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北宋的平凡生活 > 第一章 罪臣之子

第一章 罪臣之子

    江州城,大宋江南西路的重镇

    江矶村,江州城德化县的一个普通小村庄。

    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山上树木茂盛,水中鱼虾丰美,房前种菜种瓜,屋后养鸡养鸭。绝对称得上华夏最美农村。但在古时候这就是贫苦落后。

    村口的江边一个虎头虎脑的7岁小孩正在江边非常不娴熟的帮着家里把今日的渔获分装。这个小孩子虽然看着只有7岁,但灵魂却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倒霉男人。本来父亲做官母亲经商自己名校毕业,后来父亲意外去世,母亲生意失败,妻子每天还奢侈品下午茶,男人每天却为了还债而到处奔波,直到后面男人工作出了点问题,女人就说生活觉得这样的日子过不下去于是就跟他离婚了。母亲因为男人的事一下病倒去世了,在母亲下葬的当天,男人路上浑浑噩噩的,交通事故过去了。

    谁知道穿越来到一个大名叫张信,小名虎儿的小屁孩身上(可能生的那年是虎年吧)。这具身体6岁时候因为不小心掉江里了,捞了一个多时辰才捞起来,想着人应该没了。谁知道被自己借尸还魂了。

    也就那时候起张信旁敲侧击得知现在是在大宋的江州城,现在是庆历三年

    本想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在这个时代的祖父张忠是世袭的建昌伯在朝中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父亲张少贤也是担任了禁军的都指挥使。

    谁知道就在去年西夏来犯,皇帝想让三皇子去泾原路历练,故派张忠、张少贤父子为皇子亲军正负统领守卫左右。谁知道西夏国主以身诱敌深入,三皇子不知是计不停终将劝告,非要十几万大军去追,张家父子没办法只能保护在三皇子左右,并祈祷千万不要是埋伏。

    可惜追击百里后至三川口,人困马乏,西夏轻骑断路,大军把大宋十几万人马亦陷入夏军重围中。自辰时交战到午时,宋军溃败,宋军将士战死十余万余人。三皇子身负重伤,张忠劝他突围,三皇子大声喊道:“吾为皇子,兵败,以死报国耳!”,遂手拔刀自杀死。此役宋军几乎全军覆灭,仅张忠绑着三皇子尸首及子少贤携所部千人逃脱

    后遇到环庆、秦凤路的援兵才得救,但身后只剩百余人,各个带伤。

    后面自然就是皇帝暴怒,要杀所有败军之将,但在几位朝中重臣和邢州主帅的解释和劝告下,皇帝也知道是自己儿子作死,不仅自己死了还害死了十几万人马。

    但儿子也不能白死,于是罢了张忠官位,夺了爵位、顺带把家抄了。同子张少贤发配千里外的渝州。谁知夫子俩刚一发配,张忠的女儿、亲眷们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而张信母亲李氏还是变卖了家中资产去打点关系让祖父、父亲能少受点杀威棒。

    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张家其他人看张家主心骨没了就夺了他家的大宅、店面和田地。

    张信母亲没辙只能带着张信回了江州张家老家,还好老家的人非常念亲情,给这对母子两亩薄田,给张信找了个渔船码头帮忙的活儿。

    来这个时代已经半年多了,张信从不适应要死要活到无奈接受这个现实。

    在这个时代生活,生活习惯还好说,但生活在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历史时代那就让人有点受不了。更别说别人穿越要么系统、要么金手指,最少也是诗词歌赋都会,而自己除了幼儿园里面的几首诗,其他能记住的不多,除非有人提醒一两句,但这个陌生时代谁提醒、谁又知道。

    再加上现在的时代讲究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当兵刺字等等大行其道。所以这个时代除了读书其他路子都是不务正业。

    还好张信的老家也算鱼米之乡,暂时也饿不着,每天帮忙可以赚到5个钱,好的时候还能带回几条2两重的小鱼回家打打牙祭。

    这天是中秋节张信在码头张火叔那边帮忙卖完了鱼,张火叔专门给他留了一条1斤多的南江鲤鱼。

    其实张信知道江州人不爱吃鲤鱼所以没卖掉,但好久没吃什么肉的张信还是对能收到这条鱼非常开心。

    一路走来,茅屋土坯房不成规则的堆砌。江矶村,虽然依江而居,但是仍属于穷乡僻壤,因为村子本来就建在一块河里泥沙堆积出来的一块江水半岛上,土地贫瘠,村里一大半都是靠打渔为生。而且当地人民生淳朴对于生活只要能基本温饱就满足了,所以村里比较富庶的也就多一两艘渔船而已。

    张家本来家业非常大,但后来张信太爷爷跟太祖打了天下后,搬到了京城去了老家这边也就没留什么东西,除了每年回来扫墓做清明基本和老家没什么交集。但也亏了这样,所以这回张信母子遭难,老家人也没把他们当外人,还是好好的接济了一番。

    当然,但从外面看的,张家还是很穷的,相对村里的茅屋土坯房,张信现在住的是他太爷爷的一个堂弟后人用来堆柴火的小屋子,摆一个床和垒一个锅就没空间了。

    张信一进门刚好碰见了这一世的母亲李氏。李氏二十出头,少妇打扮,但眉梢还透露出几分大家闺秀的风范,如果不是干净的对襟窄袖背子上有补丁还真以为是哪家的大小姐。

    “娘今年火叔给了我条鲤鱼,你拿去换盐巴吧”

    原来平时张信拿回来的小鱼小虾小王八都会给母亲,让母亲拿去村口张贵家换点盐巴和针头线脑,而张贵则是村里唯一的货郎,平时都在附近几个村子转着,村里的妇人孩子都会拿鸡蛋鸭蛋、小鱼小虾跟张贵换一些盐巴、针头线脑。

    今天也不例外,母亲李氏看着一斤多的鱼砸吧砸吧了下嘴还是忍住了,接过鱼就往外走了,而张信关上门从床底下拉出一个大陶罐把今天的5个铜钱放了进去3个这个大陶罐是家里日常用度的。而剩下的2个则放入一个小陶罐,这段时间张信已经存了500个大钱了,他是想今年秋闱结束后就去隔壁村读村学。听说那个村学的夫子以前中过举人,今年全心全意辅导女婿学习就停了几个月,要等秋闱之后才开学。

    而张信现在都7岁了蒙学有点晚,还好被抄家时候母亲带出来了一些蒙学的书籍,张信本着繁体字的记忆,这些书每天都会翻看一下,自己也会拿树枝在地上练字。

    因为他知道在这种时代识字和不识字是两种未来,识字大可以当官,小也能在一些大户人家或者商铺做一些重要的职位。

    所以张信给自己定下每天写100字。开始在村里地上写字还会被其他小孩笑,但慢慢有的小孩也让他教着怎么写名字、认字。而他们的教材就是村里的族谱和族志。或许也是因为这样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张信母子特别好,不因其他张家可是村子设立几百年来出的第一个大官,现在家道中落了而已,说不定以后再次飞黄腾达了咋办。

    不过张信自己却没有这样想过,他的想法是看看以后能不能去找个商铺打个工,最好未来能当个工头或者掌柜,这样家里也不用去劳作。自己到时候再找个勤俭持家的村妇那也是顶好的。

    只是现在张信需要先把柴火劈一下,在拿点干树枝引火,晚上煮点粥,加点野菜,这就是一天的晚餐。其实午餐也都这样。不过这时候的老百姓还不兴吃早餐。

    张信很麻利的劈好几块柴,又捡了一些干树枝,加入一些木屑和干树叶点燃烧锅。

    米缸中拿出半斤米,简单淘洗两次,倒入锅中,放入几大瓢的水。于是就大火烧开会,中午煮粥。

    正在煮着的时候,母亲李氏回来了。

    “虎儿,我回来了。今天去的时候正好碰到张贵回来了,那条鲤鱼跟他换了半斤两的盐,走的时候他家还给了几根野菜,晚上我们做野菜粥”(这里按照一斤十六两,盐价按照宋史中的盐价每斤40文来计)

    “娘,不只是野菜粥,我在卸货时候还捡了几只河虾,怕人看到一直装衣服里面刚下到粥里面了”

    “虎儿乖,娘感觉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就是不知道你爹在千里外的渝州怎么样”

    “娘,我爹还不到三十,还是年轻小伙子呢没事的。”

    “我朝对配军一向严苛,就怕你爹受委屈”

    “娘你放心吧,我爹是勋贵,而且有救回尸首的功劳,等过几年皇上消气了就会放爹回来,渝州那边的人也要防着我爹东山再起,肯定不敢怎么样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