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未知的天汉 > 第11章,太医的历史

第11章,太医的历史

    后来有不同的版本流入民间及海外,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本书载药1815种,并收载了1358幅精美的彩色药物图谱,色彩绚丽,形态逼真。

    编写体例进一步完善,药物分类增加了二级分类,释文采取规范化分项解说方法。同时还收录了“择用斤两制度例”,“服药食忌例”等附录内容,规范药物的使用。

    《本草品汇精要》虽然在当时未能刊发于世,但仍然不能抹煞其作为一部宗旨明确、体例完备的国家药典的地位。

    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书籍,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包含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共计九卷。

    此书被认为是最早出现记载医学的书籍,被视为医学的始祖,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最有效的医学典籍。

    它以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为基础。

    它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以及疾病的防治有所阐述。

    黄帝内经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历史上的系统化理论与实际例子。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

    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

    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芩等。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神农本草经》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由此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此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序录部分,相当于全书总论。

    它虽然文字并不长,只有十三条,但已经涵盖了药物学的各个方面。

    它以药物配伍为例,《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所谓君臣佐使,本为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与等级。

    药物学将其借用来说明药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

    在组方时,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药,臣药;还要有起协助作用的佐使之药。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则来处理。

    在药物配伍中,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用在一个方剂中,相互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有的药物共同使用能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两药相遇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有的药可以制约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

    但如果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不能同用等。《神农本草经》中共总结了七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

    它认为对此“七情”要“合和视之”,这便是“七情和合”的配伍原则。

    《神农本草经》中对于所收录的各种药物的功效,和主治疾病;都进行了简要的记载与描述,这无疑是早期临床药学宝贵经验的总结。

    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都证明《神农本草经》中对于所载药物的功效,认识大部分是正确的。

    其中许多药物至今仍然在临床广泛应用,比如人参补益,黄连止痢,麻黄定喘,常山截疟,大黄泻下等。

    而且各种药物主治疾病的种类也非常广泛,约有170余种,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

    此外,《神农本草经》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与采制,炮制方法。乃至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等,都有涉及,极大地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体系。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

    它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它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

    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2015年8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全图神农本草经》英法译本。本书的译注者安德烈夫妇,是对汉学颇有研究心得的专家,翻译出版过多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著名花鸟画家刘景曾先生,在本书中创作了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物种形象,使传统花鸟画的物种大为增加,对新物种绘画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