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海皇崛起 > 第五十二章 海上救援

第五十二章 海上救援

    皮岛南面五十海里之处,赵震的辽客号正向北戗风逆行,避开一片片两尺高的巨浪。

    渤海入秋以后风浪变大,八百石的沙船也如一叶扁舟,在海中不断摇摆。

    不过这并耽误赵震船中的水手训练,在木村井五郎的调教下,这些汉子们正迅速适应着新买的日本铁炮。

    水手们对于火绳枪并不陌生,但是明军使用的鸟铳,明显和日本的铁炮有所区别。

    鸟铳的作战对象是满蒙骑兵,所以身管细长,装药三钱,射程可达两百步。

    而现在船中用的六匁国友铳,身管短粗,有效射程五十步,但是分量轻、射速快,明显更适合火枪兵对射。

    赵震商人出身,让他去攀科技树,搞什么造枪造炮,他确实少了些钻研精神。不过要说玩资源整合这一套,他摆弄起来倒是得心应手。

    万历战争时朝鲜人就曾总结:倭人善枪、天朝善炮。经历战国时期五十年的实战,在十六世纪初期,日本确实摸到了世界顶尖火绳枪的门槛。

    虽然大明的技术可能更先进些,但是工匠的地位以及更严格的质检程序,造成了日本铁炮在质量上确实更优越一些。

    枪是日本铁炮,火药确实是从平户荷兰商馆买来的,此时欧洲人已经将黑火药的配比固定,甚至赵震买到手的时候,都已经是成品的颗粒火药。

    更好的配比,带来更强的威力,颗粒化的火药也要比大明常用的粉末火药燃烧效能更高,除了尿骚味实在太重了一点。

    而充当使用者的辽东士兵,他们生得身高臂长,有着东亚地区最好的身体条件。而且经过一个月的饮食补充,外加赵震早上练体、晚上洗脑、呃,是思想教育。

    这群士兵现在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精神状态,都已经赶超了船上的淮安水手。

    日本铁炮本来不大的后坐力,放在他们身上约等于无,这不但让射击的动作更为标准,同时也可以在换枪不换人的情况下,提供更长时间的持续火力输出。

    就连那几个如今看起来有点鸡肋的琉球水手,也被赵震挖掘出了他们的潜力,比如那个志愿成为第一个琉球火枪手的先进少年,就为国友铁炮能用上定装火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经过连续进行了十二种不同火药计量的试射之后,他虽然从尚五根变成了尚四根,但是也彻底确定了两钱八的最佳装药量。为此,赵震还当众给他颁发了英雄火枪手的称号,并且赏银十两。

    船上只有一个人是郁郁寡欢的,那就是吴大彪子,这厮自打看见了抱式大筒那傻大黑粗的外形,就像见到了自己命定的情人。

    若不是赵震不允许,吴大彪子恨不得晚上睡觉都要抱着它。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每日只能跟着大家训练火铳,而自己心爱的大筒却只能放在一旁吃灰。

    原因无他,这东西的弹药是特制的“千年杀”,抠门的志贺元田一共就给了十枚。打一发少一发的东西,赵震怎能舍得给他训练。

    这天他又抱着大筒对着海中瞄准,赵先生可是许诺过他,若是发现海中有脑袋会喷水的大鱼,自己就可以快乐的放筒了!

    喷水的大鱼没看到,但是远处却有一条小船,越来越近。

    吴大彪子又兴奋了,对方要是海贼,这大筒也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奶奶的,朝鲜御林军打不得,尚家的水师打不过,这下总碰上可以揉捏的小海贼了。

    “铛,铛,铛!”

    吴大彪子能发现的事情,桅杆顶的上斗早就摇响了警钟,刚才还在训练的水手们迅速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如今上斗的地位在船上直线上升,赵震不但将上斗组人数增加到三人,自己亲自教他们各种航海知识,而且还给他们配备了千里镜。

    这东西赵震只从长崎买了两只,一只自己用,一只就给了上斗组。

    在风帆战舰时代,桅杆上工作的人员绝对要是全船技术水平最高,航海经验最丰富,也是最勇敢的人。这些人除了观察海面以外还有确定方位和辨识目标的义务,这绝不是一般海员能干得了的。

    “前面发现一只东江哨船,帆间没有旗号,船操得也极差。但是船里都是兵丁,一直在向我们招手。”像钢管女郎一样从桅杆上滑下的副上斗,跑到赵震面前汇报道。

    此时赵震站在船首,也不断通过千里镜观察来船,随着两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对船上的情况渐渐清晰。

    对方是一艘三丈来长的明军单桅哨船,桅杆已经倾斜,竹帆像是一块破旧的门帘,被海风吹得东摇西摆。

    船只吃水很深,但没有侧倾,应该还没有漏水。不过看甲板上密密麻麻的人,显然这只小船已经严重超载。

    看样子,这只船一定经历了很严重的风暴。

    “周鼎,让缭手降半帆,炮队集中在左舷,所有护船队都拿着武器上甲板。舵手向右偏半分舵,给我靠上来船。”

    遇到遭受风暴的船只要相互救助,是赵震那个时代的海上铁律。不过来船是东江哨船,有了上次交战的阴影,赵震不得不先做好防御。

    周鼎正是赵震从登州城里救出的那个大孩子,两人原本一个叫周三、一个叫周五,叫起来实在太过别嘴。赵震就索性给他们改了名字,大的叫周鼎,小的叫周易。

    周鼎腿上是硬伤,好了之后就被赵震带着上了船,充当自己的传令兵。

    随着赵震的命令周鼎送到船只各组班头,整个辽客号也都运转起来。原来方掌柜掌船时,每个船员都是独立的个体,赵震却设立了水手长、炮组长、卫队长、军需官四职,以便提高船只管理的效率。

    大约过了一刻钟,两船终于靠到了可以互相喊话的距离。

    “船上来者何人?速速报上名来!”吴大彪子手持抱式大筒,将黑黝黝的炮口对着哨船,威慑力十足地吼道。

    船上的人个个有气无力,只有一个老者从船中站起,眯着眼对吴大彪子看了半天,才笑呵呵地喝到:“大彪子,不认识你秦叔了是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