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农家女种田致富忙 > 第十九章 上县城去

第十九章 上县城去

    第二天,余大嫂留在家里,其他人带着蒸笼火炉一块儿上了庆风镇。

    到了镇上,支起摊子,向临街的店铺借了水,蒸上馒头和发糕。

    正蒸着呢,有人认出了余昭,朝旁人说:“哟,上回就是这个小姑娘家买的馒头,属实好吃。”

    旁人说:“馒头罢了,再好吃能有多好吃。”

    “你吃就知道了。”

    余昭忙甜笑着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大叔大婶,今儿又有新鲜玩意儿,蒸好了给您尝尝,尝尝味道不要钱的。”

    那人听说不要钱,高高兴兴地拉了身边的人一起在边上等着。

    等蒸上了,余昭拿上两个给赵大娘的发糕和几个馒头,装在小挎篮里,屁颠颠儿地跑去杨府。

    这回赵大娘却在院子里忙,看见余昭来,一脸横肉上堆满了疼爱:“宝贝儿,你可来了。”

    “嗯,干娘!我给你带了新的点心。上回那个白胖馒头您吃了吗?”

    “当然吃了,真好吃,你怎么做的呀?”

    余昭四下张望,悄声说:“这可是商业机密,下回您得空了我教您。”

    赵大娘看她小小年纪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只觉好笑,又用逗小孩的语气问:“那你这回来给我带什么了?”

    余昭就奉上小挎篮,赵大娘掀开上面盖的纱布,一股清新的甜香味儿扑鼻而来。赵大娘拿起一个尝了,眼睛瞪大充满惊喜:“还是热的?真好吃。”

    余昭就形容起蒸笼的装置。赵大娘点头道:“倒也没什么稀奇的,只是难为你家能想到这样的法子。”

    “是了,只是这样从村里一路搬来,还是太沉重了。干娘,我们每天收摊把东西放这里好不好呀?”

    赵大娘爽朗道:“这是什么难事?你只管送来,我一定给你看好了。”

    两人又好好说了一会话。余昭说:“我还要陪爹爹去县城呢,下回再来找你玩儿呀。”

    “呵哟,你忙去吧。我可也不是闲人呢。”赵大娘逗她,又牵着她送到了门口,让她下次来镇上还找她。

    看着余昭蹦蹦跳跳离开的背影,赵大娘心下不禁期待起来,这小姑娘每次来都让人惊喜,不知道下次来会不会又带什么新鲜玩意呢?

    余昭就找爹爹一起去县城了,摊子上围了五六个人。还不错嘛,虽然不算生意火热,细水长流也挺好。

    余谷一时抱着她,一时让她自己走,到了高义县县城。城门下站着两个士兵,看到他们两人过来,就伸出手。余谷凑上去一脸讨好的道:“两位爷,不知道现今进城什么规矩?”

    士兵上下打量他俩,又瘦又弱,破衣烂衫,轻蔑地伸出两个手指头。

    余谷就拿出两个铜币,士兵接过,又指指余昭。

    “孩子也要钱?大爷,一文行不行?她那么小一孩子。”

    那士兵不耐烦地从鼻子里哼出一声,抖着腿微微点点头。

    余谷就又掏出一枚。点头哈腰地道谢,拉着余昭走进城门。

    余昭:“爹爹,你可真狗腿啊。”

    余谷虽然不知道狗腿是什么意思,但隐约能猜到不是好词:“跟兵爷咱可得态度好点,不然几条命够你狂的?”

    高义县并不是大县,从县城东门到西门不过十余里。但商铺林立,巷陌纵横,一派繁华景象,比镇上热闹多了。

    不光余昭看着新奇,余谷一辈子也没来过几次县城。他年轻时来过一次,东西都贵的离谱,一个馒头就要三文钱,一个肉饼甚至要十文,他问了两次以后再也不敢开口了。

    两个人东看西看,摊子上每每有特别的东西,余昭就拿起来把玩。余谷眼直勾勾盯着余昭的手,生怕她弄坏了什么,可就得倾家荡产了。但他看余昭小心,又看得高兴,就没出声。余昭一会问这个的价钱,一会问那个的价钱,却从没开口要他买。

    余谷心疼她的懂事,也羡慕她的坦荡。他知道自己看上去就穷,可他要他一遍遍摇头说太贵了买不起,他总觉得不好意思。

    余昭却能一会遗憾一会羡慕,摊主看她可爱,即使她问价不买,也都不计较。

    他们记得镇上的粮店老板说占城稻种是在县衙里买,就一路到了县衙。向差爷打听了稻种的事,差爷让他们在本地粮店买就行。

    于是又去了粮店,余昭问了心心念念的占城稻种价格。

    “二十五文一斤。”

    余昭大吃一惊,镇上的老板可是说的普通的价格,可普通稻种不过六七文。怎么这粮店老板的信息没一样准的?

    “这也太贵了!”余谷本就不愿意出钱买种子,这种子的价格又比粮价贵上太多了。不过他看女儿并未犹豫,只好跟老板讲价:“能便宜点吗?”

    “都是官府定的价。这种稻种确实贵,一般农户确实不肯买。”老板摇头,“可这占城稻抗旱抗涝,即使老天不下雨,也一时不会旱死,雨水多了,也不会轻易涝死去。庄户人哪个不是靠天吃饭的?这稻子当然比普通稻种稳妥得多。”

    “这倒是……”

    “再一个,这稻子不择地,就是贫瘠之地里也能结出不少穗子来。产量比一般的稻子竟能高出七成来。”

    听到七成,余谷心动了。自己地少,倒要不了多少种子。

    “且这种子只五十余日便可收成,收完可种晚稻。”见余谷被自己说动,老板忙继续煽动他。

    余谷:你说的太好了,我买还不行吗!

    既然稻子决定种山上,那就只有一亩地,大手一挥:“老板,来四斤。可别少称啊!”

    老板:……合着您就要四斤?我还跟你在这叭叭那么久。

    于是没好气地说:“一百文。”

    余谷发现老板态度急转直下,忙赔笑:“第一年种,少种些。另外,其他种子我也想看看。”

    看了其他种子,果然比镇上的贵,于是就只数了一百文,要了一袋四斤的占城稻。

    走的时候老板的脸比余谷的鞋底还黑。

    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余昭满心欢喜。出城门的时候,那两个卫兵又向他们伸出手,余谷恭恭敬敬地又给了三文。余昭看见不少新奇玩意,回镇上的路上她兴奋地问这问那,十里路一会儿就到了。

    到了镇上,蒸笼里的东西早卖完了,余二嫂和余粮正翻花绳玩得开心呢。见两人回来,余二嫂欢欣地说:“你们知道今天挣了多少吗?”

    还没等余谷张口。

    余二嫂又小声说:“一百五十文。”

    余谷看着她的笑容灿烂,竟觉得有些天真可爱,有些恍惚的心动。

    “我已经去换了钱了。你们去县城怎么样了?还顺利吗。”

    余谷把去县城的事说了,余昭又说了干娘同意把蒸笼放杨府的事情。

    余二嫂:“怎么竟样样事情都这么顺利,像在做梦一样。”

    一行人把蒸笼放杨府,就去了粮店。买了3斤苜蓿种子,3两芜菁种子,5斤大麦种子和5斤大豆种子,共花了一百文。

    苜蓿和大豆是豆科植物,能固氮。因粮价并不贵,有了这面点摊的手艺,余家也不执着于全种粮食了。余昭既然盘算今年要着搞养殖,就种了些苜蓿,既能喂牲畜,又能养肥土壤。百利而无一害。

    另外,芜菁和大麦可以人吃,也可以喂牲畜。余昭也计划着各种一亩。

    ¥余家余额:一两三钱零三十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