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银之侠 > 第三十七章:天堂岛/设定/乌巢犹豫

第三十七章:天堂岛/设定/乌巢犹豫

    仿生人的大脑完全是模仿人类大脑制作的。

    所以在思考和处理事情时,有着类似的方式。

    比如人总会优先解决一些潜意识中认为重要的事情,比如主要领导交办的任务、重要的工作通知、升职加薪的信息、自己喜爱的明星动态、一直追求女神的一句“好想吃臭豆腐”的动态等等。

    反之,人们也会对潜意识中认为不值得解决的小事,无声无息地淡忘或者推后。

    比如一些无关痛痒的社会新闻、关系疏远的邀请、下位者的请求乃至舔狗的关心或者女友要你好好洗袜子的嘱咐等等。

    所以说,人的大脑就是自身潜意识的前端设备。

    一个人做事前,总会将事情在潜意识中排出一个三六九层,然后再先解决那些他真正认为重要的事情,而刻意忽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

    当然,如果一个人无法在潜意识中对某几件事情排出顺序,就会出现犹豫,进而在实际处理时表现出令人惊讶的表现。

    这一点在“仿生人科学大纲”中,被定义为:乌巢犹豫。

    大纲中对这个名词的解释,是指发生在旧历地球某个著名时期,一名叫袁绍的诸侯在粮仓被烧时,展现出的匪夷所思的行为。

    当时另一位诸侯曹操偷袭他的粮仓乌巢。

    有谋士建议马上掉重兵赶赴乌巢解救。

    而另一位谋士则认为乌巢大火解救无用,不如将计就计在士气溃乱之前直接攻击河对岸的曹操大营。

    事实上从后来战争的结果分析,袁绍利用任何一个谋士的建议,都有一个不错的结果:

    解救乌巢,他会遇到曹操本人,击败甚至生擒、剿灭,都会对曹军造成极大的困扰,动摇曹军根本。

    攻击大营,则有围魏救赵的奇效,即便曹操回援也是来不及的。而一旦大营失手,则战役目的已经达成,那些烧毁的粮草也成为可以承担的损失了。

    然而这两条计策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四个字:

    集中兵力。

    甚至说,袁绍本人亲自带兵突袭效果更佳。

    而袁绍偏偏采取了分兵击之、坐后调配的办法。

    这么做的后果是严重的:

    回援乌巢的部队被曹操施计败之,再派人救援曹操已达成战斗目标,全身而退。

    奔袭大营的部队也由于曹操准备充分且自身士气不稳,久攻不下,被曹操回援击溃。

    袁绍本人的坐后调配,也只是第二批人去救援乌巢,看着曹操远去的背影顿足。

    对攻击大营的张郃、高览更是派人责问,进而导致二将被迫投奔曹操。

    几十万大军几天之内军心涣散,一统天下的雄心也就随风卷流云而去。

    《大纲》认为,袁绍在这场关键战斗中表现出的拙劣应对,正是他意识冲突导致意识犹豫的结果。

    因为在袁绍潜意识中,整个战役发生出现的选择,在表意识中,或者说理智上,两个谋士所说,他也想到了。而且也许他更倾向于直接攻击大本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在这方面,袁绍从反抗董卓、到击败白马义从的公孙瓒,直奔主题解决问题是他一贯的做事风格。

    这也是他前期能够不断蚕食周边州县直到并吞冀、幽、青、并四州成为天下霸主的原因。

    但是乌巢被焚之后,面对谋士——也是他自己想到的——两个思路,他的潜意识产生了新的想法。

    对于直接救援乌巢,袁绍认为就事论事,岂不是显示出自己的谋略低人一等?不仅被曹操算计,更被身边臣工小觑。如果带头人事事都能被人看清算准,那么他的权威性就无从谈起。这对于一个意图统一天下的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但是直捣黄龙攻击大营,万一出现误判,则容易被人视之为故作奇计而后贻笑大方。

    他甚至也想到了亲自带队猛攻大营,但是又感觉凭借十几倍的兵力却亲自上阵,有损运筹帷幄的形象。

    于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袁绍犹豫了。

    《大纲》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这种由于潜意识与表意识出现矛盾导致输出端——大脑——无法有效给出解决办法,导致执行能力严重下滑的表现。

    这就是“乌巢犹豫”。

    在这一章结尾部分,《大纲》列出了一个思考题:

    同样困境,实际上对于曹操也存在,请问为什么曹操却能够选择一个正确方向。

    因为是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是有个高分答案是这样回答的:

    曹操在面对“乌巢犹豫”时,他的潜意识和表意识是一致的,只想一件事——把袁绍打败。

    在失败即覆灭的情况下,曹操能够摒弃杂念,控制畏惧死亡和失败的内心,将身心表里统一到既定目标“打败袁绍”上,而不是考虑“如果失败会怎样,如果成功我要怎么样”这类非核心问题,本身就是自身境界格局的一个体现。

    然而这种乌巢犹豫,在仿生人身上是不存在的。

    或者说被压制到最低程度。

    究其原因,也是在设计乃至制作之初,人类对仿生人始终保持高度的戒备。

    仿生人是从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机器人的发展史离不开“失控”“混乱”“伤害”这些字眼。一个小小的代码错误,就可能导致机器人警察将行人视为恐怖分子,机器塔吊将指挥者视为钢筋混凝土的一部分。

    而仿生人使用了生物技术,模拟制作成功仿人类大脑,实现了人工制品对世界的独立判断,也就是被称为“人格”或“灵魂”的东西。

    从一台能够与人聊天的机器到一个能够边聊天边思考的仿生人,完全是二维世界向三维世界的跨越。

    人类因此进入了仿生人时代。

    然而有鉴于过往超级机器在发展中违背造物主的情况,在仿生人的制作中,一个天才设计了一种叫“乌巢犹豫”的控制器。

    它不是电子设备,因为担心被电磁设备影响破坏。

    “乌巢犹豫”使用的是物理干扰的办法。

    在每个仿生人出生之前,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大脑中央沟前方下方额骨附近,放置一个几纳米长度的“控制器”。

    它所在的部分,正是负责大脑深度思维的额叶部分。

    看起来,就好像在那里安装了一个开关,

    一个控制意识的开关。

    因为极小,它像一个寄生虫一把悄悄隐藏在巨大的脑干中,

    任何人都不会注意到。

    但是它确实至关重要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