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新楚 > 第一百四十六章 人性善恶

第一百四十六章 人性善恶

    六月中,郢都没有一丝风,又闷又热。

    月上柳梢头,蝉鸣声阵阵。

    王宫后花园中人声鼎沸。石亭下,熊槐与孟子挨坐着,谈笑风生。楚国朝堂重臣悉数到场,他们大多数与孟子的弟子窃窃私语。

    孟子满面春风,楚王确实给足了面子。

    觥筹交错许久,熊槐放下酒樽,向着孟子拱手道,“夫子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笑着捋了把胡须,一副你果真孺子可教的神态,“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熊槐拱拱手,笑道:“夫子高论,寡人受教!夫子何以教寡人治国?”

    熊槐谦逊的态度令孟子很是受用,现在熊槐问起治国理论,孟子不由得精神一振。

    向一国君王兜售自己的治国理念,是他毕生的理想。孟子顿了顿,沉声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谓之王道也。”

    “然则,寡人如何行王道?”熊槐又问。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听夫子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熊槐又是一番恭维。

    孟子微微一笑问道,“楚王果欲行王道乎?”

    熊槐笑了笑,没有回答。

    昭阳起身,拱手反问道,“夫子以为,乱世可行王道乎?”

    孟子肃然道,“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熊槐接过来话,“夫子曾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谓人性本善。”

    “然!”孟子点点头。

    “然,寡人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此言一出,满园震惊!

    孟子更是瞪大了眼睛看着笑眯眯地楚王,眼光意味难明。

    挑战!

    孟子曾经与告子就人之性善恶作过辩论,告子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而孟子却以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自然更胜一筹,胜了辩论。

    如今熊槐再度引出这个话题,而且还提出了性恶论,让人登时心神大震。

    “性恶?”孟子眯起了眼睛,眼中是满是警惕,显然性恶论与他的性善论针锋相对,楚王显然是有备而来啊!

    熊槐继续道,“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没有多说,“人之性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又说:“人之学者,其性善。”

    熊槐沉声道:“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沉吟不语。良久,他哈哈一笑,“闻楚王之言,观楚国之政,老夫知之矣。只是法家无情,霸道难续,望楚王深思!”

    孟子是儒家,熊槐用人性本恶反驳他的人性本善,在他看来就是反对儒家,放弃了王道。虽然列国也少用儒家和王道,但楚王效仿秦孝公发求贤令,显然有变法的意图,孟子便以为楚王欲效仿秦国,任法家,行霸道。

    熊槐摇摇头,朗声道:“寡人深知儒家之理,夫子之愿,寡人也知王道之好,只是千人千面,万人心不同,这世道若夫子般贤达的又有几人?是故寡人治国,理万民以王道,予诸侯以霸道,绳之以法,非王非霸,亦王亦霸!夫子以为如何?”

    孟子盯着楚王肃然的脸久久不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