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风起东方

    1900年11月8号,清朝,宁波中西储才学堂。

    一个稚气未脱却面带刚毅的青年,此刻正拿着一份报纸,坐在树下,聚精会神地阅读。

    秋意渐凉,一阵风吹过,他随意裹紧衣服,眼睛却没有离开报纸半分。

    青年叫何育杰,今年18岁,自幼聪明好学,11岁丧父后,更加勤奋笃学,尤其擅长古诗文,15岁就中了秀才。

    但是,受到甲午战争的影响,又经历戊戌变法的革命浪潮,他认为清朝腐朽不堪,八股文更是禁锢思想,毫无作用。

    因此何育杰决定舍科举习西学,研究西方的格物之术,报效华夏,为推翻满清后做准备。

    所以他在两年前加入了宁波中西储才学堂,成为第一批学生之一。

    自1895年,张之洞上奏《创设储才学堂折》,倡开办新学之风后,各地纷纷筹建新式学堂,类似后世的高中。

    宁波中西储才学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897年建立,十几年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此演讲过。

    此刻,何育杰看的正是讨论李奇维量子论的那篇会议报告。

    其实早在两个月前,因为量子论的发表,他就了解到李奇维了。

    甚至他还为此直接去了一趟广州,想要见一见对方,结果被李奇维的家人告知,对方暂时在英国还未回来。

    无奈,他只能原路返回,不过以后他就一直关注着李奇维。

    这个时代,竟然有华夏人能做出那么大的科学成就,这让何育杰很是佩服,并心生向往。

    今天物理课学习结束后,教习戴维斯先生给了他一份报纸,告诉他可以好好看看。

    原来何育杰在学校,非常勤奋好学,尤其是物理、化学等课程,更是经常名列前茅。

    所以很多外国教习都喜欢这个华夏小伙子,认为他一定会有一番大成就。

    何育杰拿到手后才发现,这份报纸上,竟然详细地描写着讨论量子论的会议,里面还带有李奇维的名字。

    他看的如痴如醉,然后拿起报纸,连忙找到戴维斯,“先生,你能告诉我光电效应是什么吗?”

    戴维斯面露苦笑,“抱歉,何,在我的国家,我也只是一个本科生,上次的量子论我都没有给你解释清楚。”

    “这次的光电效应我就更不懂了,这已经是最前沿的物理研究了。”

    “世界上能看懂这个公式的人,估计比学校的人还要少。”

    “不过,量子论的作者,李奇维,他真的是一个无法形容的天才,哪怕在我们欧洲,都算的上物理学家了。”

    听到戴维斯的评价,何育杰心中跟吃了蜜一样甜,尽管不是夸自己,但他觉得与有荣焉。

    李奇维!这个名字牢牢刻在了他的心里,仿佛图腾一般。

    谁说华夏都是愚昧无知的,我们汉族人也能出现百年难得一见的科学天才。

    他现在决定,要立马再去广州。

    因为几天前,李老先生曾派人来信,李奇维想邀请他去英国进修,并且在那边已经打点好一切,不需要他准备任何东西。

    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去广州李宅等待。

    如此机缘,让何育杰心动不已,但却稍有一丝顾虑。

    但今天的报纸让他彻底下定决心,去!

    反正他不是家中独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就算离家三五年,影响也不大。

    等学成归国后,再给母亲尽孝也不迟。

    类似何育杰的青年,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一般,此刻都接收到了李奇维量子论会议的事情始末。

    ......

    另一边,杭州,16岁的夏元瑮(读‘力’),正在与其父亲夏曾佑发生争吵。

    夏元瑮带着西洋眼镜,稚气未消,怒气冲冲地说道:“父亲,你为何不允许我学习科学,每天背先秦诸子百家,难道能打败八国联军吗?”

    父亲夏曾佑恨铁不成钢,“逆子啊,我夏家三代饱读诗书,绘画诗词无所不通,经典八股更是底蕴深厚,怎么到了你,偏要去学那奇技淫巧之术。”

    夏元瑮反感父亲的迂腐,据理力争道:“天天说别人是奇技淫巧,那怎么人家有轮船大炮,我们就只能挨打。”

    “你知不知道李奇维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多么巨大的轰动,他才是我心中的偶像。”

    “无论你们怎么说,我去定了。”

    一旁的母亲好像瞬间老了几岁,叹气道:“浮筠(夏元瑮字),就算你要学习西学,哪里不能去,为什么一定要去英吉利,我让你爹送你去洋人的学堂不行吗?”

    夏元瑮看着父亲和母亲苍老的样子,哭着道:“父亲,虽然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

    “但眼下华夏正逢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洋人肆虐,满清无能,早晚要灭亡。”

    “难道我们要抱着八股文,去拯救华夏,开辟新的未来吗?”

    “而且我上有大哥,下有幼弟,他们可暂代我,为您二人尽孝。”

    “请恕孩儿不肖,等我学成归国,一定为您二老颐养天年。”

    说完,夏元瑮咚的一声,给父母跪下,头也不抬,一直低着。

    过了良久,夏曾佑了恢复情绪,轻轻地说了句:“罢了,你去吧。”

    夏元瑮抬起头,眼睛已被泪水模糊,他发誓,一定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本领。

    ......

    湖北,55岁的保安火药局总办,徐建寅正一边品茶,一边听20岁的小儿子徐启泰在慷慨激昂地讲话。

    “爹,不是我吹牛,那个李奇维真是惊为天人,在物理学上发表了量子论,又用光电效应证明。”

    “据说,他的成就都能比肩牛顿了,牛顿,您知道吧,就是那个被苹果砸到的西方科学圣人。”

    “所以,您老人家能不能开个金口,我想去英国,跟在他身边一起学习。”

    徐建寅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茶,悠悠道:“真有那么厉害?恐怕是以讹传讹吧,洋鬼子就喜欢吹牛。”

    “论西学素养,我们徐家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是华夏第一家族,你祖父更是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人物。”

    “难道还有哪个华夏人能比得上我徐家?”

    徐建寅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徐寿,他是华夏近代化学启蒙者、近代造船业的奠基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中文定名人。

    华夏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第一场科学讲座、第一本科技期刊...全部都与他有关。

    徐启泰看父亲不相信,急忙道:“哎呀,爹,我都问过洋人了,他说绝对是真的,现在李奇维在英国物理学界的地位非同凡响。”

    “所以我想跟着他去学习,回来后,正好能接您老的衣钵。”

    徐建寅笑骂道:“小兔崽子,敢咒你老子。不过现在国内形势动乱,你去英国能远离是非也挺好。”

    “但是,记住,一定要学习到真本事。你的那点物理和化学知识,到了洋人的地界,可不够看。”

    徐启泰顿时满脸兴奋,双手拍掌,然后又殷勤地给父亲倒了一杯茶。

    徐建寅不知道的是,正是这个决定,让他改变了原本悲惨的命运。

    真实历史上,明年3月31日,他会因为去药房搅拌药料,突然机炸药轰,不幸罹难。

    -----------------

    (注:何育杰,夏元瑮:我国早期物理学家、教育家;培养了我国第一届物理学本科毕业生。徐启泰:我查不到姓名,所以杜撰了这个名字,其父徐建寅,其祖徐寿,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查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