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重返1983浪潮之巅 > 第10章 次色瓷器

第10章 次色瓷器

    第二天下午,江佑白准时带着王跃东来到了二车间。

    一路上不少老工人帮着指路,两人穿过制坯区和施釉区,最后在大炉窖旁找到了王建国。

    几个赤裸着上身的年轻工人,正把一层又一层装满瓷坯的匣钵送进炉窖里。

    “分行排列,要稳中不斜!”

    王建国在一旁大声指导着年轻工人,“中间要有缝隙!不然烧不均匀!”

    “王叔还挺有范儿~”江佑白低声对王跃东嘀咕道。

    “害,他也就会这一门手艺。”王跃东心里虽然骄傲得紧,但脸上倒是一副“就这”的表情。

    “点火!开烧!”王建国朝着几个徒弟发号指令,熊熊的柴火瞬间燃起。

    灼灼的热浪从火堂里袭来,江佑白的眼中火星跳动。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到,制瓷工序“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繁杂的工序,精湛的技艺,不懈的追求。

    这就是中华的工匠精神!

    注意到儿子和大侄子已经到了,王建国转头对一旁头发花白的老师傅叮嘱道:

    “老陈,你把会儿桩,我出去一趟。”

    “得嘞!”

    王建国领着两人往外走,一边说道:“这批瓷坯刚烧窖,要烧一整个昼夜才能开窖。”

    虽然江佑白和王跃东都是根正苗红的瓷厂子弟,但厂里也是明文规定,家属小孩不准进入生产车间。

    因为拉坯、施釉都是精细的手上功夫,师傅需要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

    十几年来,两人还真没进过几次生产车间,所以王建国也是耐心给两人解释。

    “听说广东那边的几个国营瓷厂,已经在给上级打报告想要引进一批机器来烧窑,不但不需要这么多工人,成品率也会高不少。”王建国有些唏嘘。

    江佑白无言,机器替代手工未来是大势所趋。

    虽然眼下浮梁的国营瓷厂还红火得很,但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沿海地区的机械化私营瓷厂给压得喘不过气,和大多数国营厂一样,93年也逃不过黯然关闭的归宿。

    只希望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活,能源远流长地继承下去。

    “就是这儿。”王建国停下脚步,指向一个茅草棚,“烧裂的已经拉走了,上周的次色瓷都摆在这儿了。”

    江佑白的目光瞬间被草棚里的木架吸引。

    只见不大的草棚里,垒了六七层木板,每层木板上整齐码放着一列次色瓷器。

    主要是青花瓷和粉彩瓷,甚至还有几套釉里红!

    “基本上都是茶具和咖啡具。”王建国笑吟吟道,“因为主要供出口,所以在器型和釉色上,我们也进行了调整,更符合老外的使用习惯和审美。”

    而江佑白已经完全沉浸在陶醉之中了,俯下身轻轻抚摸着如玉般的瓶身。

    轻轻敲击,瓶身便微微发出磬响。

    这些经历了烈火蝶变的瓷器,哪怕是成色上不够完美,甚至少数器型略微有些变形,但那种神韵与优美,绝不是后世那些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瓷器所能比拟的。

    怎么说呢,就好比是包饺子。

    手工剁的肉馅绝对比机器绞出来要香得多!

    机器虽然精准,但千篇一律的结果就是平庸。

    制瓷的72道工序里,正是因为师傅们手艺上的参差,才造就了每一个瓷器出窖时与众不同的华彩。

    “叔!我全要了!”

    江佑白兴奋地吼了一嗓子,这些次色瓷器的样式成色比他预想的还要好,这要是卖不上价他实在愧对祖师爷。

    “小白,我看你是昏头啦,这玩意儿哪有烤鸡腿好卖!”王跃东顿时急了眼,他还想着靠鸡腿攒老婆本呢。

    就连王建国也语重心长地劝到,“佑白,这里有百来套瓷器,没有好的销路得话,叔劝你还是谨慎点好。”

    他也不想伤了大侄子的自尊心,所以话说得比较委婉,但就连市中心的国营商店都卖不出去,整个浮梁市还有谁会买这些瓷器?

    左右瞥了瞥,见眼下四周无人,江佑白也压低了声音。

    “这些瓷器,我已经找好买家了。”

    哦???

    王跃东和他爹同时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这批瓷器,别说浮梁没人买,省城南昌都卖不出去。但有个地方,绝对好卖!”

    “别卖关子了,哪儿呢!?”王跃东有些急不可耐。

    “京城,秀水街。”江佑白一脸的云淡风轻。

    而王跃东和他爹则是面面相觑。

    京城谁都知道,但大伙儿只听过天安门大街,秀水街是个什么地方?

    “这条街就在京城的使馆区,老外多。也不是每个老外都能买得起国外50英镑的瓷器,咱们的次色瓷器,不说多,卖个一两百,应该问题不大。”

    江佑白索性将计划和盘托出,来的路上他也想通了,真要去京城得话,火车、住宿少不了厂里开介绍信,总归瞒不过两家的长辈。

    王建国倒吸一口凉气,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能卖一两百?那比我们厂出口的价格还高不少了!虽然国外的售价贵,但大头利润都在关税和经销商,咱们厂赚得其实并不算多。”

    随后,王建国眼中升腾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还别说,大学生的脑袋瓜子就是好使,厂子里那么多人,怎么就没一个人想到这个路子。

    江佑白嘿嘿一笑:“这就叫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叔,介绍信还得您使把劲。”

    “这个好说,一会儿你拿着单子去财务那儿签个单把钱付了,按照国营商店的收购价1元1套给你们。不过就你们俩,可扛不动这几百斤的瓷器。”

    江佑白沉吟片刻,“那加上我表哥赵磊吧,他最近估计也闲着。”

    赵磊是大舅的儿子,大舅一家在郊区乡下务农,他也想帮衬下。

    “行,那介绍信上写你们仨的名字,我一会儿跟办公室说一下。”王建国一口答应下来,这两天的接触,他只感觉江佑白成熟了不少,说话办事都透着一股老练,有江佑白带着,去京城他也是放心的。

    王跃东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白哥,什么时候进京?我还没去过天安门呢。”

    “明天我拿着介绍信先去市里的窗口问问,咱们浮梁没有北上的班次,估计得坐客车先去九江,再乘火车了。”

    “买周三的票吧。”王建国在一旁建议,“厂里每周三都有运货的车队去九江,你们可以跟着一起去。”

    听到这话,江佑白悬着的心也落下来大半,这可省老力了,这些金贵东西放在大巴车上那不得都颠碎了,厂里的运货卡车应该好不少。

    江佑白转头看向王跃东打趣道,“英语没忘吧?到时候可得使英文了。”

    王跃东一脸的自信。

    “孬普罗不乐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