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吴钩曲 > 第八十九章 虚实无定

第八十九章 虚实无定

    岂知何师道不避不格,反而向前抢出,剑尖斜指,高怀朗一时不明其意,只有去业方丈、萧剑及这等大高手,才看出何师道这一招的精妙之处,不由得心中暗赞喝彩。何师道这一剑方位计算得妙到毫巅,去招架百里川长剑是虚,威胁百里川的小腹是实。百里川若避实就虚,长剑斩落之前,势必会先将他自己的小腹撞到剑上去。

    百里川身子跃起,双足尚未着地,已然看到自己陷入险境,忙挥剑往何师道的长剑上斩去。何师道早料到此着,右臂轻提,长剑提起了两尺,剑尖一抬,指向百里川胸前。

    百里川这一剑斩出,原盼与何师道长剑相交,便能借势跃避,万不料对方突然会在这要紧关头转剑上指,他一剑斩空,身子在半空峰无可回旋,心中暗暗叫苦,眼看身子向何师道剑尖上直撞过去,他应变奇速,随即将手中剑用力向身子斜前方掷去。

    那柄剑破空之声犀利,去势如同闪电,借着这一掷之力,向前的势头登时缓得一缓,百里川身子微侧,躲过了这利剑穿身之祸,又向后踏出三步,方才掷出的那柄长剑在空峰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百里川的手中。辽国众人睹此神技,喝彩声如雷,连大宋众人也是连连鼓掌。何师道从未见过如此怪招,不由得愣了一下。

    百里川接剑在手,复又猱身疾上,挥剑斩向何师道后颈。按照剑理,何师道须得向后急跃,再乘机还招,但斗了这许久,何师道知道这敦煌第一剑客出剑何其迅捷,何师道知道自己若退,对方便会立即变招,得势不让,只有双剑相交,以硬碰硬,方为上策。

    想到这里,忽然反剑刺出,指向百里川的肚脐。这一招看似是同归于尽的拚命打法,但他的反手剑部位奇特,这一剑先刺入对手肚脐,对手的长剑才刺到他身上,相距虽不过瞬息之间,这中间毕竟有了先后之差。

    百里川本拟自己这一剑后招无穷,对手绝难挡架,哪知对手随手反剑,竟会刺向自己小腹,委实凶险之极,立即后退,何师道吸一口气,登时连环出剑,一剑快似一剑,如风如雷般攻上。

    何师道的‘混沌剑法’在这敦煌剑客精妙剑法的激发之下,此时已发挥得渐入佳境,人剑合一,心中所想,只是虚招亦可实之,实招亦可虚之,虚实本无定数,有时脑中一闪,想到了昆沌派的其它剑招,也即顺手使出,挥洒如意,与百里川片刻间便拆了七十余招,两人长剑始终再没有相碰,攻击守御,全是精微奥妙之极的剑法。旁观众人瞧得目为之眩,无不暗暗喝彩。

    高怀朗知道混沌剑法只有二十招,但看师父剑上的神妙招数始终层出不穷,变幻无方,本派其它剑招也不时信手拈来,并不拘泥于哪一招,心中对武学的认知有深了一层。

    百里川数次误判虚实,遭遇险境,无奈之下,把心一横,只想着即便落败,也不能让对手轻松取胜,便死也要令对方不能全身而退。然而见对方若无十分把握,便半途收招,并不穷追猛打,这么一来,自己便得解脱窘境。

    百里川很快明白,以何师道武功之高,便是硬拼,自己也占不了便宜,对手之所以如此,一则生性谨慎,不愿在如此重要的交手中行险,须知以昆沌派掌门的武功,足可一争天下武状元之位,现下只是开始,自不愿这么早便有损伤;二来他显然是要借自己来印证昆沌派高深武功,便如第一场中的去业和尚一样,二人打了这么久,个中痕迹已十分明显,场外高手旁观者清,只怕已有不少人看了出来。

    想到这里,不由脸上一热,心道,即便如此,我也未必便没有胜算,你既然不会和我硬碰硬,我便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当即仰天一声清啸,斜行而前,长剑横削直击,迅捷无比,未到五六招,剑势中已发出隐隐风声。

    他是当今敦煌第一用剑高手,剑术确是了得。出剑越来越快,风声也是渐响。一柄长剑使得犹如疾风骤雨一般。剑锋上所发出的一股劲气渐渐扩展,距离稍近的旁观众人只觉寒气逼人,脸上、手上被疾风刮得隐隐生疼,不由自主的后退。

    此刻百里川剑上所发的风声尚有渐渐增大之势,在旁观众人的眼中看来,何师道便似是百丈洪涛中的一叶小舟,狂风怒号,骇浪如山,一个又一个的滔天白浪向小舟扑去,小舟随波上下,却始终未被波涛所吞没。

    百里川攻得越急,何师道越领略到混沌剑法的剑学精义,每斗一刻,便多了几分体会。他以剑法上种种招数明白得越透彻,自信越强,当下更不急于求胜,只是凝神观看对方剑招中的种种变化。

    百里川见始终奈何对方不得,心下焦躁,连声怒喝,长剑斜劈直斫,猛攻之余忽觉体内真气不纯,心中一惊,自己不顾一切拼命这么久,并没有发觉功力已然损耗大半,就在他心神恍惚之时,何师道长剑抖动,嗤一声轻响,百里川霎时间脸色苍白,他身上的勒袍丝带已被割作两截。何师道不为己甚,飘出圈子,叫声承让。百里川颓然下场。大宋又胜一阵。

    接下来一场,由终南山御灵子迎战西夏国师李昌函。御灵子师出名门,李昌函金枝玉叶,二人年岁相仿,身形相似,都是丰神俊朗,飘然若神。二人缓步入场,尚未出手,场外众人心中已是暗暗喝彩,真是一对绝代双骄。

    二人上场伊始,便长身肃立,互视对方。过了良久,仍无动静。众人愕然,不由得议论纷纷,有人开怀大乐,忽然发觉四周金鼓不闻,器乐无声,主看台上众人一脸严肃,不由心中纳闷,莫非比的是入定?

    正在说话之人发觉四周静悄悄的,忙闭口不言。接下来这种气氛逐渐向四周扩散,感染着每一个人,一传十,十传百,终至万籁俱寂,都睁大了眼,张开了口,望着场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