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网游竞技 > 三国网游再开新篇章 > 第四一章 刘备的理由

第四一章 刘备的理由

    回过头来再说曹操正在攻打陶谦,陶谦写发数封书信求救。其中一封信发给了青州刺史田楷,也就是公孙瓒表奏的青州刺史。田楷自觉得自己本事不济,就又叫上了刘备一起前往。刘备接到了田楷的任务,带兵前往徐州求助陶谦。

    刘备立刻,马上带兵前往,一刻也不想待在青州了。他这样带兵一走,就相当于把平原放弃了,要知道当时的青州虽然说是比较安全,但黄巾军、占山为王的强盗土匪仍然很多,一个城市的防御军都走了,还能不对其动心吗?

    现在刘备官职为平原相,官秩五品,相当于一郡之太守,再往上升官就是州牧,所以后来陶谦让贤请刘备来当徐州牧是没有资格问题的。

    平原县在现在的山东德州、滨州一带,往西是河北,与袁绍的地盘接壤,往北是北平,与公孙瓒的地盘相邻,往南是兖州济北,与曹操的领地隔水,往东是青州本地。平原古城地广人稀,又加连年兵灾疫患,田园荒芜,六畜鲜少,百姓们的生活困苦异常。刘备在平原上任之后,一面招兵买马,积草囤粮,扩充自己的势力;一面对地方百姓“勤施善政”,抚养生息,用“惠裕”和“德美”治理乡政,故而深受百姓的拥戴,刘备的势力也乘机发展。

    公孙瓒一开始任命刘备出任平原县县令,只是管理一个县城,后来又任命刘备为平原国相国,管理平原郡,这是提拔了一个大等级。管理的地盘比原来的平原县又多了十八个县。

    过去的县土地面积可能要大一些,但人口不会超过一个现代中等的乡镇,真正的地广人稀。

    现在听说让自己往南发展,江南鱼米之乡,徐州也是难得的一处好地方,曹操之前并没有什么战乱、天灾,陶谦在关东联盟时也见过,是一位忠厚长者啊,比自己足足大了三十岁,还和自己一起喝酒吹牛打屁。

    再说,曹操的父亲被害这件事也怨不得陶谦啊,谁知道会出现张闿这个逆贼啊,我一定要前往徐州劝说两家罢兵休战,与民休息。

    刘备很快就把平原的老百姓都忘记在脑后,自从踏出平原第一步就开始一心往前看了。

    是什么使得刘备非常从容、自由地离开了公孙瓒,转而投入陶谦的怀抱了呢?

    这一年是公元194年,刘备已经33周岁了,先来看看刘备的履历表吧。

    161年,出生。0岁。

    176年,求学。15岁。

    181年,织履。20岁。

    183年,贩席。22岁。结识关羽、张飞。

    184年,黄巾。23岁。已成亲在家,与母同居。孩子估计也得有了吧。

    《周礼·地官司徒·媒氏》中有详细规定:“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婚姻大事,必须由朝廷官衙来判定,谁和谁结婚成家,这不是个人说了算的,是由媒官来做这件事。自成名以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孩起名字以后,一般小孩三个月就要起名字了,当然也有晚的,先取乳名,然后讲究的人家还要算卦求名,有了名字然后就是上户口,皆书年月日名焉。

    这个时候孩子们长大了,要娶亲成家,这是官府和个人都要负责的事。官府的责任就是“令”人成家,这在古代由于人口稀少,鼓励生育,官府往往会加强管理,不婚配还要罚款。这个“令”足以说明官府的责任,要经常看看自己管辖内的人口,有没有男子超过30岁、女子超过20岁还没有成家的,如果有就督促其尽快成家。只要成了家的,都要再次记录在案,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上印记“已婚”字样。并且还说,仲春即农历二月份,要普查户口,并下令未婚男女尽快结婚,哪怕没有举办婚礼私自成亲的也不禁止,鼓励生育么,大家方便就好。若无故不服从命令的,罚之。“会”就是成亲洞房的意思,甚至还考虑到生孩子的不易,最好在二月份成亲怀孕,十月怀胎,年底生娃,利于生养。最后一句就是规定聘礼嫁妆之类的,不能奢侈铺张就好。

    这里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规定的是可以下罚款单的年龄,并不是要求的结婚的最高或者最低的年龄。很多人对此产生误解争议,形成焦点。这就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速限速120公里/小时,你跑80公里/小时也没问题,但是超过120就要处罚了。

    甚至春秋时期一国之君也产生误会,并问到圣人当面。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而礼、男必三十而有室,女必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看来鲁哀公也认为,如果按照男子三十女子二十才结婚的规定是不是很晚?

    孔子回答说:“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圣人说得对,这个《礼》规定的是极限的情况而不是超过这个年龄才能结婚。有工作能力,能够养活得起妻子孩子,“有为人父之端”,就能结婚。

    后来汉朝大多都是男子二十娶妻,女子十八出嫁。甚至还有更小年龄的,官府是不会管的。现代婚姻法规定,男子二十二,女子二十,要求有些高了,毕竟生活条件更好,“精通”的年龄更小,应该创造环境解决,而不是进行善意的“引导”。

    所以在此断定,刘备应该娶妻生子才对。但各类史书均未提及。若说是刘备当年卖鞋卖席的时候穷,娶不起媳妇,后来出任安喜县尉的时候也才24、5岁,已经可以考虑成家了。可能是刘备在青州平原期间这位妻子便因故过世了,后来又娶又纳的,身边不可能没有女人,这五品平原相的生理需求还是要解决的。包括关羽、张飞在这个时候都应该结婚成家了才对。

    刘备这几年应该换了好多的女人,所以他才最后说出来那句名言:兄弟似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渣男啊渣男。

    渣男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感情中表现得不认真、自私、不负责任的男性。

    渣男和坏男人不同,坏男人指的是三观不正,而渣男则是指人品问题。有些男人可能不坏,但却极度自私,擅长索取而不负责任,以玩弄他人感情为乐。渣男的行为特征包括:

    甜言蜜语。渣男擅长用花言巧语来吸引女性,但不会为她们做实际的事情。

    花心。渣男通常对感情不专一,可能会同时与多个女性交往。

    自我中心。渣男往往极端自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伴侣的感受。

    欺骗行为。渣男可能会撒谎,甚至编造虚假的身份和背景。

    寻求经济支持。渣男可能会向女性借钱,利用女性的同情心或物质需求。

    对家人和朋友不尊重。渣男可能不会尊重女性的家人和朋友,只关心自己的舒适和需求。

    大男子主义。渣男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和支配欲,不允许伴侣有自己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渣男并不一定都长得帅或有魅力,他们可能利用自己的外表或其他手段来吸引女性。在面对渣男时,女性应该保持警惕,避免陷入不健康的关系中。

    这个特技后来还被刘备发扬光大了。后来当了州牧、汉中王、皇帝,娶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穆皇后,都是渣了又渣。至于其他侍女,想必也从来没缺过。他老祖宗曾经说过,大丈夫当如是也。

    185年,除安喜尉,属冀州中山国。与关羽、张飞一同到任。同年,鞭督邮辞官,打听得安喜人毋丘毅受何进命令在丹阳招兵,刘备找人托关系投军。

    186年,在毋丘毅的领导下,在下邳杀贼立功,除为下密丞,在山东,属青州北海郡。

    188年,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在山东,属冀州部清河国。

    189年,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在部队任职。

    191年,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大起,攻打渤海,并往西准备与黑山军会合。公孙瓒所部入青州攻打黄巾军,大破之,斩首三万馀级;贼弃其辎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馀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刘备在军中攻打黄巾有功,公孙瓒表奏刘备为平原县县令。

    刘备这几年军转政、政转军,再军转政,可谓履历丰富,经验积累得非常多了。

    也是这一年,公孙瓒与袁绍交恶,公孙瓒首先宣战,向西进攻冀州治所,袁绍的所在地冀州邺城。公孙瓒所过之处,冀州各县、郡都是望风而降。这个时候刘备应该也从军攻打袁绍。刘备手下有关羽、张飞三员猛将,只要听到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而且刘备的消息也不会那么闭塞,公孙瓒打袁绍的行动他应该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刘备是冀州涿郡人,张飞也是。公孙瓒没任何猜忌,刘备、张飞也没有任何顾忌,万一袁绍不讲武德,再祸害了刘备、张飞的家乡该怎么办?没有人考虑这些事吧。考虑吗?

    总之,打就是了。

    公孙瓒还做了一件事,可能是跟袁绍学的,表奏官员。冀州诸城多畔绍从瓒。绍惧,以所佩渤海太守印绶授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遣之渤海郡当太守,而公孙范遂背叛袁绍,领渤海兵以助瓚。瓚乃自署其将帅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兗州刺史。又悉改置郡、县守、令。

    应该是这个时候,看着刘备工作做得也不错,又表刘备为平原相,把平原国十九个县都划归刘备管辖。这也算是刘备的官职在这个时候得到重任,有一片比较大的地方可以发展自己的势力。

    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复置平原国,治所在平原县。位于现在的山东德州、济南北部、滨州北部一带地区,属青州。

    在冀州向公孙瓒投降的官员武将里面有一个人,名字叫赵云,字子龙。不错,是在公孙瓒打败袁绍之后,赵云才投奔过来的。

    刘备就找公孙瓒了,我这身上的担子又重了,手下的人才太少了,我看这个赵云和我比较投脾气,就让他跟我回平原工作吧。

    公孙瓒就答应下来了,就这样,刘备哥四个就回平原,安心治理平原郡。这一干就是两年。

    但是青州实在是太穷了啊,数次战争已经民不聊生、几无人烟了。

    192年,袁绍缓过劲来,开始报仇,攻打公孙瓒。阵斩公孙瓒大将严纲,收复冀州全部领土。公孙瓒只得撤回幽州北平。这次战斗刘备应该没有参加,否则以刘关张赵之能,袁绍的手下大将能行的也没有,公孙瓒就不会吃到败仗。

    从这次败仗之后,公孙瓒开始收缩防御,迎来又一个革命难题。

    193年,袁绍与田楷连战青州已经两年,眼看着就打跑了田楷,袁绍又表奏儿子袁潭为青州刺史。刘备也跟着吃了败仗,但是平原郡还在他自己手上,在官职从属问题上产生了歧义,究竟是听田楷的,还是听袁潭的?

    他得交公粮啊,这公粮交给谁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