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北宋的平凡生活 > 第二十二章 和州赴任

第二十二章 和州赴任

    既然大家授了官于是官家让让一甲几十人前去拜谢文坛领袖,刚刚担任枢密使的晏殊。

    宴席上看的出晏殊对第五名的一个人非常热情。。。

    张信于是和隔壁的王珪交头接耳,王珪其实年龄也不大,今年22岁,但是对于小自己10岁的张信他一点都不敢托大,无论对方表现的能力还是家世都是需要结交的,而且两人外放的地方还挺近。

    张信:老王,那小子是谁啊,枢密使对他过分热情了吧。

    王珪:他啊,第五的叫王安石。

    张信:这有什么问题吗?

    王珪:他俩都是抚州临川人啊,是老乡。在座也有其他江南西路学子,也没看他多热情。

    张信:哎,朝中有人好办事啊。

    王珪:贤弟,你这说的,在座谁有你家那么好办事啊。

    张信:跟晏殊不好比,他现在可是枢密使加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算是宰相。

    王珪:现在你家好歹是勋贵的中的翘楚。。。

    张信:老王,我感觉你有拍马屁的嫌疑哦。

    王珪:贤弟,你这说个爪子嘛。

    张信:劳资蜀道山。。。

    王珪一把差点跪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

    张信:看来你们巴蜀男人都是耙耳朵啊

    王珪:看来贤弟挺了解巴蜀啊,后面我们可要多走动啊。

    张信:那是一定啊,你的扬州多好的地方啊。

    宴席结束后,晏殊在其他人都离开后,将老乡王安石留了下来。

    晏殊对王安石说道:“廷评乃殊乡里,久闻德行乡评之美。况殊备位执政,而乡人之贤者取高科,实预荣焉。”

    临了,还约定“休沐日相邀一饭”。

    等到了约定日,“待遇极至”。

    朝廷给的张信上任时间1个月,可张家准备却已经开始了,先是派人通知江州府的李家人。又选了女使、婆子二十多人,护卫百人,甚至李氏还派人去和州开设张记铺子。

    而张少贤则是拿来了和州知州的履历,和州知州丘大才才是国子监监生出身,地方当了两届知县,一任通判,京里担任过户部员外郎后外放到和州,要知道和州可是数一数二的上州,连本州的防御使都驻扎在这。

    而张信既然要离开那么就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找甄洛。

    只是男女之间即使是小孩也不能随意,于是张信找到甄复:把你姐约出来,回头我给你弄点江南的好玩意。

    甄复:你就这么喜欢我姐姐啊。

    张信:一见倾心吧,回头我会想办法娶她做正妻。

    甄复:大哥,可咱两家的门第差的有点大啊,而且以你现在的身份来说估计会是大宋少有的勋贵文官,娶个公主都是没多大问题的啊。

    张信:只要我家不管,基本我就没问题,你就少操心了。你现在学问怎么样,别老子当了一任官回来,你连个应举资格都没有啊。

    甄复:大哥。。。我没你那个本事,而且我爹可能明年要外放出去做官可能去做个知州或者转运使之类,平调。

    张信:也好,你爹做个官几年不升一下。

    甄复:我家上面没人,我爹能以正四品致仕已经是顶好的了。

    张信:没事,我取了你姐姐,你爹仕途我包了。

    张信这边离开东京并没有走运河而是让家将张德、公孙策护送物资人员走运河,自己选了10名精锐的护卫还有展昭王朝马汉起码奔向淮南西路治所寿春府,上任前要去四司”,分别为“帅、漕、宪、仓四司走一趟,顺带把自己的入职手续办一下,之后才能去和州上任。

    为此张家已经派人到了寿春府打了招呼,过去办事也会方便很多。

    从开封府到寿春府一路大概700里路,张信等人骑马一天好的跑一百五六十里,差的也有七八十里,这让张家即使是当兵出身的家兵们也有点受不了,最后放慢速度一天四五十里的走,最后还是在第八天到了寿春府。

    张信第一件事先去转运司衙门办一下入职手续。

    本来门子看到是新来官员入职,想收点好处费,可看到对方都是鲜衣怒马,随扈很多都是内穿软甲的这才想起来半月前转运使大人就打过招呼最近和州通判要来了,这人是新进探花,洛川候的嫡子,官家看中的人儿,谁要怠慢了,直接乱棍打死。

    门口的官兵直接上前:可是和州的张通判。

    张信:是我。今日某来履新

    官兵:小的带您先去拜见转运使老爷,之后再去司录参军那边履新。

    张信提前知道了本路的转运使傅路平乃是刚调任过来才两年,之前一直都是在河北担任知州,今年快50了,为人圆滑老道,把他调过来就是让他最后一任能享福一点。

    张信才走进去没多久,傅路平就迎了出来:小侯爷。

    张信:折煞下官了,您是上官怎么能迎接我呢。

    傅路平:你现在还没履新,还不算官,不算官,下官来接小侯爷就正常了。

    张信:哦,看你这样子,不会。。。。

    傅路平:下官曾经在老侯爷麾下做过录事参军,后来老侯爷看我身体孱弱就推荐我去了地方做了签判,后来也是老侯爷照拂,我才当上知州最后来了这里当转运使,这算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啊。

    张信:那还真是缘分。。。

    两人闲聊了半个时辰,中间不断有小吏过来帮着张信办入职的手续。。。

    差不多一个时辰后,傅路平亲自送了张信出门,这让门口的官员、小吏惊讶不已。

    之后张信去了其他三司,可最后到帅司拜访时候,经略使文南海正在跟一个老官员在那毕恭毕敬的说着什么,而张信则是站在门外一直等着。。。

    可突然里面那个老官员看向张信后仔细端详很久,最后直接站了起来走过来:这位小郎君看你面熟,你是?

    张信:下官和州新任通判张信,今日履新,特来拜件经略使大人。

    老大人一听:张信。。。。你爹是洛川候。

    张信:对啊,老大人可是我父亲的旧相识。。

    老大人一把拉住张信的手走了进去坐下,他像自己祖父一样看着张信,良久才说:我是你外祖父的叔叔李仲偃,现任淮南转运使。

    张信感觉跪拜:曾孙儿张信拜见叔外祖

    李仲偃:把我叫老了,你外祖年岁比我大,只是我占了一个辈分而已。

    张信:可是我没怎么听我娘说起过你啊。

    李仲偃:哎,你娘也是可怜人,你外祖过世的太早,你母亲年幼时候被养在宫里,后来先帝做主把你母亲许给了你父亲,还赐绢百匹、钱二百万作为聘财,本来还要封你母亲,只是你母亲不太想让李家旧人有心思就拒绝了。

    张信:李家旧人?

    李仲偃:看来你都不知道啊,你外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嫡长孙李正言,他只有一女就是你母亲

    张信:这我懂了,我娘要是当了公主什么的估计就会被那些遗老遗少们就会多很多心思啊。

    李仲偃:不错是这个道理。

    当天李仲偃宴请了张信,顺带叫上了该路的大小官员。

    李仲偃:各位同僚,这是我堂弟之外孙儿,也就是我的外孙儿,以后在这淮南西路还请大家多多照拂。

    这时候一个老官员站了起来:不知道是哪位之子啊。

    张信:我爹洛川候。

    突然这个老官员跪下:臣龚海拜见公子。

    张信:老头,南唐都亡了,你这是想干嘛?复辟吗。

    说完张信拂袖而走,不走留这里估计明天皇城司的人就过来抓了。

    第二天,一行人就离开了寿春府前往和州,快要到庐州时候,突然两边出来一群山贼,为首的还没喊出话,就被展昭一把擒住,另一个匪首上前救人打了十来个回合也不敌

    张信问道:“我看二位俱是豪杰,为何作这勾当?”

    其中一位道:我等皆为功名未遂,亦不过暂借此安身,不得已而为之。”

    展昭道:“我看众弟兄皆是异姓骨肉。今日恰逢张公去和州赴任,你二人不如投了张公,与国出力,岂不是好?”

    另一位头领道:“我等久有此心。我等俱愿效力。”

    张信只得答应:“岂敢,岂敢不知二位兄弟姓名。”

    “张龙”

    “赵虎”

    当日张龙、赵虎把张信等人迎入山寨,第二日就遣散山寨众人,只留了七八个机灵的喽啰,带上细软家人跟着张信一同上任去了。

    一日后众人到达了和州治所历阳县,这里是个上州大县,还没进城就看到非常繁荣的场景。

    在门口的守备厢兵看到来了这么多人,还没等盘问就有王朝上前说明情况,没多久城内知州丘大才、防御使齐祖志等一干大小官员都过来迎接了,这让守备士兵也有点傻了一个从六品通判能让全城大小都来迎接,这样就防御使上任时候出现过啊。

    一行人把张信迎入了当地最有名的一个酒楼临河楼,在这里上下两层全包了,楼上是官,楼下是吏

    张信上去时候,展昭等人就在楼下落座,只是张家的家兵、家将们大家不好招呼,而早早已经来到楼下等着的家将张德更加没人敢招呼,张德身上可是有个从七品的武官散职,而其他人也都是有一些官职在身,只有展昭、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还是白身。不过他们也不在乎,跟着张信迟早都会爬起来的。

    因为张信年幼,众人也不好灌酒。

    第二天一早张信就去了通判衙门与之前的代管判官、推官交接工作,卯时时候,下属的判官、推官、录事、司理、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全都到了

    张信只是认识一下人,顺带了解自己这个通判干嘛的,通判与州知共同处理政事,其职责为:“凡兵民、钱粮、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知州共同签字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监督州府官员(包括知州)

    慢慢的张信总结自己的工作内容

    1、掌管部分版帐税籍

    2、主管常平义仓及部分农田水利

    3、协助筹办军需

    4、负责征收经总制钱及其他杂税

    5、提举军资库

    6、掌管应在司(以官物输他司或中都,虽著于籍而无入官之符契者,则总之应在司)

    7、勾通地方与中央财政

    所以总结自己就是财政局长+民政局长+水利局长+武装部长+京城驻地方主任。

    对于哥各个环节张信也不好说怎么办,虽然自己就是一个监督、官吏为主的活儿,但也要做好,于是掌管税负让公孙策做,军资、军需让王朝、马汉做,应在司的活儿让展昭干,最后就是水利和平义仓就让张德带张家人监督。自己要的就是每5天他们给一份报告,汇报一下工作,之后再讨论下五天的事情。张信完全把后世自己上班的方法拿了过来。

    半个月后事情开始有条不紊后,盛宏上门拜访。

    盛宏:下官盛宏拜见主公。。

    张信:在官场不要叫我这个,跟大家一样叫我张判吧

    盛宏:下官遵命。

    张信:你上任感觉如何。

    盛宏:说真的,有点不知道怎么做事,读书和实际做事两个感觉,好在衙门有不少胥吏可以帮忙,不至于让下官出丑。

    张信:这些都是慢慢来,我也不懂,只能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懂做事,那就先抓做事的人,给他们意见。

    张信作为通判薪水还是不错的,正俸350贯,职田6顷,也就是75亩。于是乎张信第一点就是想到了江矶村的父老,他们的田地太少只能捕鱼,如果叫一些人来这边,自己再买几百亩地,是不是就可以把村里人都安置了。

    于是张信写上一封信让张和带着信和几个人就前往江州。而自己这边则是把职田现有的10户编成一组,10户有15个壮丁,平时种地闲时还是要练习武艺,而之前张龙、赵虎的亲眷30多人则是安排在职田附近,买了100亩田让他们在那边安顿着。

    古代当官并没有张信想的那么难,尤其自己又不是干行政主官,也就一个监督官员。

    到了七月张信着实有点无聊,于是乎找了个理由去扬州找王珪玩去,因为王珪准备去泰州如皋去拜望一些名仕叫上张信也是让他结识人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