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直播:老祖宗们帮我写论文 > 第七十六章:安史之乱的两个方面,从经济到军事!

第七十六章:安史之乱的两个方面,从经济到军事!

    “和珅的问题我基本回答完毕,历史上的名臣太多,不胜枚举。

    我只是讲我最喜欢的一个给大家说一下,后面这个问题,我会抽空继续讲解,就不用打赏了。

    好,诸葛亮的故事基本差不多说完了,刘备夷陵之战之前的故事,后续也会通过其他人物来进行一个补充,毕竟汉末三国人物太多了,交集都特别多,就不急于一时。

    关于诸葛亮军事能力的问题,我就不过多描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心里有杆秤就行了,毕竟当一个人特别喜欢另一個人的时候。

    不论男女都很容易将一些事情放大,反之亦然。

    所以我这边就不说了,没有必要。因为这玩意真的到时候说出来,就跟玄宗一样,玄之又玄。

    所以接下来让我们看第四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唐玄宗的疑问,安史之乱到底是什么?”

    来了,轮到自己的问题了。

    此时还没有抢儿媳妇的玄宗立马精神了,其实昨夜自己压根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安史之乱的事情,不晓得因为什么起,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给他愁的啊!

    感觉头发都白了好几根,于是今天一早就准备好了打赏之物,还特地要让人多准备点,以备不时之需。

    当发现自己的东西没有退回来的时候,他就已经非常高兴了,同时也一直期待着,只不过没想到原来前一二三名都不是自己,多少失望,但还好天幕目前来说不会骗人,挺守信的。

    而自己的问题出来后,他此刻也不再坐在皇椅上,炯炯有神的盯着天幕,并且还双手握拳,十分紧张,因为自己的未来就在此刻了!

    。。。。。。。

    “安史之乱,前面也说短短的介绍过了,应该是北宋赵匡胤背景那个地方吧。

    安史之乱其实就是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唐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序幕。于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同样,开始之前说一下背景,严格来说属于唐晚期的政治了,首先就是经济问题,均田制的破坏,还有经济结构的变化。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土地兼并,造成了均田制的破坏。换汤不换药的搞法。

    均田制对于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不仅更加详备,而且数额非常之高,所以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进一步放松。

    所以强行给土地兼并的进行提供了很多方便,让那些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最后成功破坏均田制。

    土地兼并唐初就有,比如泽州刺史张长贵,赵士达,他们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远远超过了均田令所规定的限额。

    而高宗,武周时期,兼并那就更加猛烈了,贵族、商贾、士族、甚至寺庙纷纷下场兼并,比如贾敦颐,时任洛州刺史,又如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还有刑部尚书卢从愿,权相李林甫。

    哦豁,不说还不知道,一说居然还有这么多人,所以唐朝土地兼并是非常严重的,感觉跟明有的一比啊,这样一看,虽然我没有对比过。

    对于唐朝的土地兼并,唐人杜佑指出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驰坏,兼并之弊,有谕于汉成、哀之间。”

    李世民本就对“安史之乱”有很大的兴趣,因为天幕多次提及,这是唐朝的转折的地方。

    土地兼并也是王朝灭亡,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为什么唐朝在初期甚至是中期就这么严重了?简直是匪夷所思啊!

    但就是怎么想都想不明白,就连一旁魏征等人也是对此感到触目惊心。

    不说成、哀二帝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今刚刚百废待兴的大唐,应该不至于出现这么多的土地兼并,难道自李世民甚至于后面的皇帝对此漠不关心,毫无作为嘛?

    那样就真的非常严重了!

    。。。。。。。

    “唐朝用于均田的地其实都是无主之地,并没有触动那些有权明确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可是地主终究是地主,有钱嘛,所以土地还是会迅速的向各类地主手中汇聚。

    武则天时期,齐洲人员半千仅有田三十亩;江西彭泽一户不过十亩、五亩地。并且唐代敦煌户籍残卷也证明了这些,从武周到玄宗时期,农民授田的数额越来越少。

    所以,从武周以后,均田制度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

    难道唐王朝没有禁止嘛?有,并且还有多次,如高宗下令禁止买卖永业田、户口田。玄宗下诏不许买卖典贴土地,并且还在开元九年大规模捡田括户,力图维持均田制。

    可惜啊可惜,这种问题没法抑制,甚至连皇室都参与了。所以均田农民很多成为了佃客、雇农、雇工,还有无家可归,成为流民。

    所以这样不仅仅出现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及国家掌握的均田农户逐渐减少,破坏了均田制的租庸调制,国家的租调就少了。

    相应的,官员俸禄,军费不断增加,贞观时期文武官员642人,到了开元,呵呵18805人,什么概念?30倍,冗官太严重了吧?后果就是日趋严重的财政危机。

    还有土地兼并带来的多种杂役、无偿劳动,沉重的剥削就这么直接压在了百姓身上,社会矛盾那真是。。。。”

    唐玄宗其实知道官员是有这么多人,但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

    不过他现在十分犯难,因为开元以来,很多事情都变得不在简单,所以真的需要非常多的人手去做,只不过当下没有办法去筛选。

    还有什么土地兼并,估计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很多土地早就被兼并了,一时半会要让那些人拿田出来?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妈的!

    当个皇帝怎么这么难!

    老子废了好大的劲,和太平公主斗的头破血流才当上的。

    怎么这一天天的都是一些破事啊!

    屮!

    。。。。。

    “均田制的破坏,那么府兵制那就名存实亡了,或者名都没有了。毕竟府兵制就是以均田制为前提的产物。所以从武周开始破坏,到玄宗时期走向尽头。

    虽然可以免除自身的租调,但兵甲粮衣是必须自备的,所以妈的服兵役都好难!

    所以就导致很多人逃兵役,原本鼠戍边和出征的府兵是三年轮换,可是唐朝不断边境用兵,边防线一再延伸,兵额日益增大,服兵役年限也是日益延长。

    而且还十分残酷,侵吞财产,白天服役,夜间住地牢,很多人都是被折磨而死。

    所以武周开始人们宁愿去当佃客当流民,都不愿意去当兵,太难受了!到最后,不得不下令废除府兵制度。

    但没有府兵制,为了弥补兵源,又搞出一个什么募兵制。所以到了玄宗时期,基本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了。

    说了玄宗玄宗,玄之又玄,干了几年好事后,他爱上了政绩的感觉,于是穷兵黩武,喜立边功,然后我们安史之乱最重要的东西来了。

    那就是节度使,所以各位看,很多事情根本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很多变化的,它的出现是非常有规律。比如从土地兼并到均田破坏,然后又是府兵制的破坏,接着就是募兵制。

    然后就是节度使!

    环环相扣,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我们玄宗的功劳,将当时的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基本精兵猛将都在那边。而他一共设立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

    十个区域共计49万人,而全国只有57万人,牛啊,中央只留8万是吧?这个唐玄宗是真不害怕,胆子很大!也就是从这里说明,唐朝已经三十了拥重兵居关中以驭天下的军事优势了。

    甚至有些牛逼的节度使,权力不断变大,除了军队,还顺便把民政、财政都抓自己手里,说白了就是国中国了。以上是安史之乱的三个方面的背景,一个是经济,一个军事。

    而下面则是社会了,没错我们大名鼎鼎的杨贵妃即将出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