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蚁生浮沉 > 12 “马家娃,吃了槐豆屙不下”

12 “马家娃,吃了槐豆屙不下”

    唐树春平冬梅的婚姻就这样过去了,门上的对联早已被风吹得不见踪影,却也并没有出现常先生所说的“否极泰来”。

    满村子的榆树早已树身光光,人们干脆把树锯倒,连树枝的皮也剥得一干二净。于是人们把饥饿的目光投向槐树,投向吊在槐树枝上的干瘪了的“槐豆”。

    好在里仁邨干涸了的大涝池给人们苟延残喘提供了一线生机:在其它的水井都干了的时候,人们在两三丈深的大涝池底里挖出了水。于是把槐豆用水浸泡,浸泡的水把槐豆的苦味拔掉了,变得有点苦,槐豆却胀起来了,煮熟一吃,嚼起来“筋筋”的,有劲道。

    一家试验成功,全村人雷厉风行,还真的吃了两三天。结果出事了:村东头的马吉娃,耐不住饥肠辘辘,吃了一老碗,隔了一天,肚子胀,想拉屎拉不出来,第三天肚子胀疼得哭天喊娘,满地打滚,腿一瞪,两眼睁得牛铃大,死了。

    人们这才明白,槐豆不能多吃,但是已经吃到肚子里去了,只好看谁的命大了。吃得稍多一些的,拉屎鼓起劲,挣得脸红脖子粗,总算拉出了;吃得更多一些的孩子,拉不出来屎,他大他妈叫娃鼓足劲挣,把娃疼得哭娘喊大,他妈还骂着:“叫你少吃点,不听话,看你还吃不吃!”

    命还是保住了;像马吉娃那些一顿吃了一老碗槐豆的人,就只好先走一步见了阎王,这样的先行者,里仁邨竟然“走”了十来个!

    以致30多年后,上世纪60年代的关中一些农村还流传着童谣:“涯搭(‘哪里’的意思)娃,马家娃,吃了槐豆屙不下。”大约是由里仁邨扩散开来,只是把“马吉娃”讹传成“马家娃”了的吧?

    那时有个看中医的先生有点纳闷:槐豆槐米是治疗便秘的,怎么会“吃了槐豆屙不下”?知道了原委,他才给了人们一个科学的解释。

    长期的饥饿造成了胃功能的衰退、胃容积的萎缩,一下子吃进一老碗槐豆,你知道陕西的一老碗有多大吗?容量起码四五斤!干枯的槐豆浸泡在水里还未充分吸收水分,人迫不及待就吃下去,到了胃里还要吸收水分,于是把只能容纳一斤的胃一下子撑大了四五倍,而且槐豆在吸收水分时继续撑大胃,除非胃是钢铁做成的,否则非出事不可。

    可惜30年代的饥民没有科学,槐豆既然吃死了人,就得转移饥饿的目光。于是遍地挖草根,挖田鼠窝,田鼠窝里也是草籽,那就连田鼠一起吃……村村如此。虽然如此,挖出来草籽还好,挖不出来草籽,人却累得半死,躺下了睡一会,有的一睡下去,就永远睡着了。

    唐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原来想七八月一场雨,能种上麦子就有希望,现在已经阴历九月了,太阳照样红,农谚说“麦子不离八月土”,今年怕是又种不上了!

    从借出粮食到现在已经半年了,在唐国泰的精打细算下,三四口人一天吃一斤,全喝稀面汤加榆树皮,一月就是一斗多;借粮后剩下的三斗,加上三十来亩地五月收获的百十来斤,再算上藏起来的三五斗粮食,现在总共只剩下二百多斤了,每天必须吃些树皮草根之类的东西,才看能不能再坚持几个月,熬过了年,到了春天,得点雨水,地里绿了,总能找到些荠菜和能吃的野菜……

    唐国泰抽着旱烟,在涝池岸上转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