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大儒

    “我把东西收拾收拾,也拿去变卖了,支持你赈灾!”洛心梅可能收拾了有一阵了,两脸通红,还有些细汗在鬓边。

    “五姐姐,这些都是你的嫁妆……”洛心棠看了看里面很多价值不菲的珠宝摆件,声音有些低沉。是自己害得五姐姐被未婚夫家退了婚,洛心棠一直为此心怀愧疚,都不怎么敢来找五姐姐。

    “反正现在也嫁不出去了,留着这些也没用,不如用来做一些有用的事!”洛心梅继续收拾,脸上洋溢着充满活力的笑容。

    洛心棠怔怔立在原地。

    五姐姐的落落大方让她很是感动。

    同为侯府嫡女,两人年纪相仿,可五姐姐比她沉稳大方,也磊落许多。

    其实无论是太妃、锦绣公主、镇国公府,还是在家里,明显大家待自己比五姐姐更上心。

    可五姐姐并没有嫉妒,也没有使小性子,反而一直待自己一如既往。这份心胸,恐怕自己就做不到。

    洛心棠有些自惭形秽。

    晚饭后,有小丫头来报,寇公子来了。

    洛心棠去了前院花厅,胡学俭倒是在,四哥也在。

    寇云驰让仆从拿上两千零八十两银子,说是今日雅会拍卖所得,还呈上清单、字据。

    洛心棠让胡学俭收下银子,道谢后,便准备离去。

    寇云驰说道:“六小姐,可对赈灾救民之法感兴趣?”

    洛心棠未正面回答,反问道:“寇公子为何有此一问?”

    “洛小姐赈灾救民,此乃良善之举。然赈济之道,博大精深,牵连甚杂,稍有不慎,容易被人误导、饱受争议。若能学而精之,也能让善举落到实处,真正帮到穷苦之人。”

    寇云驰等了一会儿,见屏风后并无应答,只好继续说:“云驰曾受教于一位大儒,于赈济一道甚为精通,洛小姐若有兴趣,云驰可为引荐。”

    洛心棠这几天看大伯母安排施粥,已是受益良多,听闻可以受教于大儒,便有些动心。

    她本来还有些害怕出门被人暗害,裴其衡之前说纳了众多妃嫔进宫,就是为了避免她受人迫害,而且裴其衡说在她身边安排了影卫,安全会有保障,她因此就想出门看看。

    “四哥可有意同去?”洛心棠问洛廷宣。

    有四哥一同,就可以避免闲话了。

    “廷宣也有对赈济之道颇感兴趣,若能同往,乃廷宣之幸。”赈济也是春闱考点之一,若能受教于大儒,自然比自己闭门造车强上许多。洛廷宣是秋闱完直接参加春闱,准备的时间短上许多,比起那些为春闱准备多年的学子还是要底气不足。

    三人便商议好,由寇云驰先去约大儒时间,约好后到时同去。

    寇云驰走后,洛心棠把七嫂的一千两银子交给胡学俭,让他安排衣物、粮食等,并让他与侯府大伯母组织施粥的人共同商量筹措。

    至于洛心梅的嫁妆物品,她却没接,只让洛心梅安排得力助手自己去售卖变现。毕竟隔着房,四伯母那里有用的人才比自己这里多得多,哪里轮得到事事自己出头。

    安排完琐事,洛心棠还是去练功房练习舞技。冬玉十分机灵,糕点茶水都是备两份,一份给洛心棠,另一份照旧放在窗帷后阴影处。

    洛心棠练习完毕,发现窗帷后的茶水糕点依旧一动未动。

    “原则性真强!”她暗暗赞叹。她不知道影卫在哪里,会不会躲在窗外?备上茶水糕点,一方面是看影卫的原则性,二是想见见本尊,所谓来无影、去无踪的影卫究竟长得什么样子。三是觉得冰天雪地的有人一直暗中保护自己,总要略表示表示。

    她之前在皇宫里偶尔有听说,皇上身边有来无影去无踪的影卫保护,身手极为高超。她倒是一直未曾亲眼见过。

    裴其衡终于把诸多大事安排妥当,洗漱完揉揉疲惫的眉心准备就寝。

    “皇上,明日是腊八节,宫里是否安排家宴?”李德前来躬身问道,手里还拿了一个盒子。

    “不必了,循旧例安排喝粥即可。已经安排的赐粥人家可要落实妥当。”裴其衡接过李德递上的盒子,里面是已经修补好的埙。

    诺大的皇宫并没有让人有家的感觉。如果早日把小丫头娶进来,是不是就有家的感觉了?

    他这里连一件小丫头的随身物品都没有,几天不见,不知道小丫头是不是心里也牵挂着自己?

    “让夏秋明日把这个送去给六小姐,再要一件她的东西回来。”

    第二日下了早朝后返回乾清宫,老远就看到宫门口立着一些人。

    走近细看,原来是甄觅、施婕妤带着人拎着食盒。

    “臣妾给皇上送腊八粥。”两人异口同声行礼说道。

    裴其衡还是略有感动,被人关怀感觉还是不错的。

    他命人接过腊八粥,回头看两人告退。

    突然,他心中一动,把施婕妤又叫了回来。

    来到起居室,裴其衡打量了一番书卷气浓厚的施婕妤,才说道:“听闻施婕妤饱读诗书,可曾对赈灾救济之书有所涉猎?”

    近日涉及救灾措施,各大臣纷纷献策,有些大臣不停掉书袋,让裴其衡有些头大。

    他自幼远离京城混迹军营,对治世之道缺乏学习,面对那些文臣,有时候就有些底气不足。

    尤其是最近太忙,在赈灾事务上尤其明显。可他也拉不下脸去向大臣虚心请教。

    这位施婕妤是国子监祭酒之女,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想略略从她这了解一下,倒也没抱太大希望。

    施婕妤面色略显惊讶,但也迅速反应过来,脑子飞快旋转,几息便有了决断:“臣妾在赈灾救济上只看过南宋董炜的《救荒活民书》,见识浅薄。不过臣妾曾受教大儒董文瑞先生,他在赈灾救济上研究颇深,已形成一套完备理论。”

    “董文瑞先生,他是否在京城?”

    “董先生居住在蓝靛厂弓弦胡同,已经住在那里几十年了。”

    裴其衡略一沉吟:“随朕一同去拜访董先生。”说罢便起身离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