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大鹅校尉 > 第17章初到法隆寺

第17章初到法隆寺

    自从赵才回去后,留在寺中的两名家人整日等候,却始终未见有银两送到。

    正在众人焦虑之时,装金的工匠们又来催讨工钱,言语之间,家人与工匠们吵嚷起来。工匠们对小沙弥说:“你们既然拿不出工钱,我们也不干活了。等送银子的船来了,再给佛像装金也不晚。”说完,各自挑起铺盖,一哄而散。

    第二天,两个家人到外边漫步散心,到晚间仍未回来,小沙弥怀疑他们到花柳场中去玩耍了,也没有太在意。

    这样一连过了几天,两个家人仍然不见踪影,到处找寻也没有半点儿音信。小沙弥于是打开他们住的房间去看,只见里边空空荡荡,所有用具都已不见,只有一些空空如也的箱笼。

    这时小沙弥才觉得这伙人来此恐怕心术不正、另有所图。可是小沙弥们将庙里的器物检视了一遍,分毫不少;再一想,赵才又先付出五百银子修庙,实在不知他们到底来干什么,打的什么主意。小沙弥猜想,也许是两个家人贪财趁主人不在,挟资潜逃了。

    这样又过了几天,小沙弥还是疑神疑鬼,就亲自来到六合县寻访赵才的具体情况。到那里一问,名字叫赵才并且在青县县尉的人,果有其人,只是此人现在正在青县任所,父母也早亡故,且家中甚为贫苦,根本没有什么在家中奉养双亲家财钜万这档子事。

    小沙弥此时虽然已明白来庙中之人是冒名顶替,必有阴谋,就是不明白假赵才白白花了五百两银子修了庙,也没有偷盗庙中财物,那他们究竟意欲何为?这让小沙弥们陷入了困惑之中。

    回到庙里后,修大殿的工匠们告诉小沙弥,大殿已经修完,已经花费白银千两。除了已经收到的五百外,其余砖瓦沙石木料以及工价,还需要五百两,请小沙弥付清余下的银子。小沙弥哪里拿得出呀,众工匠吵闹不休,所以要告到平安县衙官府解决。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王捕头看了看叶三应,见他没有反对,大手一挥,道:“王三胖,赵二牛,你们陪叶三应去一趟,如真有不法之事,严惩不贷。”

    从衙门到法隆寺有20里的路程,所以三人俱是骑官中的马来的。

    来到山脚下,深山的寺庙,坐落在连绵群峰之间,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颗明珠,静谧而神秘。寺庙的山门,更是给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

    山门巍峨耸立,仿佛是大山的一部分,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佛教图案,充满了古朴的艺术气息。

    门楣上,挂着一块古朴的匾额,上面用楷书大字书写着“法隆寺”的名字,字迹深邃而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寺庙的古老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山门的两侧,是两座雄壮的石狮,它们眼神坚毅,守护着寺庙的安宁。在晨光的照耀下,石狮的轮廓在天空中清晰可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见那嵯峨黛绿的高山,满山蓊郁荫翳的树木与湛蓝辽阔的天空,缥缈的几缕云恰好构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画.山上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飘落下来。

    寺庙一定藏在深山中,石板路,近200米,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山顶。

    禅院修建在山崖边上,山风浩荡,松柏婆娑,古树的根系盘曲虬结。树下摆着一张石案,上面置着棋盘和茶具。院落的边缘即是深不见底的深渊,被青石围栏挡着,下面雾气翻涌,恍如仙境。

    那映在绿树丛中的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沐浴在玫瑰红的朝霞之中。

    走进寺门,跨过门槛,在前面有一尊释迦牟尼的塑像。墙上还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一看就知道有一些年头。

    这些建筑物的木桩经过时间的侵蚀,有一些外皮已经剥落,显得十分破旧。他们走近前来,依次在佛像前双手合十拜了三拜,很是虔诚。

    第一进为天王殿,天王殿的左右为钟楼和鼓楼。过天王殿,就是中间供着“三世佛”的大雄宝殿。由大雄宝殿继续往前,便来到了圆通宝殿。圆通殿又名观音殿,殿中供有十一面观音铜像。寺的最后一进为药师殿,殿里供奉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走到大院中央,抬头便是一望无际的天空,寺虽小,却有一种不衰的感觉。寺里若无他人,寂静的空气中,几只鸟儿唱歌,听着就十分悠然。

    佛像大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神情动作千姿百态。有的咬牙切齿,怒目而视;有的朱唇微启,面带微笑;有的盘膝而坐,双手合十;有的金鸡独立,手舞钢鞭;有的眼睛半闭,手持经卷。

    寺里的小沙弥早也通报了主持,当叶三应他们才走到天王殿时,主持便带着小沙弥迎了出来。

    只见阳光透过古老的屋檐,洒在这位得道高僧身上。

    他的面容和蔼可亲,一双深邃的眼睛透露出睿智和慈悲。他的眉毛如远山般舒展,皮肤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细腻,像是经历了无数次洗礼的佛像。他的身材虽然瘦削,但透露出一股不屈的威严,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峰。

    他穿着一袭青灰色的僧袍,上面绣着精美的莲花图案,既显得庄重又不失雅致。他的手中握着一串木质念珠,一颗颗珠子被他摩挲得光滑圆润。

    他走起路来步伐沉稳有力,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大地的心脏上。

    主持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贫僧法号了因。”

    他的声音温和而庄重,像是远古的钟声在山谷中回荡。

    叶三应看见,忙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大师,打扰你清修了。”叶三应前世都受佛教影响颇深,所以很是恭敬。

    “施主可是为工匠而来?”

    “正是。”

    “贫僧三月前就率弟子去罗汉寺辩论佛法,昨日方才归来,留守的小沙弥不知道轻重,寺里只有了然师兄和了知师兄,然他们早也不理俗务,在后山闭关苦修。贫僧明日便设法了却这段因果。”

    据叶三应所知,虽然现在道教是国教,佛教大不如前,但是在前几朝,佛门香火可是鼎盛了1000余年,不可能只有这点底蕴。再说,法隆寺作为前朝京都4大寺庙之一,寺庙没有几个高手留守,更是不可能。主持的话解开了叶三应的疑惑。

    当家的不在,弟子也不在,只剩下小沙弥,不掌握财政大权,剩下有两位老和尚在闭关。

    “主持不生气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师高见,谢过大师。”叶三应话头一转,道:“但是那伙人大费周章究竟是为了什么?大师知道吗?”

    “贫僧不知。”

    “大师,在下要循例领他们二位去仔细看看现场,以便完结此案。”

    “施主请自便。”了因大师还是不动如山。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