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我的追梦岁月 > 第五十二章 返销粮

第五十二章 返销粮

    郝百玲病好了。我们又可挖菜了,但是不能卖了。菜都长大了,老了,上不了城里人的餐桌了。我们就不卖苣荬菜,所以不用起早,晚上也不用早睡觉了。夏天白天是闷热的,而夜晚是非常凉爽。

    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也很少见,传播信息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报纸和广播新闻,一个就是口口相传。

    乡村的傍晚,晚霞在天边隐退,夜色还没降临,吃过晚饭的人都来到大道上扎堆,仨一伙。俩一串的,也有成群的在一起说笑,谈论家长里短的。老人堆里说最多的是谁家的媳妇孝顺,哪个老婆婆太刁了,对儿媳妇不好;然后就讲了一个刁婆婆如何为难儿媳妇,后来被儿媳妇给感化了的故事,让我记住的有《丁香孝母》和《小姑贤》。

    中年女人们谈论大多都是谁家的儿子大了,该娶媳妇,谁家的闺女大了该找婆家了,一提起这些来,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了周雨这个媒婆了。听说周雨的儿媳妇生了一对龙凤胎,大家都说是周雨的心好心善积德积来的。

    也有的说是那个张家二小子夫妻投胎的,在阴间做夫妻还是不如在阳间好,就一同来了,不做夫妻,做了兄妹,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的还是假的。后来听说,这对卵生兄妹又找了一对卵生姐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周雨费劲巴力跨越了多个省城寻来的。

    男孩子们也分成两帮,大孩子们在学校广场踢球,小孩子们聚在一扇啪(pia)叽,

    大姑娘小媳妇们聚在一起做针线织毛衣,未定婚,未出阁的姑娘都穿着紧身衣,把胸脯勒的平平的,没有一点山头痕迹。不像现在的女孩子们还要用胸罩塑形,乳峰高耸,就是哪个年轻的小媳妇给幼儿吃奶,也要半遮半掩的,那种羞涩美实在让人怜爱。

    小女孩子们在一起疯,玩丟手绢,和老鹰捉小鸡。

    要问那些老爷们都干啥去了,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蹲在路边的树根下扎堆抽烟,一个是聚在一起吹牛皮坎大山。

    80年代包产到户后,村民都增加了年收入,还有的种一些香瓜,西瓜,胡萝卜等来钱快的经济作物,加上国家政策扶持各种专业户,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等,所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区别。开始有了万元户,万元户那时候属于富翁级别了,乡村也逐渐产生贫富差距。

    哪个村里要是出个万元户,都能惊动县里领导,村里上报到乡里,乡长上报给县里,那就在广播报纸上扬名立万了,谁要是万元户了很快就家喻户晓,光荣的不得了,村里都跟着借光,参观的,取经的,最次都是乡长陪着来,所以能够成万元户,又是我的梦想。

    可是我的家太穷了,还是家徒四壁,吃饭都是问题呢,生产队时吃返销粮,包产到户后分得了一点口粮田,不会侍弄,又没有粪肥上,每年都不够吃。所以也得买返销粮。也许有人知道啥叫返销粮,但是我相信大多数年轻人都不知道。

    返销粮,就是生产队交的公粮后。还有剩余粮食卖到粮库,生产队时每个年底分红时,一年挣工分不够分口粮的,那口粮就会卖到国家仓库里去,如果再想吃,就去粮库花钱再买回来。为了买返销粮,17岁的我和15岁的二妹两个人,推个有两个大轱辘的手推车,步行去20里路外的镇粮库买苞米,去是20里回来也走20里,一天跑个来回是40里路。早晨追着太阳推空车去,中午没有钱吃饭,还把车装了两麻袋返销粮(大约360斤)。

    提起这段经历,让我又想起了那两个馒头。那是我平生中吃的最好的馒头,也是最香甜可口的馒头。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周围的人,别说吃馒头,就是吃饺子,也天天有啊,家家都可以想吃就能吃了,我现在拿起馒头来吃,也没有原来的味道了,当初对馒头的渴求,是现在代人所想不到的。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寻求温饱的年代,天天吃白面馒头,也算是一种奢侈。对于我能天天吃白面馒头都算是奢望。因为那时候我还在吃返销粮。为了买返销粮,苦累我俩扛。

    我和二妹来镇粮库买粮食,推车急步走,早晨从家走,中午到粮库。腿都累酸了,装了粮,歇会儿还要往回走,腿疼,肚子饿,可是兜里没钱了。路边有个小吃部,小吃部门口有大白馒头,大馒头在蒸笼里冒着热气,那热气还带着白面馒头的香味儿,那香味钻到我和二妹的鼻子里,我和二妹都感觉肚子更饿了,二妹看见白面馒头都迈不动步了,眼睛盯着白面馒头一个劲儿的咽口水,我的肚子也咕咕叫。我开始暗暗埋怨自己,为了多买点返销粮,都没舍得留几毛钱,白面馒头一毛二一个,苞米一毛八一斤,我少买两斤苞米就能剩余两个馒头钱。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