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晚唐:归义天下 > 093 追封哀荣,求贤若渴

093 追封哀荣,求贤若渴

    虽说起用宋闰盈等人,是迫于人手短缺的无奈,但面对他们,张承奉又是另一番说辞。

    衙署内,张承奉语重心长的说道:

    “当初,我之所以不用诸位长者,不过是因为初掌权柄,根基未稳,而当时又只辖沙、瓜二州,没有位置安置诸公。

    此后忙于征战,无暇顾忌内政,但承奉并未忘记诸位。

    先前将诸位带离敦煌,就是准备在今日录用诸位。”

    宋闰盈等人哪怕明知道张承奉是在胡诌,但也一个个做出感激涕零的模样。

    他们没得选择,作为内斗中的失败一方,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趁机在河陇军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不仅是自己,就连子孙后人,也将被边缘化。

    宋闰盈激动道:

    “昔者,竖牛作孽,张司徒(张淮深)惨遭庶子谋害,有赖张太尉(张淮鼎)为其报仇雪恨,我等深怀感激。

    太尉立志匡扶帝室,我等早有报效之心,奈何天不假年。

    今日大王有意任由我等,在下虽是风烛残年,却也愿意为大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淮鼎终其一生,官至检校工部尚书,死后也仅仅被追封户部尚书。

    得亏了张承奉争气,朝廷再度颁布恩旨,为张淮鼎追赠太尉,才有了他死后的位列三公的体面。

    张淮深之死早有定论,就是死在他的两个庶子张延思,张延嗣手中,而张淮鼎诛杀二人,是在平定叛乱。

    如今宋闰盈旧事重提,等于是代表这些张淮深的故旧们,已经接受了这一种说话,以此来消除张承奉对他们的猜疑。

    让张淮深之死,彻底埋没在历史上的尘埃之中,将其死因盖棺定论。

    众人没有反对,可见这也是他们所有人的一致看法。

    死者已矣,生者如斯。

    有些事情,非得去追求一个真相,对大家都不好。

    宋闰盈等人投之以桃,张承奉报之以李,他请出一道诏书,示与众人。

    原来是他向朝廷讨要的对张淮深的追赠。

    此前朝廷追封张淮深为司徒,如今在张承奉上表请求下,又追封张淮深为河西节度使。

    一众张淮深的故旧为此激动不已。

    张景球颤抖着手,捧着诏书,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他冲出正厅,在众人惊愕的注视下,将诏书向敦煌方向高举着,哭喊道:

    “司徒!你在天有灵,看见了吗!这是朝廷册封河西节度使的诏书!”

    说罢,泣不成声。

    众人闻言,无不抬袖掩涕,就连张承奉也为之动容。

    张淮深以沙州刺史的身份,执掌归义军二十余年,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期间承受了多少压力,只有他们这些亲信最清楚。

    请节二十年,前后派出无数的使团,却屡屡受到挫折,不得不对内自号河西节度留后。

    没想到,在张淮深死后,却由仇人之子,为他求来了河西节度使。

    经此一事,张承奉与张淮深的旧部们尽弃前嫌,其实他们之间,本也没什么仇怨。

    张淮深死了八年,张承奉那时候才多大的岁数,自然没有参与其中。

    无论是张淮鼎的支持者,还是张淮深的支持者,他们拥护的都是敦煌张氏的统治。

    只不过有人选择支持张议潮钦点的继承人,有人选择支持张议潮的子嗣。

    此前不用他们,终究还是当初地盘台下,自己根基不稳,自然就要提拔自己人。

    宋闰盈等人收拾心情,向张承奉俯首而拜,不需要旁人见证,张承奉在兰州军府接受众人的效忠,并且逐一考校众人的才能,以此决定他们的去留。

    有的被留在军府,有的则往地方任职。

    他们辅佐张淮深二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施政经验,有他们的加入,极大的缓解了张承奉在官员方面的匮乏。

    不过,经过此事,也让张承奉认识到,预备官员的重要性。

    以河陇地区的教育基础,以及民族成分来说,要想大兴文教,非得花费十余年的时间。

    张承奉等不得这么久,他准备推行文教的同时,派遣一名心腹留在长安,替他物色人才。

    朝廷虽然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但科举制度并没有被废除,每逢恩科,全国各地的应试考生都会云集长安。

    张承奉要做的就是挖天子的墙脚,将人才揽在自己的麾下。

    与此同时,张承奉又广发求贤令,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河陇地区如今没有自己开办科举制的教育基础,但总会有些人才被遗漏,张承奉如今占得这么大的地盘,将来又有意开拓西域,可谓是求贤若渴。

    张承奉以张喜首为河陇进奏官,常驻长安,主持河陇进奏院诸事的同时,为他留意入京的士子。

    时间一晃而过,在除夕夜里的爆竹声中,送走了乾宁四年(公元897年)。

    万众期待的会盟大典,将于明日,也就是乾宁五年(公元898年)的元日举行。

    张文彻正紧张的对高台做最后的检查。

    他是在张承奉与李茂贞罢兵言和后,被唤来的兰州,由曹仁贵留守沙州。

    张承奉将治所搬离敦煌之后,沙州的地位一降再降。

    抛开归义军起源于沙州不谈,真要论及户口、以及能够提供的赋税,沙州在张承奉治下十六州之中,只是处在中下游的水平。

    以张文彻的地位,继续由他担任沙州刺史,可谓是屈就。

    张承奉以张文彻为陇右节度副使,在他回去凉州以后,坐镇兰州,与河陇监军张承业共同治理陇右十一州。

    若是遇到二人意见相左之时,则快马发函,送往武威,交由张承奉定夺。

    张承业此时也一并来到了兰州,由于朝廷已经与李茂贞和解,河陇军自然不可能继续征讨岐国,否则就是无端挑起边衅。

    对于张承奉准备收复西域,张承业表示理解与支持,毕竟安西之地陷落已久,若能光复,又何尝不是一件喜事。

    再者说了,如果能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对于河陇军的财政也是一笔不小的增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