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疯狂阅读 > 致那一瞬间的光芒

致那一瞬间的光芒

    在什么场合,你最害怕成为被抽中的幸运儿,并受到全场关注,大概,是在集体聚会时,主持人意犹未尽地询问“哪位观众愿意给大家表演个节目”时吧。通常这样的时刻,气氛明明还没从火热中降温,但除了少数有才艺的人有资格淡定地昂着头外,其余人早已把眼神躲向某个角落。看到主持人朝自己走来,惊惶如笼中鸡兔,看到主持人正从箱子中抽出一个号码,那两根手指捏起的仿佛是自己的心。当某个不幸的家伙被抽中,并被掌声和嬉笑强行推到人群中间时,其余人才终于松了一口气,仿佛刚躲过一场枪林弹雨。作为没有任何才艺可登大雅之堂的我,曾无数次经历过上述场景,但又偏偏是在那被炙烤的时刻,会不甘心地想,那束光明明可以打在自己身上。

    小学时,如果不是因为一次一鸣惊人的表现,或许直到毕业之后我也不会注意到坐在右后方的女孩。她戴着很大的黑框眼镜,几乎遮去小半边脸。她不爱说话或走动,每天都在纸上写一些奇怪的东西,是班级里可有可无的存在。

    有一次上作文讲评课,语文老师露出惊喜的神色“这次有篇作文写的是古体诗,我非常喜欢。”说完便向全班分享了这篇佳作。这首诗,便出自右后方女孩之手。掌声雷动中,略显羞涩不安的她,在我心目中瞬间从毫无存在感的角落少女,升格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风才女,就连她从前的沉默寡言,如今看来都是一份温润如玉的内敛含蓄。

    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与想法,也有着不同的信仰与追寻。在为一首诗的魅力而惊艳的稚嫩年纪,我觉得“诗人”真是一一个耀眼的头衔,并且也想成为一名诗人。

    我不会写诗,能想到的方法就是不停背诵很多古诗,当一个“不会作诗但会吟”的才子。

    那本诗集是我从柜子里“刨”出来的,早已沾满泛黄的时代气息。每天晚上,我都要倚靠在床头翻开它,背下一首新的诗词。不过,这个习惯并未持续多久。年少时的想法不知天高地厚,总是忽略掉日积月累的意义,以为多比别人掌握几首诗词就能成为文艺大咖。当我尴尬地发现会背几首诗,并不能给我带来什么短期收益,甚至无法以具象的表演形式呈现在公众场合时,我便又把诗集重新丢回了柜子深处。

    如同我的情怀一样短寿,那位女孩突然享受到的荣光,并没有持续多久,片刻的掌声很快变得稀疏疏,她重归沉寂的地位,连同在班级小范围敏起过的诗词热潮。更多新鲜有趣的事物,源源不断涌进我们狂放的青春。

    也有过无限趋近那束光的时刻,只差一点,就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才艺的人。

    我已不太记得,当初是怎么与笛子产生联系的,好像是初一某天放学后,我在学校大乐团门口等候参与排练的同桌时吧。当我在走廊上路起脚,透过窗户看到一群同龄人,熟练地用二胡、琵琶、古筝等乐器进行合奏时,生出了一种神圣的羡慕。

    学一门乐器吧。这个想法如同西瓜一样,“咕噜“一声从我的内心深处滚落出来。经历一番自我选择与跌跌撞撞之后,我落到了笛子这个坑里。

    从前只知道玩游戏,毫无艺术细胞的我,忽然开窍想学吹笛子了,父母自然乐见其成。然而他们忽略了,我想学乐器的初衷并非热爱音乐或想以此来陶治情操,而是为了能享受加入大乐团的虚荣,以及一股少年特有的心血来潮。

    其实,一切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接触笛子后才知道,这支冷冰冰的竹管子,本身并不能发出悠扬动听的声音,一切都要靠贴在出风口的笛膜的振动来完成。这种脆薄的小纸片极其昂贵,踏遍县城所有乐器店无一出售,竟要远赴省城才能够买到。

    周末下午,从省城回来的父亲推开门,拍拍裤管上的泥,把一盒焐热的笛膜交给我,连声音里也带了几分倦意:“既然选择学笛子,希望你能坚持下去,父母会尽可能地为你创造条件,接下来一切就要看你自己了。”我以为笛子的学习,是一个短平快的过程,稍德努力几周,就可以在人前卖弄了。结果单是学着怎么把笛子吹响,就耗去了几天时间。

    那时,县少年宫没有笛子老师,父母几番辗转终于托朋友在川剧团里寻了一位老笛手当我师傅。每个周末,我都要去找师傅接受一对一指导。

    学吹笛子,从吹单调的音阶开始,先吹上一百遍陟来来,倒腾过来再吹上一百遍。在那栋少有人烟的三层旧楼里,充斥着荒凉萧索,充斥着我断断续续、错漏百出的吹奏声,以及师傅恨铁不成钢的责骂。我在叫苦不迭和后悔中,早把加入大乐团的愿望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学习了半年以后,我终于脱离音阶水平,开始接触-些成形的乐曲,也终于到了父母千盼万盼可以在亲戚朋友面前露上一手的时刻。

    -切都是一场预谋。从母亲的几个朋友逛完街经过楼下,被母亲硬拉着上楼坐坐,到端着茶杯的父亲装作不经意地说“我家孩子学习笛子以后懂事了不少呢”,再到母亲催促我“快给阿姨们表演一曲”,他们耗费心血想要获取的荣光与体面,终于快要瓜熟蒂落。

    可惜,我那点可怜的造诣,只能磕磕绊绊吹完一曲《少林寺》。在阿姨们勉强的鼓掌与称赞中,父母脸上写满尴尬。

    学习笛子的计划,就此不了了之,那支笛子,连同那盒来之不易的笛腰膜,被束之高阁。最开始,母亲偶尔打扫时,还会对笛子进行维护,但接受我今生与音乐无缘的事实后,维护笛子的耐心也被消磨殆尽。如今,距离她上次维护笛子,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足够一位笛子学徒从门外汉变成熟手,足够一位少年拥有蜕变式的成长……

    在兵荒马乱的高三岁月里,当我再一次收到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单,并对桌子上刻下的目标大学望而生畏时,我忽然意识到,或许学播音主持也是一条出路。“你一定可以的,你笑起来非常好看,有一定文学功底,擅长穿衣搭配,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诵《出师表》,祖师爷是赏了你这碗饭吃的。”决定走艺考路之前,我对自己进行了自我加冕。

    对于我又一次叛逆式的心血来潮,父母的热烈不复当年,只叮嘱一句“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后,就徐徐退到了幕后。

    经由同学介绍,我加入一个播音主持班学习。第一次报到,老师请我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自我介绍。面对台下几十双好奇的眼睛,我断断续续报完姓名和班级,脸红到了脖子根。得到的评价很中肯一自信不足,音色沙哑,不是吃这碗饭的料,想要学成出头必定比别人难上许多。

    勉为其难地,我就此留了下来,并得以见到深夜的小城街景。每天下了晚自习后,顶着疲惫的双眼去培训班学习,就某个音节反复发音几十次,在嗓子仿佛再也无法振动时,下课的铃声在凌晨准时敲响。而我也在那段时光里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即使是被同样的水米滋养长大,甚至努力程度也相同,但人与人的差距仍旧是无法想象的。

    我统共在那个培训班待了不到一个月,离开那里的原因,是老师觉得再也教不了我。劝退时,老师遗憾地安慰我,与其跟缺陷死磕,不如老老实实走高考这条最稳妥的路径。而我听到这番话也着实松了一口气,其实自己早已酝酿了想要离开的念头,只是迟迟不愿直面又一次放弃的结局。

    原来,一项才艺可以让观众觉得新鲜精彩的时候,是它在身体里演绎过千百遍,无数次放下又拿起,甚至对它已不抱有情怀,只剩下条件反射的时候。

    几段成长弯路过后,我仍旧没有获得想要的光芒。就此,我不再产生剑走偏锋的幻想,踩着读书、考试、升学的节奏,按部就班地成长为大多数人所拥有的模样。只是偶尔,再度遇见“谁愿意上前展示一下才艺”的场合,除了能朝人群里缩缩身体以外,还会多一些不甘的幻想一-倘若当初的自己坚持到现在,是否可以自信地走,上前去,承接那大多数人不曾享有的光芒?

    同时,在那个人表演结束、人群散去的时候,无论他的展示段位几何,是成功还是失误,是流畅还是肯涩,我都会对他产生一份敬意,因为我曾亲身品尝过这份荣耀背后的寂寂长途。

    每一个成功的人,必定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酝酿,每一个获得光芒的人,心底必定有光。当你在某一刻,看见一个人鼓起勇气从一群面面相觑的人中站起来,走上前,红着脸开始他的表演时,请你相信他背后的努力,并为他热烈鼓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