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金花外传 > 第七十八章 二十四孝

第七十八章 二十四孝

    金花和天元站在城门口,金花指着二十四孝图中的一副问道:他为什么把家产全都分给两个弟弟,要母亲跟着自己挨饿受苦。

    旁边有一老汉道:小孩子,你不懂,他们家以前很富有的,父亲去世后,他把所有家产都分给弟弟们,自己一分没拿,只把老母亲接到家中,这可是万中无一的大好人啊。

    金花道:慕虚名而处实祸,老母亲本来衣食无忧,却因为他的原故,整得连饭都吃不上,更何况为了省一点口粮连自己亲儿子都能活埋,或许有不得已的苦衷,但他还有两个有钱的弟弟啊,别的不说,以老人和大哥的名义几顿饭总能要回来吧。对外一点办法不想,光想着怎么折磨自己人,这种也配叫好人。如果你儿子把你孙子活埋了,你还要坚个大拇指夸他是好样的吗。

    老汉急火攻心,晕厥过去。守城的士兵赶过来救援,揉胸的揉胸,掐人中的掐人中,泼凉水的泼凉水,终于救活过来。老汉一睁眼就看到两个孩子站在面前,气急道:你们胡说八道,胆敢非议大孝子,简单大逆不道。

    围过来的纠察队员听到这话,上前要问明原因,不会背诵已经属于大错,有人还敢非议。叫嚷着要抓拿要犯。士兵赶紧阻拦,他们知道金花天元是方生的至亲,万不可让两个孩子落到纠察队手里。但老汉的手还是坚定的指向金花。

    纠察队中有吴老四的亲信,也认得金花,上前揪住两个孩子,喝问是怎么回事,有士兵上前改扯:两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说着就要拖走。这么好的机会,纠察队怎么能放弃,拦着不放。

    金花倔强道:我哪里说错了,他乱充好人,让自己母亲挨饿,又打算活埋了儿子,这就是不该。

    纠察队骂道:还真有不怕死的,扬起棍子就抽。天元奋力上前护住妹妹,尽管士兵拉扯,但还是挨了好几棍子。天元一个半大小伙子,身单力薄,几下就要抽翻在地。

    围观的百姓冲上前救出孩子,与纠察队对峙,这边人多势众,纠察队无奈只能退走。乡亲们把孩子送到家里,有人已经跑去通知了老李,老李拎着药箱跑到老金家,就见金夫人抱着天元痛哭,老金拉着金花在旁边抹眼泪。老李检查了一下,都是些皮外伤,没什么大碍,只是没受过这么大的痛,孩子疼晕过去了,上点药,包扎后,慢慢苏醒过来。

    不一会,方生也赶过来,看孩子无大碍,也算放下心来。叹息道:是我连累的孩子,他们是冲我来的。

    金夫人道:这和你有什么关系,都怪金花,我听邻居们说,金花指责郭巨埋儿不应该,把一个老汉给气晕过去,才让对方抓住把柄。这孩子怎么一点不让人省心。说着就拉过金花狠拍了两巴掌。金花委屈的大哭起来。

    方生忙把孩子拉过来,抱起来躲到别的屋子。安抚了半天才算平静。金花还是有些不平,委屈道:这个二十四孝到底怎么回事啊,里面有的很合理,有好几处太不近人情了。

    方生长叹了一声,对兰州卫的这个举措他也很不以为然,孝在中国的地位近乎于宗教,很多故事也类似于宗教的寓言故事,没办法较真。琢磨了一会道:你说的也对,郭巨埋儿确实不合理,但官府一直把这个故事奉为孝的典型,历朝历代均以孝治天下,只要把社会各阶层套入到故事中,爷爷奶奶就是最高统治者,父母就是官吏,儿女就是百姓,父母即要孝顺老人,还要爱护儿女,还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这就是父母官的由来。但如果朝廷和百姓的利益发生冲突改如何取舍,官吏该向着谁。得有个合情合理的说法。你现在明白朝廷宣传这个故事的用意了吧。

    金花瞪大个眼睛,诧异道:也就是说为了朝廷的利益,官员就可以活埋了他们称之为子民的百姓。

    方生点点头:历来如此,宣传这个故事只是为了给这个没有人性的制度披上一层道德的外衣。

    金花道: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极端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东汉末年和晋朝。

    方生道:你看的很对,其它朝代的典型事迹合乎情理,常人也能做到。唯独那个时期偏出那么多的怪事,问题就出在当时的朝廷上。以前各代对孝很重视,但也在合理范围之内,朝廷更关注的是忠诚。但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本是魏国的臣子,谋朝窜位而来,并且他的爷爷当然对魏王起誓绝对忠诚于朝廷,得势后却将这些忘得一干二净,所以他这一朝没办法宣传忠诚,他自己就不是,怎么添着脸要求别人。忠没办法要求,那只能从孝上入手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