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直播:老祖宗们帮我写论文 > 第四十五章:行省的推广,新时代的文天祥!

第四十五章:行省的推广,新时代的文天祥!

    现在的雍正也正是大力推行摊丁入亩政策的时期,尽管秦明说了这个政策最后带来好的影响,以及爆发式的人口增长。

    但他的面容依旧云淡风轻,感觉从一开始就知道了最后的结果。

    不过说一千道说一万道,任谁听到自己的名字在历朝万代中脱颖而出,那肯定还是激动万分的。

    只不过这次雍正高兴的其实是内心。

    回想康熙之治,九子夺嫡的场景,自己这一路走来真是感慨万分,其实一个人能够写进历史书其实不难,要么遗臭万年,要么流芳百世。

    不过根据天幕之言,自己应该是流芳百世了。

    真好。

    想到这些,雍正笑了,虽不出声,但嘴角比AK还难压。

    。。。。。。。。

    “其实元朝对汉族的管理也基本只能做到这些,不过元朝哪怕从铁木真开始算,对于一个大一统来王朝来说也算短命的。

    但元朝有些管理制度还是不错的,比如对地方的行中书省,这个制度说真的,如今也是延续至今,我就说一下,各位皇帝丞相们可以听一听,如果有用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实施。”

    秦明对于这个行中书省的评价很高,并且这个对地方的管理制度,让后世的国家居然一直在用,看来是不容忽视的政策。

    前面原本很多人都期待秦明能够对摊丁入亩的政策展开说说。

    但几个小时的讲解过去了,大家都知道了秦明的个性,哪个朝代提问就着重讲哪个朝代的历史,其他朝代的政策哪怕很好,都只是提一下。

    除非下次有人提,那还差不多。

    尽管大家对摊丁入亩的政策没有听到感到惋惜,但这个行中书省听起来还是很有搞头的,于是原本对元朝历史有些不感冒的皇帝们,让已经无精打采的记录员们重新振作精神。

    毕竟哪怕没有大一统的王朝,面积虽然没有那些朝代大,但如果政策好的话,他们并不介意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重新划分一下。

    。。。。。。

    “这个行中书省呢,简称行高官官为丞相,在元朝,全国划分了实个行省,都是根据地方特色,或者是历史沿用等方式取名,大家请看地图。”

    秦明又是大手一挥,一幅元朝地方行政管理的地图就出现在众人眼前,然后秦明像老师一样,随便指着一块地方继续说:

    “比如这个位置就是湖广,这边就是辽阳,岭北地区。很多都是根据地方特色而取名,不过我们今天主要不是说这些名字的由来,还是回到核心。

    这个行中书省有关事务是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握,中书省其实就是汉朝,曹魏时期的中书监,不过对于秦朝来说可能陌生,这个中书省主要是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

    六部就是设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以及工部。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

    六部主要职能其实就是顾名思义,以后会重点讲解,毕竟三省六部其实也蛮重要的。”

    通过行中书省的延伸,其实最兴奋的无非就是秦始皇了。

    妈的,这都是啥,老子都听都没有听过!

    真是太棒了,这下压根就不要跟里李斯那厮彻夜想管理制度了,这他妈不就是现有的吗?

    老子抄作业可厉害了!

    现在秦始皇的内心真就是那句玩笑话:额滴、额滴,都是我额滴!

    不过那个造纸术的运用还是要放在当下第一位置了,如今这些记录官们,火星子冒出来都是小事,但不停地刻,手都出血了,或者都有泡了。

    秦始皇微微叹气,真是幸福的烦恼!

    。。。。。

    “然后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一下的行政区划分路、府、州、县,其长官均称为达鲁花赤,亦为监临官。当然达鲁花赤在明朝时就被废除了,所以这个名字大家可以自取,达鲁花赤在蒙古语里面就是掌印者的意思。

    所以它就具有最高裁决权,各级正官,路为总管,府为府尹或知府,州则是州尹或知州,县为县尹。

    而基层的行政机构,农村有社、乡、都。

    其实元朝将国家每一块地区一块块划分,然后内部又重新划分,这样做其实就是从政治上巩固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

    而秦明为了做对比也将新华夏的地图给放了出来。

    两个地图之间对比,大家都明眼看到了不同,不管是行省的数量更加细分,还是更加赞叹后世对于地图记录的细致。

    心里的落差肯定有,但没有多少,毕竟后世的种种哪一个不是从古代延续,亦或者改良呢?

    这么一想,一些人都有点重新挺胸抬头,有点骄傲?

    。。。。

    “好了,这是你们元朝拿的出手的东西,接下来说一下不好的!”

    忽必烈有点惊愕的看着天幕?

    欸,等一下,我们大元就这么点东西好东西可以说?

    这就没有了,除了一个劳什子行中书省?

    我了个去,忽必烈那个气呀!

    吹胡子瞪眼!

    。。。。。。

    “科举是一个好东西,从隋开始到如今我们现在一直沿用,毕竟那是古代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唯一明面上选官的制度,也是最公平的方式。

    当然读书贵,很多百姓其实压根没钱,最后科举制其实已经跟平明百姓无缘了,洛阳纸贵,先不说流传广了,但真的纸很贵!

    而到了元朝,从元世祖开始命令把全国人划分为四等,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后,选拔人才压根不靠科举,举办的非常少。

    最早还是窝阔台时期,耶律楚材力请而举办的。(《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

    下一次又过了77年,知道元仁宗延祐元年才又开科取士。据统计,元朝一共就进行了17次科举,后16次仅登科进士1135人!

    并且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其中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数相差极端悬殊,名额却一样。

    而考试科目无论乡试、会使,蒙古和色目都要比汉人和南人要少并且还简单。并且蒙古与色目人一磅,汉人和南人为一榜。

    并且根据正史记载,唯蒙古生得为状元,尊国人也!”

    元朝时期很多学子听完后,心如死灰。

    不说科举开考次数少,仅这些分开的榜单,以及考试多少,难易程度等都是极其不公平的。

    最后唯蒙古人得为状元,尊国人能够理解,但既然你前面都提及了想要合理管控汉人,可如今却又在科举的方面还分门别列,有点恶心了!

    一时间元朝中那些汉人与南人都逐渐暴躁了,原本元朝就是一个异族人当权的朝代,可管理成这样,他们这些人不介意成为新时代的“文天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