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直播:老祖宗们帮我写论文 > 第六十四章:到底要分还是要郡!真的难的要死!

第六十四章:到底要分还是要郡!真的难的要死!

    其实今天这个话题,对于每一个皇帝来说都是值得听的,毕竟里面的很多问题,都是延伸,其实说白了,历史上很多王朝的覆灭,难道都是郡县的问题嘛?

    又或者说,又都是分封的问题嘛?

    这一点就真的很耐人寻味。

    秦明是这样说,难道他们就不能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嘛?

    。。。。。。。

    “那么刚才我们说了血亲藩屏的一些问题后。如今的说两说制度的并存,其实带头的还是刘邦,他真的传奇,刘邦所建立的郡国并行制就是这种兼顾模式。

    可与西周不同是,刘氏诸王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还是郡县制。就夹在中间,就很难受兄弟!

    这种新型体制就是汉初的社会体制,当景帝平息了七国之乱后,取消了诸侯王管理地方百姓职权,收复支郡,所以当他们势力缩小的时候,汉武帝就出来了!

    也就是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也就是著名的推恩令!这个很重要,有机会单独讲,今天跳过!

    推恩令的实施,让那些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内活动,不能私自踏出封国,所以诸侯王虽在,但不具备任何政治势力了。

    西汉结束,我们说一下唐!”

    李世民此时很激动!

    这好像是天幕第一次说唐朝的问题吧!妈的,简直不要太开心!

    这么久了,我大唐居然第一次出现在这里,感激涕零!

    “原来天幕还没有放弃我们大唐啊!”

    。。。。。。

    “唐朝对于混合体制还是深有研究的,颜师古就是著名代表,只不过未能付诸实施。贞观初年,李世民下令议分封裂土之制,当时朝廷上唇枪舌剑的。

    为此,颜师古提出方案,一种统筹兼顾的君臣模式,就是封国不宜过大,使之与州县相杂,互相维持。并且深得太宗欣赏。

    所以他大肆宣讲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认为封赏泛滥是以天下为私;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主张适度分封,以熟穆九族。

    虽然是兼并了两种之法之利,可是实践后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李世民任命的一些宗室、功臣为世袭的刺史,但许多受封者担心这种世袭的赏赐未来要被杀头,所以拒绝了!

    简直了!

    李世民只好作罢,收回成命。此后还把这个分封问题写进了政治遗嘱里,可是他的子孙后代始终未能实现这一理想化的制度设计。”

    刚刚高兴不已的李世民如今知道自己的政治报复并未实现后。

    就如同一个霜打的茄子。

    主打的就是一个阉巴了。

    就很难受,兄弟。自己这种比较美好的,并且理想化的制度怎么就不行?

    你看西汉那搞得七国之乱,以及西晋的八王之乱,不就是乱搞分封导致的嘛?

    如今这种模式开展下去,指不定又会出现什么乱子。

    所以自己改革肯定是没有错的,只不过要削除下面人的疑心才是关键,不然真的很难。

    李世民也是头一次发现当皇帝好鸡儿累啊。

    有点后悔干嘛要去搞什么劳什子玄武门之变啊,简直了!

    。。。。。。。。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除了两制并行的之外,还有综合分封和郡县制的理论构想。就是明代的顾炎武提出的寓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的主张。

    首先就是选拔熟悉当地民情的人担任县令,且给予充分的权力,说白了就是自治,增加责任感的同时,还可以全心全意为辖区百姓谋福利。

    第二是明中后期以来对地方的官员监察过于细密,并且还为了求全自保,有点阴奉阳违了。所以为了增加他们自主性,提出罢监司之任。

    第三,凡是经过县令考核的优秀官员,可以给予提拔并且允许终身为官的许诺,甚至还能世袭给子孙或者推荐的贤能,就是增加原始的能动力,并且没有画饼啊!

    第四我记得好像是用近乎乡举里选的原则荐举贤能之士,只要考核成功,就可以被录用,并且还确保了世官制度不会走向歧途。

    反正顾炎武对于两制并行的想法理论,就是取长补短,让两种制度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别说,这虽然还是没有脱离传统固有的政治体制框架,也没有付出行动。

    但至少表明了顾炎武对于屏藩皇权的狭隘视角的鄙夷。是值得称赞的!”

    那个明朝的顾炎武是秦明重点讲解的一个人。

    他的想法,他对于两制并存的看法,以及主张,也是让很多人听了后点头。因为大多数的郡县也好,还是分封也罢,说开了,其实还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保护皇帝对江山的私有制。

    当然那些傀儡皇帝的时期,保护的角色就变成了门阀士族等人,可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因为各个阶层的所代表的利益就不一样。

    很多东西你顶破天了,很多百姓要的还是一碗饭而已。

    身外之物的钱财,在那些个年代都是想都不不敢想。

    强如朱元璋当时农民出身,在元末夹缝求生,从地主家到寺庙,再到明教起义,不就是为了能够吃上一两口饭嘛?

    可是上位者有谁关心呢?

    毕竟那时候的元朝朝廷还在未来到底修不修黄河堤坝而吵得不可开交。

    压根就不把百姓当人。

    。。。。。。

    “其实分封和郡县的很多问题,更多的还要涉及公和私的议论。毕竟公天下这种崇高理念,为当时制度的正当性提供一种伦理准则和价值评判。

    但是这个就需要的水平太高了,我还不够。我可以去问一下我的老师,或者看几篇论文,看看名人大家是如何议论这个方面的问题吧。

    其实关于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平衡讨论也是比较有说头的。

    比如唐玄宗时期,为了抵御各异族的侵犯,大量扩充边防军,还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帅权以及下去州县的监督权力,可是这样也导致了地方势力日益膨胀。

    并且他还并不满足于弱干枪枝的局面,结果引起地方权贵的不满,招致安史之乱。

    混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反抗军,所以军镇制度又要搞到内地,并且一些军事长还经常兼任观察处置使,且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地方行政官,总揽大权。

    其实这就是唐后期的藩镇,而安史之乱结束后,朝廷又没有办法消灭这些势力,所以又只能让他们那些藩镇继续统辖原来叛军占据的地盘。

    这样的行为又可想而知,到了后期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了,毕竟朝廷又腐朽,争斗不止。并且柳宗元还写了封建论,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唐朝安史之乱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的批判。

    用这个来弘扬郡县制来强化中央集权,并且还树立朝廷的权威。

    这就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辨证关系。

    与之相反,有分权那就有集权,分权与唐朝,那么集权是谁呢?那就是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