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风云之刘义传 > 第二十四话 品茶遇英雄

第二十四话 品茶遇英雄

    刘义、裴元绍和杨春燕在许县的驿站等待接见,拜帖递上去之后得到的回复是需要等待三天。于是,刘义让裴元绍留在驿站等消息,自己则带着杨春燕去许县城里逛一逛。

    许县作为颍川郡数一数二的县城,因为黄巾军没有洗劫过这里,使得许县的街道上仍然繁荣热闹,在阳光的照射下,街道两旁的商铺门庭若市,人流络绎不绝。

    刘义以书生打扮示人,头戴一顶黑色的细带帽,身穿一袭宽松的白色襦衫,袖口和领口细致地绣着淡雅的花纹,襦衫领口下露出一条黑色宽领,身形修长挺拔,看上去显得很儒雅。

    杨春燕身着传统汉服,一件袭柔软的丝绸衣裳搭在她的身上,她的容貌天生清丽动人,皮肤白皙,双眸明亮有神,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俏皮和热情。

    他们闲庭信步的走在许县街道上,欣赏许县的风土人情。

    街上的农民们背着担篓,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和他们擦肩而过,他们将新鲜的农产品摆在摊位上,吆喝着推销自己的商品,声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陈列得井井有条。绸缎、丝绸、陶瓷器皿、木雕工艺品等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着顾客的目光。还有一些小贩推着手推车来回穿梭在人群之间,喊着优惠的价格,吸引着顾客的注意。不时传来的美食香气,吸引着他们的味蕾。还有艺人们在街头巷尾表演各种技艺,吸引许多观众的围观。

    刘义他们逛了半天感觉累了,进入一处茶楼歇息片刻,他们挑选了一处靠窗的桌子,坐下来欣赏着茶楼外的县城景色。

    茶楼内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温暖的灯光映照在纱帘上,营造出一种宁静和悠然的氛围。刘义环顾左右,发现这里人并不多,寥寥几桌人都在细细品味着手中的茶汤,或轻声交谈,或陶醉于自己的世界。

    这时,刘义注意到一个年轻人手持一册书卷走进了茶馆。他面容俊美,气质出众,这年轻人头戴一顶朝天冠,身穿一袭素雅长袍,眉宇间透着一股清雅之气。

    他望了望茶馆内,和刘义的眼神碰了碰,随即游离开来,独自坐在了另一边靠窗的桌子旁,点了一壶茶细细品味起来,神情沉思。

    茶馆里的安静而宁谧,人们低声交谈,偶尔传来杯盏碰撞的声音和茶水倾倒的声响。

    杨燕好奇地看着周围,对刘义轻声问道:“刘义哥哥,咱们西华县和许县中间就隔了一个长社县,为什么城里的人们相差这么多呢?”

    刘义微微抬头,望着茶杯中的茶叶舒展开来,微笑着回答道:“春燕妹妹观察的很仔细啊,那你说说,到底相差到哪里了?”

    杨春燕双手扶着下巴,歪着头想了想回答说:“许县人多,西华人少;许县有很多卖东西的,西华很少;西华县周围有很多很多的可怜的穷人,他们没有家可以住,可是许县没有,哥哥,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刘义摸摸杨春燕的头,叹了一口气,又端起茶碗品了一口,等待茶水的苦味在舌头上消失,才慢慢回答道:“妹妹你说的这些,其实究其原因就是当朝政府腐败,宦官当政,赋税增加,导致民不聊生,所以才激起了黄巾之乱。当前黄巾之乱尚未完全平复,大股的黄巾军已经基本被消灭了,可是光是这颍川郡境内仍有黄巾军残党在西华县以南肆虐,他们占山为王,占水为贼,占林为寇,扰乱地方,而朝廷的清剿人马有的已经班师回朝,有的养寇自重,放纵这些黄巾军余孽为祸一方。现在还看不出什么,但是三五年后,待天下有变,他们必定会成为一方豪强,将这天下搅得更乱,倒是恐怕就再也见不到如今的情景了。”

    杨春燕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又站起身来乖巧的给刘义添茶。

    “兄台此言差矣!”只听那名俊美的年轻人突然插嘴说道。

    随即一撩袍袖站起身走了过来,走到桌前给刘义行了个礼,自我介绍道:“我乃颍川荀文若,敢问兄弟是何方神圣,敢说如此大言不惭之语?”他身上穿着散发一股淡淡的花香,让人感觉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

    刘义微微一愣,看着眼前这位自称荀文若的子弟,心中不禁惊奇,原来是颍川荀彧,未来曹操的首席参谋。他站起身回礼道:“在下刘义,县尉之职。言语上或许有些冒昧,但愿勿怪。”

    荀文若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手中的书卷,继续说道:“兄台言辞犀利,观点深刻,实属难得。我曾听闻西华县县尉刘义有着令人称羡的才智和领导能力,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的眼神中露出一丝欣赏和好奇。荀彧看到刘义很客气,态度也缓和下来。

    刘义心中一动,微笑着说道:“多谢荀兄过奖,不过言谈之间,我也能感觉到荀兄的睿智和卓越,既然有缘相遇,何不一起坐下品茶畅谈一下天下大事,共同探讨一下治国安邦之道呢?”

    荀文若眉宇间闪过一瞥兴奋的光芒,爽快的在刘义对面坐了下来,郑重的说道:“我认为,所谓天下,乃大汉之天下,几个宦官又怎能影响汉朝之兴衰;而些许黄巾乱贼,必定会被地方郡守出兵剿灭,怎么会让他们发展三五年;另外刘兄说的天下有变,又不知是指的什么?”

    刘义听了荀彧的话,示意杨春燕给荀彧斟了茶,又认真思索了片刻后缓缓回答道:“荀兄所言有一定的道理,却没有看清事情的本质。大汉乃天下之主不错,宦官之势是疥癣之疾也不错,但碍于其生长于天下之中心,却万万不可小觑。目前,宦官之势已成顽疾,且愈演愈烈,只怕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万一哪天他们为了自保,作出一些惊天之事,恐怕也不足为奇。至于黄巾之乱,它的发生揭示了汉朝社会问题的根源,从汉朝建立之初,皇室册封的诸侯和贵族就不用缴税,八百年来这些人的家族越发展越大,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而真正缴税百姓们却越来越少,不能维持生计,最后一群饥民只能铤而走险。而我所说的天下有变,就是指社会的不公与百姓的困境会豪强们越做越大,聚拢巨额的财富和庞大的民力,而朝廷国库则日益亏空,人民离心离德,朝廷衰微之势急剧加速,如今大权旁落,恐怕天下之变之日不久矣。”

    荀彧听了刘义的回答,沉默了许久,最终点了点头表示认同,说道:“刘兄所言甚是,吾等志在治理天下,当以民生安危为己任,应尽快推进社会制度的进步与革新,唯有如是,方能真正拯救社稷黎民与水火,重振汉室之雄风。吾志虽如此,却不知将来何人能当此任!刘兄之言使我茅塞顿开,荀彧今日得见刘兄,实乃三生有幸,奈何荀某即将启程赴京完婚,适才接荀某的马车已行至门外,此次不能向刘兄继续请教,实乃人生之憾事矣。”

    “哈哈哈哈!”刘义大笑说道:“荀兄不必灰心,当此大任者非荀兄莫属,吾料荀兄此次进京,必可得见贵人,五年之后荀兄可飞黄腾达,位列三公,还望到那时荀兄不要忘了今日的‘以民生安危为己任’这句话。”

    荀彧疑惑的问道:“何以见得?莫非刘兄擅长谶纬之学?”

    刘义端起茶碗,双手奉上,说道:“天机不可泄露矣,望荀兄好自为之,日后记得以民为本,荀兄请饮了此茶,即刻进京,荀兄必定一路顺风,马到功成!”

    荀文若抬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刘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刘兄之言,我荀彧记下了。”说着将茶水接过一饮而尽,“刘兄保重,荀某就此别过,后会有期!”说着转身出门,马车离去的声音随即从门口传来,茶馆里,那一抹淡淡的花香仍在流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