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背诵

    就这么每日读书,不觉间已经十七八天过去。

    这天,白告同样用完早餐后就朝书斋赶去,却偶然撞见郭芙和大小武在林间练拳,一招一式算得有模有样、虎虎生风。凝神观察之下,他们的战力数值竟涨了不少,大小武都在30点左右了,而郭芙更已经达到34点。

    再看看自己,背了好些日子的书,无论内外轻功,似乎都没啥长进。

    白告倒也不着急,只是在想:杨过到底什么时候会沉不住气呢?怕是也快了吧?

    倘若真的“练功先养气、养气靠读书”,那郭靖教导郭芙她们,也不会是直接从“南山拳法”开始——而郭芙她们练功并非秘密特训,白告能看到,杨过自然也能看到。杨过的双眼不能显出白色数值,但半个多月的时间,郭芙几人进步明显,谁都感受得到。

    杨过不是笨人。白告能觉察出来不对劲,杨过自然也可以发现,但他这些日子还能沉得住气,只有一个原因:他还有个陪读,还有白告。

    “郭伯母纵使不愿教我功夫,不至于连自家师弟也不教吧?”——杨过心里正是这么想的。

    而白告已经想到了杨过的想法。因此,这天,来到书斋门前,白告四十五度角看着门牌匾额,轻轻叹了一口气:“唉,这个工具人当得……于心有愧,又心里暗爽啊。”

    缓缓步入书斋,黄蓉和杨过也如前些天那样,早早便到,已经就坐。他们进度甚快,今天已经学到了《论语》的第七篇“述而”,黄蓉正在给杨过细细解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一句。

    “孔夫子表达的意思主要是:对深奥道理只复述而不篡改,相信古人并且保护古人遗留下来的各种言论。正所谓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结果不待黄蓉解释完,杨过便打断了她:“可是,郭伯母,倘若我们都只是学习和转述前代人遗留的东西,那不是永远活在从前,永远无法得到突破吗?”

    黄蓉一怔,这时白告恰巧进屋,她便抬头看了白告一眼,沉思片刻。等到她再看向杨过时,却是眉头微蹙。

    而杨过不管她怎么想怎么看,继续说道——

    “譬如——郭伯母,我听说前朝大乱之世群雄并起,大理段氏的“一阳指”和姑苏慕容的“斗转星移”两大绝学便是那时所创;六十年前林远图前辈凭一手自创的‘辟邪剑法’纵横江南无敌手;便是咱们桃花岛,黄岛主也是自创一整套桃花岛武学,并以此跻身天下五绝……如果我们都只是重复转述前人的东西,那怎么能创造出新的武功呢?”

    这已经是近日常常发生的事情。

    刚开始读书的前两三天,杨过还比较拘谨,只是乖乖听着讲。到了后来,就逐渐冒出越来越多的刁钻问题,偏生都还有些道理。即便以黄蓉之智,应付起来也颇觉麻烦。

    此刻,黄蓉便沉默了半晌,不知怎地又看了白告一眼。

    但白告倒觉得杨过所说一点也不错。一切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这是大哲马克思的知名论断,也是被21世纪地球人都普遍接受的道理,但在古代背景下,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可说寥寥无几。

    杨过能从“述而不作”想到这一层问题,足见其天资确实聪颖,绝非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大概是看到白告满脸赞许之色,黄蓉最后叹了口气,摇头道:“这些武林典故,你倒是知道得清楚。”

    杨过笑道:“我自小流浪,嘉兴左近几个大城都模熟了的。当今乱世,武侠称雄,人们关注和谈论武林中的事情就多了些,我也是听好多人都说起过那些往事,这才记在心里……郭伯母,你什么时候教我们拳脚招式?”

    哈,他终究是问出来了。

    哪知黄蓉柳眉倒竖,说话间语气里竟带着些嗔怒:“我说过,练功先养气。我为你讲解经典,你却各种刁钻问题,等你什么时候学得了书本中的精义,再练习拳脚内力不迟!”

    杨过便沉默不语,低下头去,过了半晌,继续跟着黄蓉读起书来,只是再无诸般疑问,显然读得心不在焉了。黄蓉估计同样教得不太耐烦,也没发觉。

    白告在旁边发觉两人的气氛不对劲,继续捧着那本不知名的册子阅读着,思绪却又开始胡乱游走。

    白告在想:他是继续装糊涂呢,还是在适当时机,提点杨过两句?

    正思量间,却听黄蓉开口问道:“白告师弟,那本书你看得怎么样了?能背下来么?”

    “啊……背是能背,只是其中一些部分的确艰深难懂。”

    “无妨,过儿,你自己先继续读着这‘述而’篇……白告师弟,你出来,背给我听听。”

    黄蓉对杨过吩咐一句,带着白告出了书斋,一路走到积翠亭,这才坐下让他背诵。白告顿时压力山大,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寒窗苦读的年代,有种放学后被老师单独留下辅导功课的错觉。

    没想到高中毕业那么多年了,竟然还有背课文的一天。

    好在白告到这个世界过后,已比原来更加耳聪目明,连记性也更好了。近半个月他一直在翻阅这本册子,背倒确实能背——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一番背诵下来,有没有错字漏字不知道,但看黄蓉脸色却是惊讶里透着欣喜。

    她点点头道:“不错,当年靖哥哥全力背这经文,也用了半个多月。你这些日子能够记全,已经是天资过人,但从中可以学得多少,还要看你的领悟和际遇了——有哪些部分不懂?”

    “嗯,比如这里——圆通定慧,体用双修,即静而动,虽撄而宁。”白告听得郭靖也要背书,心里暗暗一笑,口中却毫不迟疑,赶紧抛出问题来,“还有这句——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书中既然说以柔胜刚的道理人人都懂,却大家都无法实践,可是我看通篇内容,怎么好像还是一味偏向阴柔?”

    黄蓉笑道:“这两句确实难解,其实‘圆通慧定’乃是佛家用语,圆通是要通达事理、处世灵活,慧定则主要指摈除杂念、不为自身的聪慧而扰。而‘撄宁’却是道家真言,撄是指外界的纠缠纷扰——这整句话的意思,倘若用在武功上,就是要排除内外的干扰,想动就动、想静就静,体为炼气、用为练招,炼气与练招相结合,才能有所进步,一味打坐冥想,反倒落了下乘。”

    “至于后边这句话……其实这本书另有一篇总纲,是作者完书后单独撰写的,总纲里便写明了,柔和手段大部分时候都胜不过刚强,便如以仁义治国的大宋和那军势无匹的蒙古,其实两相交锋,往往是鸡蛋碰石头。刚不可久,柔不可守,万事万物,总得刚柔并济、以势应变。”

    想动就动、想静就静,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刚柔并济、以势应变……白告在心里反复琢磨这些话语,只觉黄蓉以一个过来人,将许多道理描述得简练又深刻。这些道理不仅是在读书练武方面,即便是在为人处世上也是能大为受用的。

    “谢谢师姐指点!”他不禁由衷感谢道。接着却深吸了一口气,压低了声音:“我这里还有一处疑问……您让我背诵的,是一本武功秘籍,对吗?”

    黄蓉愣了半晌,目光微微闪了闪,忽而又一笑:“师弟,你怎么这样想呢?”

    呵……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看到这句话都还无动于衷的,又怎么好意思自称金庸武侠铁粉呢?

    白告当然不可能说《九阴真经》那么有名,看到开篇第一句话就反应过来了……于是他抬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

    “是这样的,前些天当我看这本书,读着读着,竟能心生感应——看到一句“百鬼缠结,以气吹之”,我的气海穴就隐隐发涨;看到“千里孤行,死生茫茫”时,风池穴又是一跳,感觉遍体都十分舒坦;再看到“五指发劲、无坚不破”,一股气息下意识流向手掌、涌向指尖,五指发热发胀,竟欲抓破些什么才肯罢休般……我就猜测,这本书会不会暗藏了一套功夫。”

    白告每说一句,黄蓉那双美目就瞪大了几分。突然,她伸手扣住白告腕部,一股内力顺着穴脉经络灌入进来,白告体内真气一动,下意识就激发反抗,黄蓉的内力一触即逝,迅速消融在白告自身的真气中。

    这一切只是瞬息之间,做完一切,黄蓉凑近了盯着白告,既惊且喜。白告只觉得那双眼睛水波盈盈,对视一眼,就像是要如坠深潭、无可自拔。他赶紧移开视线,但黄蓉身上那一缕幽香随风而来,窜入鼻端,无论如何都避之不掉。

    白告心头火热,感觉心跳都加快几分,他赶紧在心里念起清心咒:“清心若水,清水即心,吾非曹贼,吾非曹贼……”

    这么看了半晌,黄蓉终于撇过脸去,把目光望向积翠亭外郁郁葱葱的丛林景色,轻声一叹:“你呀,真是一朵奇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