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让你假扮皇帝,你当暴君 > 36章 岳飞杀进金国城池 求投资求追读

36章 岳飞杀进金国城池 求投资求追读

    刘禅点点头,这番分析倒还中肯。

    吕颐浩,朕记住你了,可以重用。

    随后他又看向李纲,意思很明显,就是要他也分析一波。

    李纲无奈,他不明白,官家为什么执着于此。

    不过皇命不可违,尤其是他还是个忠臣。

    李纲拱手道:“官家,臣有不同看法,提起蜀汉后主刘禅,就不得不说今天刘禅很大程度上成名于“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这真是极大的讽刺。

    作为一代枭雄刘备之子,刘禅却给人一种无能扶不起的印象,令人唏嘘,当然臣觉得这样认识看待刘禅的话肯定是不够客观的。

    老一套,那就来看看陈寿的评价。陈寿认为刘禅像是“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简而言之就是他近朱为赤近墨而黑,相比于曹昂曹丕年纪轻轻便经常随父曹操征伐自我磨砺。

    刘禅在刘备46岁那年才刚出生,当皇帝时也才17岁,对于军国大事没有任何经验可谈,也几乎鲜有锻炼的机会。

    像是一个小孩子在受环境的熏陶与洗涤,刘备与诸葛亮对刘禅的影响显然是举足轻重的。

    事实证明,刘禅不傻。刘备厉害之处就在于最会拉拢人心,用今天的话讲叫做能够很好地团结国内力量。

    而刘禅就很好地继承了刘备这一本事,要知道蜀汉内部其实是由三个集团的人群组成的,而在诸葛死后在外有强敌的大环境下的几十年里蜀汉仍然非常安定,这和刘禅的统治不无关系,我想一个昏君是做不到的。

    从刘禅处理魏延杨仪争权和夏侯霸投蜀以及诸葛死后不再开府加强集权统治等等事中能够看出刘禅也算是个高明的人,并不简单。

    刘备对刘禅“事诸葛如父”的遗训阿斗也算确实做到了。

    年仅17岁就登基为帝的他基本是完全放权诸葛的,这在史书中一文中有详细提及此事,当时蜀汉大权在握的是诸葛亮,刘禅更多的时候是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蜀汉的实际管理者也都是诸葛亮,刘禅是很少有表现机会的。

    更“有趣”的是三国志后主传居然不像是在给皇帝刘禅作的,前边大部分在写诸葛亮的事,后边大多又是写诸葛亮继承者姜维等的事。

    而真正是直接写刘禅的文字着墨不多,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一奇葩事件,当然这也和刘禅不置史官有关系,所以很多他的详细事迹并没有文字记述,刘禅貌似在历史上没做过什么大事,甚至在后期近小人而不思进取,整个变成一“无为之君”,而且三国演义中卫瓘在姜维自杀后说了一句“蜀国之灭,绝非将军之罪,实是后主无道而致啊”,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或者问另一个问题,蜀国灭亡根本原因是后主的无道么?

    很明显下肯定的结论太绝对,蜀汉最终灭亡固然是因为邓艾偷渡阴平关,阿斗仓皇出降,但这只是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邓艾和刘禅只是历史大势下的推动者而已,臣曾经看过诸葛亮一篇文章,臣就阐述过我的观点,简单的说就是“天命有归,不能以力争也”,这不是什么迷信,在失去荆州又经历了夷陵之战惨败后的蜀汉元气已很难恢复过来,再难有人才的输入。

    蜀汉所谓的汉室正统也早已失去了对百姓的吸引力。如果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的汉庭还能被认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很多人还是向汉的话,那么这个时期的汉室可谓“百足之虫死而又僵”,人们早已失去了对那个腐朽的汉王朝的期盼与兴趣,而且魏吴的统治很成功,蜀汉早已失去了人和的优势。

    而且广袤的中原地带的经济发展肯定要比西蜀多山川之地发展的好得多,其实从那时起蜀汉已经失去了与曹魏竞争的实力了,虽然诸葛亮是位优秀的政治家,但是人之力实难和天命争。此时让一个17岁的皇帝上台治理这些烂摊子也确实难为他了,不过幸运的是他有一个经天纬地的相父,当然一切不能自己做主或许这又是他身为一个皇帝的悲哀。臣常想,哪怕诸葛死后的刘禅不被身旁那帮小人谗言蛊惑,依然积极进取依然尽心尽力地治理西蜀,西蜀也不太可能逃过最终被灭亡的命运。

    臣可以很主观地说出臣就是佩服乱世奸雄曹操,但臣无意于为刘禅写翻案文,在世人对刘禅的三种观点看法中,臣更倾向于中间的庸常之君的看法,没必要过于批判,当然更没有值得歌颂的地方,只不过从私人感情来说,刘禅可是刘备的儿子,在位四十余年没大作为实在对不起一代枭雄刘玄德的在世英灵。

    说到这,就简单说一下历史上的“乐不思蜀”吧。

    此记载初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略有补充,故事大家都知道,重将翻译摘录于下: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不会,因为这里很快乐。”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这也成为后世讥笑批判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的由来。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刘禅这是大智若愚,他想麻痹司马昭的戒心,以求保全。依臣之见,刘禅哪怕装傻也实在不该说出这么没良心的话,想他父亲从织席贩履起身历经千辛百难的闯荡才终能成一方霸业,如今他却随便说出不思蜀不念先人这么没良心的话实在不应该,难道你就不怕后世的讥笑谩骂么,要装傻也不至于这样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