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秦楚汉堕 > 第三十一章视察武库

第三十一章视察武库

    夏元在与田成谈判事结,径直回到府中,召集一众早已忐忑不安等候许久的家族叔父兄弟。

    在众人来齐后夏元直接开门见山将此行所获说与众人,尔后在众人惊讶的眼神中,夏元吩咐道:

    “田家一事就此结束,之后派人去田家将田成答应的物资全部讨要回来即可,不可再节外生枝。

    之后早做准备,应对不久之后即将到来的秦军。

    在此期间大家再不可妄生事端,毕竟田家事小,远道而来的秦军才关乎我等生死存亡的大事。”

    夏元的话很是矛盾尴尬,毕竟生事端的是他自己,现在却反过来劝诫众人莫要生事,让堂下一众族人不知该如何回答。

    好在夏元是宗主家主,一家权势之长,纵然言语矛盾前后不通,众人也不好拆台,只能眼观鼻,鼻观心,正襟危坐,全然当做没听到夏元话中病语。

    夏元说罢见众人反应,这才反应过来,因以往思维习惯,一时没反应过来,语气间正反颠倒,竟说教起了众人。

    察觉到状况的夏元,颇为不好意思的干咳一声缓解自身尴尬,尔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说起接下来的安排。

    在夏元一阵长篇大论说完后,也不知是谁突然发言问道:“田成会不会突然反悔不认账?”

    听到有人提出的疑惑,夏元胸有成竹道:“放心,田成既然答应,便必然不敢轻易食言而肥,除非他想落得一个言而无信之名。

    况且在这种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名义臭了,是祸非福啊。

    只要田成还想在辽东立足,他就必须言而有信,否则今后谁人可信他?

    好了此事就此打住,你们下去后抓紧募兵事宜,要赶在明天将基本兵卒招募到位,毕竟时不我待。

    以我猜测,大王应就在这几日间东狩辽东,大王至此,秦军必然也紧随而至,接下来我大燕存亡就看这一遭了。”

    接下来夏元与众人又是一阵探讨,不久在众人退却后,夏元召集一众门客家臣,在王代等人的簇拥下起身向武库走去。

    夏家武库在左侧偏院,离夏家校场很近。

    当夏元带着一众人来到武库时,整个武库除了一名年老体迈的家臣与两个年少的弟子看顾值守外,再并无他人。

    一老二少的三人正在耳房烤着木炭暖火。

    其中一个绒毛未全的弟子一边端着个陶碗热着不知是什么时候的残羹剩饭,一边脱掉鞋子将脚搭在干土夯造的火堆旁烤火,也不嫌足气熏臭。

    夏元等人刚一进门看到的便是这幅场景,陪在夏元身边的王代怕这幅粗鄙景象污了夏元的眼睛,不待夏元有所行动,便率先上前拍着门框提醒道:

    “二三子还不快来拜见家主!”

    王代的突然出言,将屋内正在烤火的三人吓一哆嗦,待三人反应过来,看到门口的夏元等人后各自惊出一身冷汗,着急忙慌的赶快出门作揖拜见道:

    “我等拜见家主!”

    对王代的小心思夏元并不生气,反而饶有兴致的拍了拍那名边吃饭边烤足的少年,大笑道:

    “哈哈哈哈,无事无事,蘸着脚用膳,味道可还好?”

    少年人被夏元这么一打趣,缓解了刚才的忐忑不安,在夏元善意的玩笑中,怪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后脑勺拘谨的回道:

    “回家主,习惯了,一顿不蘸没有味。”

    “哈哈哈哈!”

    少年的机灵回答惹得夏元身后一众人哈哈大笑不止。

    夏元也被少年的回答弄的哭笑不得,替少年清理了一番衣领间的残渣后,便挥手让少年去打开武库大门。

    少年拿着夏元递予的钥匙解开门锁后,便恭敬的退到一旁。

    夏元在武库门打开后,便回首对身后众人道:“走,进去看看。”

    ……

    随着夏元等人走进武库,顿时陷入一片昏暗中,不待夏元发话,年老家臣已经带着两名弟子将武库内的灯盏点着。

    设立在武库内部四周的灯盏点亮后,库内顿时明亮了许多。

    夏元借着灯火望去,只见武库内四周筑有隔墙,隔墙夯土筑造,东西两面有门,内隔墙以东有四个,以西有三个,共有七个仓库。

    七个仓库大小形状不一,平面都呈长方形,周边立木柱,房顶盖瓦。

    推开靠近的第一个隔墙木门进入内部,可看到每间隔库里面筑有石台,石台上面铺有一层草垫,草垫上面摆放着整齐一致的戟矛戈等长柄武器。

    武器分铁、铜两大类,夏元随手抄起一柄长戟,双手握住戟身,做出一副向前突刺的动作试了试手感与分量。

    夏元目测戟长在2.7米与3米左右,重量感十足,但是因为戟身太长在狭小的屋内用起来不太方便。

    “戟长多少?重多少?”夏元随手放下长戟,又拿起一柄矛,一边端详长矛,一边问身后众人道。

    替众人回答的是王代,只见王代如数家珍般张口便道:“回家主,步戟长一丈三尺,重八斤左右,骑短戟长六尺五寸,重四斤左右。”

    夏元闻言,心中默默换算长重单位,燕国的一尺是后世23.1厘米左右,步戟长一丈三尺也就是三米左右。

    骑短戟六尺五寸也就是一米五左右,跟自己目测到的长度差不多。

    至于重度,燕斤一斤在256克左右,后世的一市斤是500克,步戟重八斤也就是后世的4斤左右,短戟则在2斤左右。

    据《考工记》记载:“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者,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

    从这段记载可见,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使用长柄武器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三倍于人的身高。

    倘若越过这条界限,非但不能增加威力,反而会让使用者感觉到不便,从而降低效能。

    搞清楚了戟的长重后,夏元又拿起手中的矛问王代道:“此矛长重多少?”

    夏元的问题依旧难不倒王代,只见略微沉吟尔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此矛长一丈八尺左右,重三十五斤左右,矛头长六寸左右。”

    夏元闻言自动将单位换算,矛长4米左右,重6斤左右,矛头长度在14厘米左右。

    王代回答完略显得意的看着夏元,好似说这种小问题根本难不倒他。

    夏元对王代的得意当做没看见,仔细观察着手中长矛,这种矛用木杆制成,至于具体用哪种木夏元没有多问。

    主要是这种矛头外观平直,略显宽扁,截面为菱形,刃部刻有血槽,骹较短,上有圆孔,截面为椭圆形,内部的空腔深至锋端。

    光从矛头来看,夏元便发现这种矛头的设计主要是用来放血用的。

    不难想象,被这种矛头插中身体,恐怕顷刻间就会血流如注,当场丧失行动能力。

    真可谓是战争利器!

    夏元放下手中长矛,又随手拿起一旁的长戈,掂量一番。

    长戈的长度与长戟的长度差不多,至于重量就特别轻,以夏元估计应该在两三斤左右。

    “这其中,戟、矛、戈各有多少?”这次夏元没有问长戈的长重度数,而是问起库存多寡。

    这个问题王代没法回答,因为王代也不知道库存具体有多少。

    他之前能将各种武器的长重记下,是因为他经常练习各种武器,因为熟悉所以才能了如指掌。

    这一次明显是问到了王代的知识盲区,所以王代沉默不语,缓缓退到一旁,将遮挡在身后管理武库的老家臣“推”到了人前。

    老家臣走上前,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介绍道:“回禀家主,此间戟、矛、戈共有三库。

    其中长戟两千三百一十件,短戟八百件,长矛四千一百零五件,短矛五百三十二件。

    长戈一千件,短戈三百件。戟、矛、戈三者长短相加共有九千零四十七件。”

    “九千多件?也不少了。”夏元满意的点了点头,边走动边说道:“历来保养可还得当?”

    老家臣一边紧随其后一边答道:“凡月余必用膏油擦拭,晾晒,数十年来,拢共也就坏掉了一千多件罢了。”

    “不错,看来你是用心了,今岁多给你家赏赐三身布。”

    “多谢家主赏赐!”

    夏元与家臣谈话间已经来到第四间隔库,身后的弟子第一时间推开隔门,入内后,只见室内整体布局与前面库房大致相同。

    不过第四间库房内摆放的不是长件武器,而是青铜或铁制的短柄武器,其中有剑、刃、斧、棒、钺、殳等。

    其中剑有铜制短剑,铁制长剑,斧钺亦有长短之分,不过短剑也不过三尺左右,长剑也不过五尺左右。

    刃乃横刀形态,刀身笔直,前有一指孤度,比后来的汉代环首刀略宽且短,分三尺与一尺两种。

    因是横直形状所以这种刀也被燕国称之为横刃,算是汉代环首刀的原始版吧。

    其实在战国后期,不止燕国装备刀这种的武器,就连赵国、匈奴、东胡这等善用骑兵的国家部落同样装备刀作为马上武器。

    赵国自胡服骑射用运骑兵作战以来,赵国不止学习胡人骑马射箭,更将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武器也一并学了过来,直刀就是赵国学习匈奴装备最多的一种武器。

    因此赵国边骑还有一个另外响亮的名字“胡刀骑士”!

    而燕国与赵国一样,身为一个同样与游牧民族接壤的国家,燕国也不能免俗,因深受胡人风气影响,燕军中装备的直刀比剑还要多。

    这种直刀,在燕国称为横刃,在赵国称为胡刀,都是学习胡人直刀而来。

    短斧钺四尺左右,长斧钺八尺左右。

    棒的长短与斧钺差不多,唯有殳较其他武器短的五尺,长的一丈有二。

    殳这种武器短的是用来投掷用的,作用与标枪相同。

    长殳的就用处多了,既能当矛用来刺,又能当钩枪用来钩东西,也可用来打击乐器。

    看似用处颇多,但其实永远承担不了主要作用,本来就是从乐器演变而来的,被军士所不喜。

    夏元在一众武器中挑选了一阵,随后伸出双手,左手拿铜剑,右手拿铁剑,相互比划了一下,尔后问王代道:

    “铜剑善?铁剑善?”

    “铜剑善!”王代出手比划道:“铁剑虽长但过于脆,碰着重物易折断,铜剑虽短,但剑身牢固,不怕重物击打,仅此一项两者高下立判。”

    “哦?”夏元听完王代的解释,更加疑惑不解道:“既然铜剑善,而铁剑易断,那为何还要铸铁剑呢?”

    对夏元粗浅的傻话,王代也不嘲笑,正色解释道:“铁剑虽不如铜剑坚固,但毕竟身有所长,还是有些铜剑不能比拟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铁剑比铜剑便宜,一柄铜剑抵三柄铁剑。”

    明白了,就是因为铁剑便宜,适合大量生产装备,哪怕损毁了也不心疼。

    其实不仅仅是剑,其他武器也是如此,青铜武器质量虽好但太贵,六国这种穷鬼用不起,只能青铜铁制武器混合着用。

    只有秦国家大业大,财大气粗可全面装备青铜武器,看不上质量不堪的铁制武器。

    这个时代的铁制用品虽然在六国以及游牧民族大行其道,但这并不代表铁制武器先进或潮流。

    六国用铁制武器仅仅是因为铁制武器较比铜制武器便宜了许多,可以大规模装备流行开来。

    因为在战国后期青铜武器已经发展到了当下最巅峰状态,青铜制造的武器已经抛弃了以往易断易折没有韧性的缺点,变得与后世熟铁锻造的武器质量接近。

    而当下的铁制武器却因为生铁铸造的原因,反而跟以往早期的青铜武器一样易断易折,没有弹性韧性。

    所以秦国普遍用青铜武器并不代表秦国的武器落后,反之六国大规模用铁制武器也不代表铁制武器先进。

    铁制武器在这个年代才是真正落后武器的代名词。

    铁制武器真正能取代青铜武器成为主流是在西汉时期。

    因为西汉的治炼铁技术突破,铁制武器才有了坚固、韧性、锋利等特点,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环首刀,马槊等武器。

    ……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