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农家女种田致富忙 > 第七十四章 阳朝新东方

第七十四章 阳朝新东方

    余昭跟余粮使了个眼色,俩人悄悄跟出去,她还记挂着明年开连锁店的事,恐怕王癞子老婆这回来要说的事和连锁店有关。于是她没有道德的扒在门上偷听,偷听她也不是没有思想负担,还是需要给自己洗脑,哎呀,我是小孩子,调皮点没什么的,要是和开店的事无关,我就不听了。

    听了一会,讲的全是王癞子的坏话,她也就失去了兴趣,打算走开。可听到王癞子老婆说:“他说什么都不肯让我出去做事,我估摸着,他是想着我出去了,家里的事就没人照料了。”

    余粮翻了个白眼,谁都知道王癞子又懒又馋还好赌。

    她附在余昭耳边:“这样的丈夫,为何不离开他?”

    余昭也想,为何呢?设身处地的想想,其实并不难理解。阳朝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几乎是天然的,虽说乡野人家的女人比起大户人家还是自由许多,但夫为妻纲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在这个时代,人往往不被视为独立的有思维的人,而是从属于别人,臣子从属于君王,子女从属于父亲,妻子从属于丈夫。这也是王癞子老婆痛苦的根源,从她的为人处世中不难看出她的欲望和野心,可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却被压抑了,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责任。

    余昭不认为作一个妻子或者母亲会压抑住王癞子老婆的能力,但封建思想带来的种种规矩和束缚会。她在此时,突然萌生了推翻封建礼教的想法,她也被自己大胆的想法吓了一跳,她从重生以来,一直想的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科技,同时不因为树大招风被人灭了。她当然也认为女孩子应该接受教育,并为之做出了努力,可她之前从没想过要改变制度,她想做的只是在制度下争取。

    但若制度彻底被推翻呢?若能和前世一样女子也可自由工作而不是从属于父母、夫君呢?

    这个议题太大了,她也只是随便想想,即使有这样的想法,她也不具备那样的能力。更何况她从来对权力不感兴趣,只想搞钱而已。

    余昭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丢到一边。开始考虑招收学徒的事。

    考虑到余记食店的菜单,可以分为红案和白案,一家店配两名厨师和两名小工。先一共招十个人试试看,等他们技术成熟了,大姑姑和娘亲就可以不用凡事亲力亲为了,在家教教学徒,出门巡店管理,也可以轻省些。

    于是余昭就发动余谷,就去村里宣传,这一宣传不要紧,村里不管贫不贫户,没有不心动的,个个都想来。

    村长出面劝:“想去挣钱是好的,可好好的农田也不能荒了吧。”

    那些贫农就应:“几分薄田,有什么可惜的,守着那点田,一年到头能饿死人。”

    村长还想说什么,可那些人说的也挺有道理,总不能拦着人挣钱吧。

    余昭就让想来的第二日早上都到余家来报名,结果到了第二日,余家门口熙熙攘攘围了三四十个人,除了向村长和王炳富这样家里条件好的,其余的都来看热闹了。

    余昭对着人群:“先说好,到咱们这厨师班来,可不是来享福的,事情多,又苦又累。若功夫不到家,还未出师的,是不给工钱的。”

    这待遇倒和其他的学徒没什么差别,因而众人只是点头。

    知道大家都心动,余昭就跳过画饼环节,开始劝退一直不坚定的:“想清楚了,确实想挣这份钱,吃得了苦受得了累的,就留下来,这份差事挣的并不多。若家里还有田地可耕,也能养活自己的,便散了吧。”

    有几个想着余家又要做散财童子的便青着脸回家了。

    “若家中有些薄田,来了怕耕不了管不着的,可以卖给我家,我都收了。”

    卖田是大事,人群一下就闹哄起来。

    “我若卖了田,你们这食店又倒了可怎么办?岂不是无处可去?”

    “那便做佃农。”

    不到迫不得已,农民们是不肯卖地的,于是又走了几个人。

    余昭这次一改办学时的大方,又强硬又抠搜,让一早起来便往余家赶的村民们大失所望。几人都啧嘴:“怪不得人家挣钱呢,真小气。”。

    余谷的脸有些挂不住了,他拉过余昭小声问:“是不是太严苛了些?”

    余昭笑着摆摆手,咱们万恶的资本家是这样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是自己的生意一定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切不可招来那些又懒又馋的。若都招来了,到时候又赶走,只怕仇恨更大。

    余谷见女儿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叹了口气。

    最后只剩了十七八个人,余昭又从里面选了十个身强体壮的,看上去吃苦耐劳些的,约好年后初八到村口集合。这十个里都是贫农,有的是两口子,有的家里甚至只有几分田。

    王癞子老婆在一旁说想来,可还没说服她丈夫。

    余二嫂安慰她:“没事,你想来时便来,随时都有你的位子。”

    王癞子老婆:“嘻嘻,就知道你靠得住。”

    过了几日,恐怕是和家里商量过了,厨师班的几家都说要卖田。

    “也不全卖完了,只是反正是薄田,也就索性卖了些,若做了厨师挣了钱,再去别处卖好田便是。”

    余昭:“难为你们相信我,愿意跟着我们家创业。我家便按市价高五成买下,也好稍微安安你们的心。”

    几家听后都欢喜,道是余家体恤,没有不感激的。

    余家这下又收了七八亩薄田,因是年下了,官府也忙,再也懒得去交契书,就立了私契,请村长做了见证。

    这些学徒收了卖田的钱,又想着能跟着余家做事,高高兴兴过了个好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