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风云之刘义传 > 第六话 新人加入

第六话 新人加入

    刘义回到龙泉寺,打发赵二狗子去驻扎地探听消息,然后关起门来细细研读《留侯精要》。

    浏览一遍,发现全书共2046个字,分两个部分,前面1500余字主要讲述了一些兵法方面的东西,全面阐述了张良一生总结的用人之道,用兵之道和气候规律,地形运用等见解,以及这些见解在战争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说的非常详细。

    后面500余字则说一些黄老之术,列举了一些比如如何使用羊油制作润滑膏,如何使用熏香,如何使用草药外敷以及黄老之术对于身体的益处和害处等等,最后还附了一张只需点燃后让人吸入烟气便能起效的春药配方,写的不可谓不详细,一看就是张良一生心血的凝结。

    刘义觉得这正是自己当前所需要学习的东西,但是由于古文不好理解,再加其内容深奥,不能一下子就融会贯通,于是便交代赵二狗子每日下山去驻扎地看看动静,自己则每日躲在寺内清净处废寝忘食的研读精要。

    这期间也不知道张鞯跑哪里去了,很多天也不见踪影,刘义也顾不上去寻找,反正知道他阳寿一百零五岁,不会有什么事。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十余天,这一天赵二狗子从驻扎地回来,带回消息,说听说过几日黄巾军要开拔,准备继续向洛阳的方向进攻。刘义听后更为抓紧时间学习,将竹简随身携带,时时拿出来揣摩,希望尽快将剩余的内容融汇贯通。

    这一天下午,龙泉寺内突然吵嚷起来,赵二狗子来汇报,说是一队约摸十几人的黄巾军闯入了寺内,要搜捕一个逃犯,带着一张画像要求对每个角落进行搜索,一位僧人稍作阻拦便被围殴的不能动弹,险些丢了性命,正在主殿和圆砾主持对峙,此刻又叫嚣着要一把火将这里烧掉,圆砾主持双手合十连念阿弥陀佛,眼看就要打起来。

    刘义听闻赶紧赶到主殿,表明身份之后,这些人才稍稍收敛一点。

    刘义问起缘由,领头的那个说奉命追捕一名由西华县逃往此处的逃犯,说是此人在西华县杀了十余名黄巾军士兵,黄巾军已经在城里追捕多日无果。但是在追捕中那人受了伤,今天听到消息,有人在龙泉寺附近看见此人,这才手持画像要在寺内要进行搜查。

    刘义听后也表示震惊,心想一个人能杀掉十几个黄巾军还能全身而退,可见此人武艺高强,如果我能把他救下来,岂不增加一员虎将,心中暗自思忖对策。

    于是沉吟片刻解释道:“我来这里已经住了十天有余,每日都在寺内闲逛,你们可以将画像给我看看,说不定我就见过此人。”

    那头目将画像在刘义面前展开,刘义细细端详,只见画像中的人身姿挺拔,肩宽背厚,面容坚毅,面部线条刚硬,额头高挺,眉毛浓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露着锐利和公正。

    “我没有在寺内和附近见过这个人,但是为了让你们释疑,你们可以搜捕,但是要注意一点,不要折腾的太厉害,扰了佛门清静,咱们黄巾军杀戮太多,别再得罪了佛祖,损了阴德,折了阳寿。”

    这帮人听后一个个的缩了缩脖子,农民军都很迷信,一听要遭报应折阳寿,都在心里开始打鼓,所以简单搜索一翻,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就悻悻的离开了。

    打发走了他们,刘义和圆砾主持寒暄一番,准备回自己房间继续研读精要,路过寺内那一潭泉水时,泉水突然咕嘟嘟冒了一溜气泡,刘义觉得蹊跷,蹲在潭边细细查看,发现潭水上若有若无的漂着一丝血迹。

    突然从水池里浮出来一具尸体,面朝水下,像是已经溺水而亡,刘义呼喊寺内赵二狗子将人拖上岸,一看之下,正是黄巾军搜捕的逃犯,刘义发现此人尚有气息,赶紧对他做溺水急救。

    拍打、按压、人工呼吸,好一顿折腾,引的围观的僧人和二狗子他们目瞪口呆。

    一翻折腾之后,那人终于渐渐醒转过来,看到刘义为了救他搞的满头大汗,用微弱的声音道谢,可是看到刘义头上的黄巾,瞬间变了脸色。

    刘义赶紧扯掉黄巾,叫他不要害怕,表示自己无意伤害他,和众人解释一番,让大家保守秘密,然后将他请到住所准备和他详谈。

    “我叫杜袭,子子绪,乃是这西华县东门守城官。”那人坐定之后,感念刘义的救命之恩,自报了家门。

    刘义心中暗喜,果然是三国的一员名将,我可得好好表现表现,让他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于是又追问:“那么你是如何跑到这龙泉寺来的?”

    杜袭起身,站在窗口望着窗外,想了想,语气中流露出深深的忧伤和愤懑之情,说:“嗟!西华县城郭坚固,若不是有人偷偷打开城门,城池又岂会落入这黄巾乱贼之手!城内百姓又岂会遭这无妄之灾!”说罢挥拳重重的砸了一下窗棱,继续说:“当日城破之际,我本欲回县衙救下县尉,谁知黄巾军人数太多,半路便被包围,幸亏凭借一些武艺才勉强突围。谁知他们在城门设卡,城内搜捕,辗转许多天,历经数次血战,才出得城来。这些天来食不果腹,夜不能寐,适才躲在水潭中,却在屏息之际失去了知觉,方才幸得兄弟相救,转危为安,不知兄台如何称呼,为何会在这黄巾军中效力?”

    刘义心中咯噔一下,听这杜袭一说,还是个大汉忠臣,我这草根黄巾想要拉拢他看来真得下一番口舌之功了。

    刘义也站起身来,走到门口,背对杜袭,抬头眺望远方,长舒一口气,发出一声:“唉……一言难尽啊。”

    杜袭追问道:“兄台何故叹气,可是有什么苦衷?”

    刘义回转身,重重审视了一下杜袭,好像下了什么决定似的,开口说道:“既然杜兄已如此实言相告,那么我也不必再隐瞒了。”

    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有一人,原是汉室宗亲,住在楼桑村一株前年古桑之下,有高人路过此地,曾说这古桑庇护之下的人家必出贵人,他十三岁就游学四方,寻师访友,常思上报国家下安黎民,可如今,他已十六岁,终是一事无成。”说完已是泪流满面。

    杜袭一惊:“阁下所说之人,现在何处?”

    刘义郑重作了一揖说:“实不相瞒,正在在下,在下姓刘,单名一个义字,乃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高祖第四十代传人,只因祖上犯错,下放到寿春县,传至我这一代,已经不举孝廉,因家乡瘟疫,父母兄弟无一幸免,我身无立锥之地,只得暂避黄巾军内,以求东山再起。”

    杜袭听到刘义的言辞,从最初的震惊中渐渐眼中闪过一丝怀疑,他深吸了一口气,问道:“刘兄之言,令我大为震撼,可是口说无凭,刘兄可有佐证?”

    刘义从怀中掏出《留侯精要》,说道:“此物是我家世代流传之传家宝,乃是高祖麾下张子房心血所著,为了证明我的身份,请杜兄过目!”说着递给了杜袭。

    杜袭双手接过,只看几行,便汗如雨下,赶紧双手递还刘义,心中的疑虑全消,问道:“不知刘兄日后有何打算。”

    刘义郑重的说:“当前,汉室倾颓,宦官当道,义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只是智术浅短,担心无所成就,惟望杜兄可以与我并肩作战,兴复汉室,拯救苍生。”

    杜袭脸上露出坚定的表情,毫不犹豫的双膝跪地,一拜到底,说道:“为图将军之志,子绪愿效犬马之劳。”

    刘义立即上前扶起杜袭,双眼湿润,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声音颤抖着说:“杜兄,你未来的道路一定是光明的,我相信,有你的加入,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抽了抽鼻子,泪如雨下:“兴复汉室有望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