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可亡汉不能亡 > 第四十七章 统一思想、开发崂山卫

第四十七章 统一思想、开发崂山卫

    刘家这几位中主要就是刘义平、刘义海、刘义兵对李家怀有特殊的感情,且愿意服从李家家主的安排,虽然他们也都知道明朝李家的实力已经大幅度下降且失去了军权,可骨子里对李家的这种感情还在,尤其在刘义兵身上体现的很明显。

    刘义兵觉得他们所有的重大行动都应该报与李家家主知晓,以前刘义平掌权时各方面的行动还都比较稳健,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也带着他们这支族人平稳的度过了二十年,可自从刘天佑长大开始接触军队后,做事越来越激进、大胆,而刘义平也不曾明确反对或制止刘天佑的行为,由于刘天佑确实带着刘家堡在短短几年内跨越了阶层,现在更是有了釜山的主导权,所以现在反对刘天佑的人越来越少了。

    刘义兵也是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说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从明朝出来,也好不容易有了目前的大好局面,现在重回明朝境内,是出于何种考虑?现任的李家家主知道么?”

    “义兵叔,对崂山卫进行投入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就回明朝,我们的重心仍然在釜山,启用崂山卫仅能算是对未来的一个布局,以后如何发展还要根据时局的演变来确定。李家现在的情况大家都很清楚,这些年来以一种极其快速的速度衰弱了,如果把李成梁老祖视为把李家发扬光大的第一代,那么李家的第二代精英人物已经全部陨落了,只剩李如桢还在狱中,别的几位要么提前淡出军队要么只是中低级将官;第三代里也没有出色的子弟身居要职;第四代也类似,只有一些子弟以勋贵的头衔占据了一些无实权的职位,这样的李家已经不值得明朝皇帝和朝堂内的高官忌惮了。根据我们得到情报看,随着李如柏自杀、李如桢入狱,李家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主了,我们这边的情况还是不报与李家的好,这不管是对他们、还是对我们都好。”刘天佑说道。

    “那你为什么要坚持派刘海军到北京跟李家接触呢?按照这一系列的布局来看,我们就是在向着明朝转进,这个趋势不是跟李成梁老祖当初的目的背道而驰了么?”刘义兵接着问。

    “时局是在不停的变化的,李成梁老祖当初做决策的背景是李家有着强大的军方实力,李成梁自己健在,他的子女中精英人物也在军中掌权,他充分感受到了朝堂对李家的猜忌,所以做了一些决策。现在呢?李家没落了,不存在威胁了,明朝朝堂对李家的关注度已经大幅度下降了,同时我们在朝鲜取得了一些超预期的进展,可以说我们是在走上坡路,而明朝李家是走下坡路,我坚持要跟李家建立联系,就是想借助李家的一些底蕴来帮组我们发展。”刘天佑答复。

    不等刘义兵反应,刘天佑接着说:“我们在釜山的局面没有看起来那么好,反而危机四伏。能占据釜山也真是老天眷顾,上次面对十倍朝鲜军围剿的大战其实充满了变数,他们的临场指挥问题暂且不谈,只说一点,如果大战的那天下雨了怎么办?义海叔、海波哥是经历了那场大战的,我们赢的很侥幸,所以我们更加需要居安思危!我们现在的境况非常尴尬,明朝强盛与否、朝鲜朝堂对明、金的态度几乎能够左右我们的生死,明朝廷在新任朝鲜王绫阳君明确的表态亲明后就不允许兵情司再给我们装备了,连买都买不到,这说明什么?我们需要努力发展,争取能够主导自己的命运!”

    “那场大战事后想起来确实后怕,我们能赢一是老天眷顾没下雨,二就是朝鲜官军自己犯错,天佑说的不错,我们要居安思危,目前在釜山境内我们遇到了很强的发展瓶颈,必须求变。”刘义海发言了。

    “你也说说你到底想得到李家的哪些支持?”刘义平问。

    “我并不想得到什么钱、粮、兵员方面的支持,想要的主要有三点,第一、武将的传承,李成梁、李如松、李如樟等都是知名将领,有指挥大规模军队作战的能力,李家有没有留下他们指挥作战的一些传承?我们的队伍规模目前在发展壮大,但我们有人能够指挥数千、甚至数万大军作战么?义海叔也没这方面的经验,未来真遇到大规模列阵交战的情况,我们谁来指挥?第二、明朝内部的情报体系;第三、军工相关的工匠,现在尤其缺铸炮工匠,义兵叔去澳门高价买炮花的银子,谁不心疼,我也心疼,可是没办法,没专业的工匠我们仿制都仿制不了,只能买!”刘天佑明确的说道。

    刘天佑提出来的几个需求把大家说的有些哑口无言,尤其是第一点,对在座的几位打击比较大,刘海波张口想说什么,但想想自己确实只懂指挥几百人的列阵作战,大军列阵、多兵种配合他确实不懂。房间内有些沉默,刘义平缓缓开口道:“大军行军、作战、各兵种的配合问题着实重要,我们幼时在家族内确实有人教了不少军队相关的东西,但都是基础的,对成规模大军的指挥没学多少,也从未实际演练过,我们到釜山以后,遭遇的也都是小规模的冲突,到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作战就是上次官军的围剿了,我们也就六百兵丁吧,还是天佑跟义海一起指挥的。义海,你在军中参与过大规模的两军对阵厮杀么?”

    “我当时在军中是百夫长,参加过两次千人级别的战斗,只带队伍参加过两次大军方阵演练,当时在家族内也不曾有机会学习大军行军、布阵、不同兵种配合方面的知识。”刘义海回答道。

    见没有人提问,刘义平继续说道:“李家内确实有这方面的书,有些还是李成梁、李如松留下来的带兵心得,这些比市面上卖的那些兵书要有用的多;各种军工工匠问题确实重要,重要的装备不能自给自足的话,对我们的发展限制实在是大,但李家还有这方面的人么?还有情报方面,我觉得李家可能帮不了多少忙了,虽然李家现在没有真正意义的家主,但实行的还是以前的收缩策略,能放弃的应该都放弃了。你的这些要求我会盯着,但还是那句话,不能操之过急,北京不比他处。”

    “恩,北京那边安全第一。目前我们军队内火器兵比例很高,这方面的指挥跟以前冷兵器为主的指挥也有很大不同,我们还是自己多演练。”刘天佑说道,然后看向刘义兵问道:“义兵叔还有什么问题么?”

    刘义兵摇摇头:“知道你说的有道理,只是心理上有些难接受,而且我担心一旦有变,我们的投入不就毁了么?”

    见刘义兵不再有问题,刘天佑说道:“是有风险,但为了长久计,我们不得不做。那我再说一下初步的投入计划,从下个月开始,第一批迁移500辽东难民去崂山卫,难民数量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多一些,因为努尔哈赤在辽东大肆屠杀“无谷之人”,近来辽东外逃的汉民越来越多。同时我们抽派两百人左右的士兵去崂山卫驻防。对待这些难民我们以工代征赈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温饱,计划在崂山卫建造一个小型码头、一批难民住宅、及修筑一些道路。除了以工代赈外,我们也想办法准备盘活崂山的经济,来养活更多的人,未来能接受多少难民就得看能不能利用崂山卫的那些盐碱地跟崂山了。”

    此时刘仁接过话题问道:“前两年准备投入多少银子?依照我们目前的财力,并没有过多的银子来养那些难民。”

    “是的,这次也需动用存银,目前计划三年内投入不超过两万两白银,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那些难民能够在崂山卫自食其力,初期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先让他们能够活下来,后面就得看盐碱地、崂山的开发情况了。崂山卫目前比较穷困,就是因为耕地少,大面积的都是盐碱地,这段时间大哥的商行已经收集到了一些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植物种子跟幼苗,如白刺、白蜡、沙枣、丹参、金银花、枸杞等,这些全送到崂山卫的滩涂盐碱地进行培育,只要这些能培育出来,大规模种植就可以形成产业,也就能养活难民了。这两天我翻崂山志发现那边有桑树,也有农户养蚕,这个可以研究一下,可不可以扩大养殖,还有我在想崂山既然可以种桑树,那可以不可以种茶树呢?要是可以培育的话,这也能形成产业,养活不少人了。”

    刘仁现在的重点是管商行,自然对这些是比较敏感的,他说道:“确实可以尝试,我这就安排商行的人到江浙一带请几位茶农老师傅去崂山一趟,盐碱地如真能培育出几种可以大规模种植的药材,那销路是不愁的,那样的话还真就能盘活崂山卫了,我会继续安排商行的人到江浙、福建、甚至南洋寻找新的农作物的种子的,这些不仅在崂山卫可以种植,朝鲜这边海边也有大面积的滩涂盐碱地的,真培育出来了,我们刘家又多了一道财源了。”

    见大哥很上心,刘天佑很开心,并补充道:“不仅仅是培育新的农作物,现有的资源也可以利用,比如我们的商行可以贩卖私盐给那些合作的商户么?我们自己有商路,航运有保证,有成本优势的。还有我们有哪些货物可以自己制造的?那些难民现在是低价的劳动力,可以在那里建一些工坊的。”

    赚钱方面刘仁已经展现出天赋跟兴趣了,他答应下来,将想办法盘活崂山卫现有的人力跟资源。

    见谈的差不多了,刘义平对刘天佑说道:“崂山卫你念叨很长时间了,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投入了,关于崂山卫主事的人选你有想法么?还是说就由李勇军主持?”

    “不能由李勇军主持,从目前获得情报看来,这位也是位军人,但不善于民生方面的事务,要不然崂山卫也不至于穷到要卖地了。崂山卫的开发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打算组建一套人马自己过去一段时间。”刘天佑回答道,见众人对他要去崂山卫都露出意外的表情,他接着说道:“我不会长期留在那边,等事务理顺了,我就回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