一空,有些鱼把自己塞的大肚便便还不知满足,而有的鱼争抢到的食物很少,饥肠辘辘。

    但教授似乎并不打算继续投喂。

    杂食性的鱼相对温顺,在鱼食被分食一空而自己却没有吃饱的情况下,它们把目光转向了其他可以食用的东西,比如水草。

    而肉食性的鱼在争抢不到食物的情况下,把目光对准了隔壁的杂食性鱼群,并尝试突破格栅。

    很明显,它们不可能成功。

    于是,它们中几条穷凶极恶者,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同胞。

    厮杀开始了。

    很快就有鱼受伤,其他鱼闻到了血腥,一拥而上,很快受伤的鱼被分食一空,但依旧有鱼仍不满足。

    新的一轮厮杀开始了。

    血腥味吸引来了与肉食性鱼一栏之隔的杂食性鱼,但它们似乎比较聪慧,并没有像肉食性鱼一样试图攻击格栅。

    杂食性鱼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只是像旁观者一样静静观看,不时有碎肉飘来被幸运者一口吞下。

    在付出了不知第几条肉食性鱼的生命后,厮杀停止了。

    教授很自然的捞出了鱼骨,智能水箱很快把箱壁清洗,把水更换,除了肉食性鱼少了几条以外,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白晓黑看了一会,忍不住问道:

    “为什么鱼会自相残杀啊?这样下去不会绝种吗?”

    教授直起身,仿佛观察鱼群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微笑着看着白晓黑。

    “不会绝种,因为会有人补充新的鱼群。”

    “至于为什么会互相残杀...”

    教授仿佛被这个问题难住了,他并没有回答,而是说:

    “这个我也想知道,所以才会有这个鱼缸。”

    “我姑且试过,如果大量投喂,两者都会活生生把自己撑死。”

    “如果定量投喂,即使理论上投喂的食物都有富余,但杂食性的鱼依旧会有饿死的,而肉食性的鱼依旧会相互攻击。”

    杂食性鱼的行为姑且可以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合淘汰来解释,毕竟食物是刚需,鱼本身不知道食物会被定时定量投递,只能拼命抢夺。

    但肉食性的鱼为什么会相互攻击呢?难道肉食性的鱼就那么喜欢干架?

    白晓黑感到很费解,总不至于这鱼喜欢自我毁灭吧。

    钟教授看到白晓黑如此纠结,笑呵呵的说:

    “别想那么多,我不过是看这种现象很有意思,姑且观察一下。”

    外面天已经完全黑了,行人也逐渐稀少。

    “所以,这么晚来找我是有什么急事吗?”

    于是白晓黑跟教授大概的解释了一下纳米切割和念机的结合,以及出现的问题。

    “所以借用一下您在人联的账户,还要用一下您的电脑。”

    教授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精细的思索,逐字推敲,想了很久。

    白晓黑在一旁静静等待。

    钟教授似乎思索完成,他满意的点点头。

    “嗯,看来的确有效果啊。”

    他似乎内心满是感慨,不过还是回复了白晓黑:

    “没问题,你拿去用吧。”

    教授很快从卧室里拿出笔记本电脑,递给白晓黑。

    白晓黑并不准备带走,而是直接把电脑放到茶几上打开。

    电脑里并没有什么软件与资料,只有一个图标。

    白晓黑点进了那个图标,这下该有的软件与数据和环境都出来了。

    这应该是一种云平台。

    白晓黑熟练的打开了他曾经无数次对着自己码出来的代码大眼瞪小眼的那个充满罪恶的编程软件。

    可惜没有邓小玲的AI支持,只能自己来了。

    白晓黑一边寻找控制机械爪旋转的那部分代码,一边问教授:

    “所以您说的有效果是指什么?”

    教授看了两眼代码,开始皱眉,索性不再看了,而是聊起典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什么意思?”

    “就是人联的想法。”

    人联也可以说成发展派,教授的确知道很多发展派的详细情报。

    “比如让研究者们学点别的学科?”

    白晓黑一边问,一边翻找,他找到了驱动部分,结果发现,这一部分全是连成一片的神经网络,数据经过神经网络计算直接输出的是位姿矩阵,根本找不到一个好的切入点。

    反正以白晓黑的技术是做不到的。

    难道要求助别人了吗?

    教授回答道:“那可不好,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再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人联主要想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次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

    “在以前,研究者们都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交流也是和同行,毕竟不是一个专业的也交流不起来。”

    “最后憋个几年甚至几十年,憋出个论文和成果,然后别人再拿去用。”

    似乎白晓黑所在的研究所也是这样。

    “而人联想的就是把各行各业的研究者都聚集在一起,该研究的研究,该讨论的讨论,看看能不能产出什么化学反应。”

    甚至都不止是研究者,白晓黑心想,杨守田估计是向上申请了更方便携带的切削工具,结果搞出了个纳米切削,才会有这些事情。

    “就比如你说的这个纳米切削,他的实验报告那是连数据都不完整,制备方法也没公开,样品人联也没拿到手,却直接进行了落地应用。”

    “而且应用的还是连研究者自己都想不到的方向!”白晓黑补充道。

    虽然纳米级的加工精度早晚都会出现,但那也是在将来,以杨守田这种能普及纳米级加工精度的方式,的确使之被提前了,提前的还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不知道几十年。

    教授是这样评价的:“人联就像一个大熔炉,不知多少先进技术与知识被融入其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也无法预料,但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