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香江:1981 > 第101章 回家路上

第101章 回家路上

    回家路上,吴刚和小妹董熏衣,唇枪舌剑互相撮合,要给对方介绍对象,都觉得自己说的有理,互不退让。

    幸好侄女吴心月,在广场那里睡着了,让保镖带着,要不然她加入成为搅局者,届时三方论战,鸡同鸭讲一地鸡毛。

    傍晚返回,中途遇到单车大军下班,减缓了回家的速度,走到半路天就黑了,虽然有路灯照亮,但很昏暗,有些地方连路灯都没有,很难想象这就是京城!

    如今的京城别说夜景了,连夜生活都没有,晚上街头冷清的很,都没什么人出来活动。

    吴刚踏着夜色而行,看着沿路一片漆黑心情亢奋,京城娱乐匮乏,到处都可见商机,随便做点啥都能发财。

    可惜,此时人生地不熟,还得调研一番才可以行动。不管怎么说,未来可以预期钱途似锦。

    带着好心情摸黑回到了家,蔡小丽提着灯笼守在门口,徐景江也在旁边焦急等待,见他们回来,蔡小丽一顿数落,董熏衣承担了责任,毕竟她比二哥熟悉京城,这么晚回家,她脱不了干系。

    蔡小丽没有过多责备,只是唠叨,下次注意别太晚。听闻前几年乱的很,后来严打,治安才好了很多。但少不了有漏网之鱼,晚上不安全,还是少走夜路。

    把家人领回屋,又去厨房热菜,随后点着油灯吃了晚饭。生活状态一下回到了古代,吴刚一时无法适应,白天还好说,晚上没有夜生活真的难熬。

    有电视看的时候还不觉得怎么样,现在别说电视了,连电灯都没有。当然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安装,打了申请,需要时间安排。

    没有现代化电器的影响,晚上睡眠质量就非常好,第二天早上,天蒙蒙亮就醒了过来。

    不止吴刚,住在北塘小苑的众人都起得早,保镖在院子里练拳,蔡小丽母女在厨房里忙活着做早餐。

    早饭过后,天还没大亮。门外嘈杂声一片,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人都挤在一块了。

    吴刚接过保镖送小妹上学的差事,这回没搭乘,而是每人骑了一辆车。

    京城大学离此挺远,骑自行车需要四十多分钟的路程,来回得耽搁一个多小时。

    送吴心月读书的差事就交给了保镖,她已经上小学了,目前是一年级,班上尽是些比她大的孩子,少有她能欺负的对象,所以不欺负同学了,变成收买。

    身上零花钱多,同学身上只揣几分几毛,她每天都有好几块零钱,经常请客,喜欢跟她玩的同学多的是,她没有先前那么厌学,但仍旧喜欢玩,不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倒还可以,或许是因为她机灵的缘故,考试成绩不上不下,反正没拿过倒数第一。

    家里读书的去读书,串门的去串门,吴刚让徐景江带路,两人骑着自行车游览整个京城,除了看风景之外,更多的是调研市场,看看做什么比较合适?

    京城大得很,想用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将它转完得花费很长时间,吴刚打电话给大哥,让他把自己的车弄来。

    过程有些麻烦,但好歹把车弄来了,用时二十多天,办理相应手续接近一个月才上路。

    在这期间,吴家北塘小苑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有了电,房间过道都安装了灯,接着装上大彩电,相应的家用电器也搬了进来。

    以此带来的影响就是胡同里的街坊邻居天天上门,很远的地方都有人来,晚上拥挤在院子里守着看电视。

    80年代,对大陆而言,电视还是奢侈品,一般家庭用不起,要么买不到,要么舍不得花那么多钱,谁家有电视,周围的人都会蜂拥而来。

    至于电视节目没人说三道四,有的看就不错了,哪还有挑剔的份。

    如今的电视机普遍是黑白色,彩电很少见,吴家用的就是彩电,还是大屏幕的,从香江运来的,费了不少功夫。它的到场引起极大轰动,每天上门来看它的,不知多少?

    吴刚感觉把电视弄来是个错误,家人没看上,街坊邻居把它霸占了。还不能放在屋子里,人太多坐不下,得放在院子里,把电视当电影来欣赏。

    观众每天必到风雨无阻,到了11点半才散场,因为电视节目没那么多,另外吴家人也得休息。

    街坊邻居夸赞吴家人豪气大方,好评如潮,可有苦自知,吴家人电视没欣赏到,还得开销电费,打扫卫生调解观众纠纷。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吴刚决定改变现状,在家附近租了一间空房,打扫卫生清理整顿,之后设置座位开始收门票。

    价格便宜,五毛钱一个座位看一档节目,一天有三档,第一档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第二档是下午两点到傍晚六点,第三档从六点开始一直看到晚上11点。期间提供零食和快餐盒饭,盒饭得预订,每顿现做。

    生意开张就爆满,座位卖出去了,还有人买站票,房间里挤得满满当当。幸好已进入冬季天气寒冷,大家窝在一起反而热乎。

    电视节目并不好看,但观众依旧看的津津有味。当然,时间一长,观众还是有审美疲劳,开始出现抱怨的声音。

    另外,白天有空闲看电视的,大多是闲人,差不多就是街溜子,少不了意气之争,打架闹事常有。

    徐景江等三个保镖有了用武之地,成了看场的。经常解决纠纷,也打出了名头,又有老板吴刚撑腰,倒是没出过大乱子,也没人敢上门收管理费。

    电视厅开张之后,生意一直红火,收费便宜照样赚了不少,吴刚认为有搞头决定升级。

    联系大哥去香江带货,空运一批录像机和彩电,另外把唱片工厂的磁带唱片也弄些过来试卖,抽调50万到京城备用。

    吴刚准备大干一场,去街道办事处租房子开录像厅,可惜空房子没那么多,面积大的更少。

    没拿到房子,干脆买地自己修,顺便把手续一起办了,成为正经公司,免得以后秋后算账。

    他打算投资80万,准备在附近买了一块几亩的地,修综合影院,不仅放电影,还放录像,还准备开卡拉OK厅,什么都想干,可地皮都不好拿,手续也不好办。

    这么大规模,已经超出了街道办事处的承载上限,他们当然希望促进这件事,毕竟这么多投资,一旦办成,妥妥的政绩,税收滚滚来,还能解决不少工作岗位。

    办事处主任亲自帮吴刚跑手续,向上级要政策。吴刚也邀请李家姐弟聚会,希望他们出手帮衬一把,如果他们愿意投资也可以参股。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