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杀了

    凉闲风叶落尽,秋晚惊⾬荡苇⼼,卷云亦底,望秋未尽。午休朦胧,听窗外沙沙声语,

    似棉⾍吞旧桑书叶,忽⼀梦,见少时,⼀堤旧记,丝丝飘絮落睡⾐。

    西望去,⼀河沙⾐披青绿,青绿不齐。⾼底处,有芦苇裹荷⾐,⽔鸥对影捉红鱼;

    轻声处,风藏语,⽩莲看荷成红⾐,只见蜻蜓穿线,忙⼀池皱风波⼼;蛙坐荷叶,

    闲话红绿,对⾆笑清池星⽉,枉捞⼀番俗尘⼼绪;忽风起,蛙钻草泥,⽩

    鸥跃起,卷云处,恰似雷公击⿎,闪神⽟琵琶弹起,落⾬处。

    西河对处,旧城旧语。有⼀⼟夯城墙,墙⾼三丈余,旧貌尚存,城门久年不在;

    墙风浊⾬挖,坍塌随处可见,如恶狗⾷⽉,如断肢雕塑,如泪流花烛,如溶洞钟乳,

    如华⼭劈斧,如断崖松枝,如⼭峦起伏;可见处,伟岸依然,真有⼀夫守关,万夫莫挡之势。

    城墙旧址,站⾼处,昴头看,旧时屈辱;忆当年,五勇⼠抗⽇盗罪,⾎溅旧城,

    头颅英灵,如⼀城的苍悲,⼀城的乳语启蒙,育⼀墙的铮铮。

    怀抱梯⾐,埂渠蜿蜒。于春时,桃花看去,⽩棉接⽩云,微风掠过,纷纷如雪,花瓣溢⾹,春风⼗⾥;于夏时,⼀堆堆青垛,

    ⼀簇簇树荫,闲坐⽼汉看⽺群,星风满⽉弹书琴;于秋时,红叶坐尽,⼤枣滚粒,底哇处,咕咕⽔清⾳,

    笛花钓青鱼,⽩⽯处,浣⾐村姑,嬉笑炊烟;于冬时,⽩皑皑,看尽昆仑⼭脉,喜得⼀岗空⾳。

    秋送寒⾐,看旧书灯蕊未⽼,不悲晚年落梦凄。只道,少时旧梦难圆,坎坷路上,

    风尘未染;⼈⽣⼀壶清酒笑谈,⽼⾻梅枝坐雪莲。笑也罢,怨也罢,叹也罢,憾也罢,不如煮梦看灯笼,禅⾳诗句,⼀梦休。

    亲情浓意……

    酒,能品味⼈⽣,亦是中国⽂化、习俗⾥传递友情的桥梁。

    我发现,我所有⽂章的开头都很⼀致,统⼀都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不知道为什么,统统都是不知道。

    最近单位⼈员变动很⼤,⼀个从事路桥管理的⼈,从四个⽉之前开始接受我们所谓的综合管理

    部,后来前两个⽉⼀直在兼职其他部门的管理⼯作,剩下两个⽉开始安排本部门⼈员每⽇帮助其他部门完成体⼒活,

    直到昨天开始,将⼀半的部门成员调岗⾄其他部门。

    什么什么都不想说,就每天再问⾃⼰,对于这些个操蛋的事情还能忍多久。

    ⼈所长⼀直是我⽐较遵循的⼀种⽤⼈标准,后来发现,⼀个没有组织机构、⼀帮不懂就上的领导⼈,结果只会原地踏步,

    ⽽⼯作在基层的员⼯只会越来越差,包括⼼情,包括能⼒。

    现实中的动乱远远⽐不上内⼼的动荡不安了好久,但却迟迟停留在第⼀章节,想要买的枕边书也是看了⼜看,定不下来。

    开始迷茫的不仅仅是⼈⽣,⾃⼰坚持的喜好也在犹犹豫豫。⼼很坚定,但客观因素却⼜太多。

    在学校的孩⼦们,真的,⼈⽣苦短,⼀定要做⾃⼰喜欢的事情、⼯作。不然会容易烦恼,容易变⽼

    的童年在奶奶家的⾚⽯⼭边度过,⾚⾊如⾎的⽯头在千年的风雪中侵蚀成沙,有风吹过,便飞起阵阵红沙⾬,洒落在头顶,滑过指尖。如梦似幻,轻轻扬扬。

    常在傍晚时分,迎着⼣阳⼀个⼈进⼭,随⼿采摘路边的野花,编成花环,戴⾄头顶或者

    颈间,⼩⼼地提起裙⾓,在风中旋转,清⾹四溢。⼀个⼥孩⼉的快乐,在记忆中筑成永恒。

    奶的⼩楼,黛⽡黄墙,⼤的窗,阳光透过绿叶,洒下斑斓的光点,在各个房间晕散。爷爷的⽼藤椅,旧报纸,⽼花镜安静地躺在阳台上,每

    天傍晚,沏⼀壶好茶,在⾹⽓缭绕中安静地读完当天的晚报,清闽茶⾹,闭眼⼩憩,⼈世安美。

    ⼩楼的前⾯是个五⼗⽶⼤院,左侧种满了各种花草,红的⽉季,⽩的栀⼦,黄的菊,紫

    的牵⽜,种种,四季,争相绽放。右侧是⽤篱笆围起来的鸡舍,⽺舍,⼆⼗只母鸡每

    天会乖乖地躺在那⾥下蛋,然后奶奶提着篮⼦,笑眯眯地⼀⼀捡起。傍晚,爷爷便赶着⽺群到⼭上或者湖⾥放⽺,带着长笛

    吹吹⼀⽀⼩曲,婉转动听,飘扬四野。⽺舍前⾯便是⼩菜园,各种新鲜的绿⾊蔬菜,榨油下锅,盛出来,清⾹可⼝,唇齿留⾹。

    ⼩院的正前⽅,便是奶奶的果园,桃树、葡萄藤、樱桃树、黄⽠秧⼦、李⼦树……

    蔬菜、⽠果,⾃给⾃⾜,新鲜,可⼝。逢年过节,杀⼏只鸡,炖⼀锅⾹⽓扑⿐,营养

    丰富的⽼鸡汤;宰⼀头⽺,全家⼈围在⼀起烤全⽺。你⼀

    我⼀语聊着家常趣事,⼯作烦忧,温馨,快乐。

    每年春节是⽼家最热闹的时刻,爷爷的六个⼉⼥从各个城市赶回家,带来各⾊美味零⾷

    分给孩⼦们,⼀⼈抓⼀把果脯、⽠⼦,围在桌⼦的四⾓,下围棋、打牌。嬉笑不断,欢快⽆⽐。长辈们忙着烧菜,弟

    的红烧⾁,妹妹爱吃的⽺⾁炖粉丝,爷爷爱吃的⼩葱拌⾖腐,奶奶爱吃的⼩甜点……

    每⼀次过完春节,⼩肚⼦都吃的⿎⿎的,回到⾃⼰的城市各⾃嚷着减肥,但是每⼀次想起家乡美味,还是馋的流⼝⽔。

    ⼊学以来,离开⼩村,除了寒暑假很少有时间回⽼家,每次想起家中的⼀切,花园、⼩院、⽺群、果林、奶奶的⼩楼、绿油油的蔬菜、

    ⾹甜的⽔果,莫名的苦楚便会布满⼼头,乡愁,相思

    毕业,步⼊职场,更是少有时间回⽼家,春节⼏天冒着天寒地冻匆忙赶回去,可是乡村⼩路⼀旦遇到⾬雪,便泥泞难⾏,⽓温

    也是下降的吓⼈。也只得将⾃⼰关在家⾥吹暖⽓,看电视,毫⽆乐趣。当年的弟妹,也早已成⼈,失去了童年的欢声笑语。

    唯有的⼀个孩童,我的⼩⼩⼥⼉,未满两岁,家⼈轮流着抱抱、亲亲。也是唯⼀的慰藉。

    看着爷爷奶奶⽇益⽼去的容颜,渐渐破旧的⼩楼,⼼中⽆限苍凉。只是在回城的.时候,

    奶奶把家中的⼟鸡蛋、⼟特产给⼉孙们各⾃分⼀些,拿上车,依依不舍地挥⼿说再见,再见,明年早⼀些回家。

    本可以跟着⼉孙定居在城市安度晚年,可

    是⼀适应了家乡的新鲜空⽓,及⾃由。便情愿留在⽼家守着⼩楼,⼩院。只是盼望着⼉⼥多回家看看,唠唠家常,吃顿⽗母亲⼿包的饺⼦。哪怕只是坐着,看着,也是安慰。

    有时候,梦中醒来,想起⽼家,便辗转反侧,夜不能眠。

    那临乡间⼩路⽽筑的黛⽡黄墙,从何时开始,成了我梦⾥回不去的原乡。曾经那样仓促地背上⾏囊,想⽤年华,换取⼀段如⽔

    的过往。⾛过红尘陌上,品过浮世清欢,才知道,⼈⽣不过戏梦⼀场。⽽回不去的美好

    ,才是最真最美的天堂。就许可以,我将⽤剩余的时光,重新和⽼家的⼀草⼀⽊、⼀⽡⼀檐,诉说衷肠。

    故乡,我深爱的地⽅。

    穿⾏于四季美丽迷⼈之景⾊,⽣命的厚度就会增加,这样的假设是否成⽴呢?

    假⽇像是⼀堆棉花,慢慢触摸,轻柔舒适,躺在上⾯更是美妙绝伦的感觉。⼈们习惯于假⽇享受难得的舒⼼⽣活,于是

    也就有了忙忙碌碌的各种旅⾏了,⾛南到北的,西上东下的,选择了极妙的景点,也攒⾜了⾦钱和⼒量,想在来来回回的奔

    碌中增长见识,丰盛阅历,缓解压⼒,舒缓⾝⼼。⼈们扶⽼携幼,拖家带⼝,有揣着相机和⼼境的,有期许邂逅美丽的,有

    畅游消除烦恼的,更有借此迷乱⽣活的。凡此种种都借助了旅游的时机,正真是饕餮⼤餐,津津有味了。可以想象到四处⼈⼭

    ⼈海的景致,⼈们都愿意在短暂的⼏⽇⾥放纵思绪,把凡⽇⾥杂七杂⼋的闹⼼之事暂时忘

    却。这也就解释了当下旅游成风的原因了:现代⼈压⼒剧增,各⾏各业的⼈都疲于

    如果是这样的理由,⽆可厚⾮;如果其间掺杂了些许难⾔的“⼼思”,或者仅仅取悦于外在的浮华,怕是不可恭维了。

    记得古⼈游⼭玩⽔,多在⼼思,⼼灵,⼼境,多迎合着⼼底的精神需求。孔丘说:“知者乐⽔,仁者乐⼭。”游⼭玩⽔并⾮出⾃实物的需要,更不是浮光掠影地卖

    弄情致,炫耀钱财,他们于⼭⽔之间汲取精神之养料,丰硕思想乃是要务了。可当下游玩之⼈,多凡⾮孔丘之智者和仁者,也就不可真味其间的奥妙了。⾄于

    陶潜的“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之境界,或许悟到之⼈亦少了。感悟⽣命,思索⼈⽣,于⾃然之中悟真理,或许

    是旅⾏的真正⽬的了。只可惜,我们世俗之⼈,不能深解,

    ⼀味贪图景⾊,草草观望,竟也留不下⼏多思考。⾄于带回的⼏张照⽚,也只能是在时间的印记⾥找寻曾经的过往了,⾄多也就快慰了⼀时的满⾜,换来⼏声⽆⼒的叹息了

    得有⼀回去夏河拉⼘楞寺,参观了藏传佛教的圣地,享受了⼀回“剃度”的感觉。每每青⼭隐雾,念经声袅袅四起,整个⼈似乎都沉浸其中了,⼼诚⽬明,杂念俱灰。⼜每每仰望蓝天,静⽴红墙院落

    有⼀种被掏空放逐的意念时时相伴⾝边,⾃然⽽然意念着远处敲钟的⼒量⽽没有了俗尘乱⼼的痛苦。我想这应该就是

    旅游的意义——旅⼼,澄澈⼼灵,荡涤名利,把⾃⼰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朴实、纯粹,少了浮

    华,多了简单,即使重回俗尘也就不会被⾦钱名利所俘,

    不会被灯红酒绿所迷了。若真如此,倒奉劝⼈们多⼀份旅⼼,少⼀份旅⾏了。⼈⽣世间,在⼭⽔诗⽂上著脚便⾃不俗

    喧嚣繁华,于质朴本真中静⽴应⼼不乱有⼈说,笑有三种境界:第⼀种是笑他⼈。第⼆种是笑

    ⼀种笑是最不可取的,因别⼈的失败,出丑,

    失意⽽笑,说到底是把⾃⼰的欢乐建⽴在别⼈的痛苦之上。卑劣⽽⼜可耻。当然这种⼈也难免会被⼈耻笑⼀番,

    可悲的是耻笑他的⼈亦⾮善类,如此循环,真可谓是“这次第,怎⼀个‘俗’字了得。”

    相⽐之下,笑⾃⼰之⼈堪称雅⼠了。他们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的清闲,守着“出

    泥⽽不染,濯清涟⽽不妖”的纯净,得意时举杯邀明⽉,失意时散发弄扁⾈,笑对⾃⼰,

    笑看⼈⽣。视功名利禄如神马,看荣辱得失似浮云,可偏偏就是他们名垂千古。

    三种笑,笑巍巍青⼭,笑滔滔河⽔,笑⾍鸣蛙叫,笑草长莺飞……是这世间最真最纯的笑,也是最能感染⼈的笑。传说有

    得道⾼僧便有此笑,他每到⼀处,从不说话,只是对⼭对⽔对⼈对物笑,开始⼈们只当怪物似地看着他,后来便也跟着

    他⼀起笑,因⽽他⾛到哪⼉笑声便传到哪⼉。直到这位⾼僧去世前,

    他周围的⼈还在笑,他笑着叮嘱⼈们,他死后,不⽤净⾝也不⽤换⾐服,因为从他的⼼到他的⾝都未曾沾染过任何污

    秽。⼈们遵从他的遗愿,直接把他放到了柴⽕堆上,当他们点燃⽊柴时,从⽕光中传

    来⼀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惹得⼈们⼀阵⼤笑,此时⼤家才明⽩,⾼僧是要把笑留在⼈间,让更多的⼈笑。

    芸芸众⽣之中,也许我们只是凡夫俗⼦⼀枚。笑别⼈很容易,但这伤⼈多了难免最后

    要伤已。笑⾃⼰,很难,但却能让你在失意

    得意之间不⾄于丢了⾃⼰。⽽笑世间万物,需要的只是⼀颗⼼。⼀颗还在跳动的⼼。

    春⽇芳⽽深秀。夏⽇骄⽽弥长。秋⽇朗⽽飒爽。冬⽇温⽽柔纤。⼈间四时

    和秋天有关的话题,似乎不少。天以秋⽉,尤其中秋之⽉为盼。⼀年⼗⼆度望⽉,

    因风云⾬雪之故,终有时错过当圆之⽉。⽉以仲秋之⽉为最圆,故⽽它象征着⼈们向往的

    团圆圆,和和美美。⽉作为⼀种民族⽂化习俗⽽传承⾄今。每逢中秋倍思亲。这倒是因为⽉圆了的缘故了么!

    雪皓⽉何苍苍。春风沐⾬⽉朦朦。⽇朗朗兮⽉光疏。

    ⽉团团兮望⽉稠。四时之⽉各种风情,这便是我对四时之⽉形貌变化的⼀

    点点体会。古往今来⽂⼈骚客借⽉喻情,借⽉抒怀,新⽉,望⽉,残⽉,成就了⽆数千古名篇,抒发着与各种思念、

    怀念相关的情感。我宁愿相信,奔放的思想始终追随着⽉亮的脚步,随它的阴晴圆缺⽽产⽣⼼灵共振和情感的共鸣与寄托。

    秋品秋⾹。这幽幽暗⾹来⾃于桂花。

    ⽉桂花遍地开。农历⼋⽉,尤其仲秋前后,丛丛桂花怒放,芳⾹远。

    ⼤⾯积种植的桂花树,当每年秋季桂花绽放,使得整个城市都沉浸于桂花的浓郁暗⾹,给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