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皇明仙师 > 第三十一章 偷听

第三十一章 偷听

    好手笔!

    定国公府上的嫡出女儿,向来都是贵门结交联姻的对象,而今却送到仙师府,做个没名没分的侍妾……

    这徐慧敏来自定国公府,那其余五人出身肯定也差不到哪去,宫中那位李太后打的又是什么算盘,竟然舍得下这么大的血本。

    “你愿意?”

    徐慧敏知道张帆这句话真正问的是什么,嫣然笑道:“能侍奉仙师,是妾身的荣耀。”

    张帆无语,说到底也就是个连自己婚姻都无法自主的可怜人罢了。

    “她们呢?”

    “魏国公徐邦瑞妹妹徐心凌,怀远侯常胤绪之女常青霞,临淮侯李宗城之女李芝琳,定远侯邓世栋孙女邓若彤,灵璧侯汤世隆孙女汤祖贤。”

    张帆目瞪口呆,和他猜想的一点不差,魏国公和定国公就不说了,其余四位别觉得是侯门贵女,他们祖上也是公府,怀远侯祖上是鄂国公常遇春,临淮侯祖上曹国公李文忠,定远侯祖上是卫国公邓愈,最后一个灵璧侯祖上自然是信国公汤和。

    李太后弄出这么大阵仗,若说毫无所图,张帆肯定不信,不过猜谜不是张帆强项,有猜来猜去的时间,还不如直接找上门去问个清楚。

    张帆消失,徐慧敏也不知道是松了口气还是有点失落,再也没了谈琴的心情,坐在琴凳上面发起了呆。

    张帆没有入宫找李太后谈心,漫无目的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甚至一度让他觉得自己穿越回到了现代。

    短短几个月时间,天津城的变化堪称翻天覆地。

    街道两边整齐划一的铺子,古色古香的饭馆茶肆,甚至张帆所在的这条街上还有一间名为群芳阁的艺馆……

    当初张帆简单跟胡喆说了如何建设天津城,还提出招商引资的概念,这不是张帆想赚钱,事实上银子对于张帆来说毫无意义,他芥子空间当中的金银储备堪称恐怖,当年倭寇侵华从华夏掠夺过去的贵金属,但凡还留在倭国本土的,全部被张帆收进了芥子空间。

    但是张帆就算再不懂金融,也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通货膨胀。

    简单来说,货币的价值是和市面上的货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相挂钩的。

    民间生产出来的货物越多,而市面上的货币太少,那么货物本身必然贬值,最后会让以物易物成为常态。

    同样的道理,市面上可供贩卖的货物就那么多,这时候突然间涌入大量白银冲击市场,货币本身也必然贬值。

    大明宝钞贬值成废纸就是典型例子,华夏贵金属满足不了民间需求,于是从宋代起就出现了纸币交子,不过交子流通不广,更像是商贾之间的流通凭证,所以也没出现崩盘现象。

    等到了元朝,为了弥补贵金属不足,元廷正式发行纸币中统钞,中统钞贬值发行至元钞,再发行至正钞,每发行一种就狠狠收割一波老百姓的韭菜,最终导致纸币信用彻底破产。

    到了明朝,同样的困境摆在朱元璋眼前,于是发行纸币来弥补贵金属不足就成了必然,可惜朝堂上那群读圣贤经典把脑袋读成榆木疙瘩,半点经济知识没有的货色,还以为发现了新大陆。

    既然纸可以当钱用,那为何不多印一点,于是开始狂印,市面上通货膨胀已经如火如荼了,还是不能让那群被穷疯了的官僚警醒,于是宝钞贬值潮出现。

    洪武二十五年,价值一贯的宝钞,实际价值只剩下不足百文,到了永乐朝中叶,一贯宝钞价值已然缩水到了二十文,至于现在……早他么成了废纸。

    没有那么大的生产力,形成不了等值体系,张帆要是一次性放出个几千万甚至几亿两金银,那么大明货币体系恐怕就是不是通货膨胀那么简单了,最直接的后果必然是崩盘。

    建立全新的纸币体系,彻底废除宝钞,是张居正一直想干却不敢干的事,作为经济这一块,相对而言的清醒者,张居正很清楚朝堂上那群人的尿性和无知,更清楚如果发行新的纸币,最终也一定会走上元朝纸币的老路。

    一旦走上那条老路,那么被收割的还是百姓,这就是一条不归路,走上去必然万劫不复。

    说到底就是大明帝国信用已经彻底破产,百姓根本不相信纸币和贵金属是等值的,没人愿意做被收割的韭菜,他们宁肯相信商家的信誉也不会相信皇家的信用。

    张帆觉得自己可以试试……

    原因很简单,贵金属作为交易货币太不方便,而且纸币也是趋势。

    现在张帆思考的问题是,若是他鼓捣出纸币,算不算度世,这问题没有答案,但是可以尝试。

    不知不觉间,张帆走进了一家酒楼。

    如今天津城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京城,而京城大大小小酒楼饭馆何其之多,这世上从来不会缺少眼光独到的商贾,一发现天津城的巨大潜力,根本不会有丝毫犹豫,便立即选择跟进。

    张帆进酒楼倒不是想祭五脏庙,他早已辟谷,吃五谷杂粮甚至还要他花时间祛除,不过偶尔享受一下饕餮美味,也无不可。

    之所以进来,是因为他仙识在二楼扫到了胡喆,而且胡喆还毕恭毕敬的站着,在他面前的桌上只坐了一位少年,少年身后站着四名身着锦衣,看上去极其彪悍的护卫。

    能让堂堂一部侍郎,更是如今帝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人物乖乖站在一边,少年身份不言而喻。

    正是出宫微服来到天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很显然,小皇帝根本不甘心自己成为傀儡,所以赖不住寂寞来到了天津,当然,朱翊钧来天津不可能是为了对付他,他也没这个胆量。

    那这货出宫来此又是为何?

    张帆施了个隐身决,潜入到了雅间内,自顾坐到朱翊钧的对面。

    他想听听朱翊钧说些什么,然后再判断这家伙要玩什么幺蛾子,谁承想,张帆在偷听,而朱翊钧也在偷听……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