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网游竞技 > 三国网游再开新篇章 > 第七四章 孙坚之死再补充

第七四章 孙坚之死再补充

    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

    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

    田完的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

    田书从此改姓叫孙书,孙书生子孙凭,孙凭生子孙武。

    孙武长大成人,带着自己的十三篇兵法从齐国(山东潍坊一带)跑到吴国(浙江杭州一带)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孙氏祠堂常用三字对联:兵家祖;循吏宗。上联典指春秋齐国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孙叔敖。

    也有四字对联:江东立国;冀北空群。上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朝时期的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孙坚祖上世代在吴地做官。家在富春(今ZJ省HZ市富阳区),祖坟在城东。史载孙坚出生前,孙氏祖坟数有光怪,五色云气,上连于天,蔓延数里远近。附近的人都去观望。父老们都说:“这不是一般景象,孙家恐怕要强盛起来了。”孙坚的母亲怀着孙坚时,曾梦见肠子从腹中拖出,环绕吴地阊门。醒来后很害怕,对邻居的老太太诉说。老太太说:“说不定还是吉兆呢。”等到孙坚出生,果然容貌不凡。

    孙坚因此对外称自己是孙武的后代,祖上也曾阔过。又通过自己多年浴血奋战,终于立足江东,创下不世之功。

    孙坚杀掉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之后,袁术当时是后将军,与孙坚商业互捧,曾经上表推荐孙坚任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官衔比之长沙太守又提升了一个级别。这是袁术对孙坚有知遇提拔之恩,孙坚遂治兵於鲁阳城,鲁阳是南阳郡下的一个县城介,直接和洛阳接壤,距离洛阳很近,要打董卓必走鲁阳。豫州刺史这个官职当时的朝廷可能没有批准,否则孙坚就不会一直在江东发展。当时的豫州刺史是王允,王允是太原人。

    刘表当上荆州刺史,就与袁术商业互捧,表袁术为南阳太守;刘表的年龄又比袁术大,官职还比袁术高,这是刘表对袁术有提携之恩,刘表的心态在上位。

    地方官职的任命,只要地方上表举荐,朝廷就认可,这也就是后汉末年才有的事。

    当是孙坚在联盟还未成立之前就自主进军讨伐董卓,联盟结束之后还是攻打董卓,直到董卓迁都长安,才算消停下来。董卓忌惮孙坚猛壮,曾说过这么一句评价: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

    董卓见老是打仗,有来有回的,不是常法啊,于是遣将军李傕等来向孙坚请求和亲,说是董卓有个女儿,愿意嫁给孙坚的儿子,当时孙坚适龄的儿子只能是孙策,并答应当时孙坚可以举荐孙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都能够答应封官许愿。

    孙坚则答复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洛阳九十里。

    吓得董卓大肆开挖皇室陵墓,掘发一批珠宝古玩,然后迁都长安,焚烧洛阳。可见孙坚之强,当时无双。

    孙坚乃前入至洛阳,修复皇室诸陵,平塞董卓所发掘的坟墓。又扫除宗庙,祠以太牢,就是说在洛阳汉皇宫内找到汉室的宗庙,打扫干净,并以最高规格的太牢之礼仪拜祭了一番,以显示自己忠于汉室的态度。

    但孙坚用太牢的规模,却又有僭越之嫌。

    古代只有帝王祭祀社稷时,才牛、羊、豕(shǐ,猪)三牲(整只)全备为“太牢”。

    所谓“百牢、九牢、七牢”也是指在“太牢”规格下的祭祀规模。是“太牢”的套数,而不单纯指猪。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整只)全备为“太牢”。

    诸侯祭祀用“少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孙坚按礼当用少牢祭祀才是正确的做法。

    普通官员仅用猪的叫“牢”。后来“牢”逐渐普及,富裕百姓也可以使用“牢”祭祀。当时要求用整只猪的,当然选择小猪,后来世人图方便,又改用猪头,也算是一种进步。

    “一牢”指牛、羊、猪各一的太牢。而牛在当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源,轻易不可斩杀。

    牺牲这个词很有意思,原来是名词,指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在选择成为牺牲方面有很大的讲究;有时候也指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现在则是动词,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指为一方利益而舍弃或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小学生学习“牺牲”这个词语的时候会非常纳闷,牺牲是献出生命,为什么都是牛字作偏旁部首,其实当时牺就是畜类,牲也是畜类,专指行色纯没有杂毛的牛、羊等,它们为了祭祀这种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才引申出“牺牲”这个词语的。

    《资治通鉴》里说,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孙坚得传国玺于城南甄宫井中,看来打扫卫生能够找到好东西,这是不争的事实。

    联盟解体,孙坚就退兵回家,仍然驻扎在鲁阳,厉兵秣马,以图后进。

    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袁绍、袁术亦自相离贰。当时袁家其他人都已经被董卓杀害,袁术作为嫡子,又是一郡之长,理所当然成为当时袁氏家族的新任族长,袁绍表示不服,兄弟二人从此互相敌视,这是家族内部斗争,外人也插不上手来劝解一二。

    袁术既与袁绍有隙,各立党援以相图谋,就勾结公孙瓚,而袁绍则经常联系刘表,其他豪桀多附于袁绍。袁术怒曰:“群竖不从吾而从吾家奴乎!”又与公孙瓚书曰:“绍非袁氏子。”直接把袁绍逐出袁氏宗祠,绍闻大怒。

    这时候,袁术就动脑筋要发展壮大自己,扩张地盘,甚至想的是图谋天下,这远交近攻的政策还是对的。离自己最近的地盘是刘表的,本来和刘表就不对付,现在当然得先打刘表,再攻袁绍。

    这刘表怎么打呢?自己一个郡城,下辖三十六个县,就属孙坚军事力量最强大,自己又与孙坚有恩,于是就写了一封密书给孙坚,正史是没有的,估计是罗老爷子的杜撰:

    前者刘表截路,乃吾兄本初之谋也。今本初又与表私议欲袭江东。公可速兴兵伐刘表,吾为公取本初,二仇可报。公取荆州,吾取冀州,切勿误也!

    这封书信可以看作是袁术和孙坚欲平分天下的可行性计划书,可以和隆中对有的一比,只可惜执行的人本领不济,先是孙坚遇祖则亡,后是袁术同志盲目称帝,引来群攻。

    坚得书曰:“叵耐刘表昔日断吾归路,今不乘时报恨,更待何年!”聚帐下程普、黄盖、韩当等商议。程普曰:“袁术多诈,未可准信。”坚曰:“吾自欲报仇,岂望袁术之助乎?”便差黄盖先来江边安排战船,多装军器粮草,大船装载战马,克日兴师。

    《三国志》曰: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

    坚四子:策、权、翊、匡。权既称尊号,谥坚曰武烈皇帝。

    《资治通鉴》则说是初平二年,术使孙坚击刘表,表遣其将黄祖逆战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遂围襄阳。表夜遣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坚所举孝廉长沙桓阶诣表坚丧,表义而许之。坚兄子贲率其士众就袁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术由是不能胜表。

    史书记载时间上有所出入,也有可能是袁术年底写信给孙坚,孙坚就年前领兵开搞,年都不过了,结果年后孙坚被杀,跨年头的事件,怎么写都行,但这个大事件的结局还是比较一致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