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向汝而生之汝瓷传奇 > 前言:关于汝瓷

前言:关于汝瓷

    在中国古代,陶瓷以产地命名,产于汝州的瓷器便叫汝瓷,而生产汝瓷的窑厂叫汝窑。历史上包括近代研究汝瓷的专家,常把汝瓷称为“汝窑”,把二者合为统一概念,正像“钩窑”“定窑”一样,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汝瓷始于唐、兴于宋,位于中国宋代“汝、钩、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有“汝窑为魁”的美誉。北宋时期,定窑瓷器有相当多数量供宫廷御用,到了北宋晚期大观年间,宋徽宗“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于是出现了专门制造汝瓷的窑场。虽然烧造时间短暂,仅有二十余年的时间,但汝瓷以玛瑙为釉,不计工本,精益求精,具有质地精良、釉面纯净、温润如玉、器型规整精巧、简洁大气、工艺高超等特点,很快受到宫廷的青睐,成为诸多名瓷中的极品,迅速成为五大名窑之首,确立了汝窑至高无上的地位。

    汝窑专为官廷烧制,严禁民间烧造,拣退的残次品就地打碎深埋,故而,汝瓷贵比商彝周鼎,到南宋时已属难得。因汝瓷影响巨大,各地窑口竞相仿烧,从此改变了自唐代以来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烧造格局。汝瓷简洁、洗练之风,改变了大众的审美,确立了新的美学典范,汝瓷技艺所包含的丰厚的文化内涵一直延续并影响到现在。

    汝窑器型主要有碗、盘、钵、瓶、洗、盏、水仙盆、尊、盖等几类。采用手拉坯的方法制作,技法熟练。碗、盘为日常生活器皿,造型简单大方,仅以十瓣瓜棱形或莲口式予以点缀,美观实用。钵造型成敛口,下有凹圈足或矮圈足,小巧典雅,富有生趣。瓶、洗两类造型多样,线条流畅。茶盏托造型讲究,富于装饰。而水仙盆分椭圆形和海棠式两种,设计精巧,显示了皇家的审美意趣。

    汝窑的特征之一是有“蟹爪纹”开片,汝窑瓷器中唯一一件无纹瓷器即“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

    据专家学者考证,烧制天青釉的汝窑(汝瓷)大约成名于北宋末年,代表性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及宝丰县清凉寺(宋代时宝丰属汝州)。汝窑原为本地财主的民窑,至北宋晚期才开始奉旨取代定密由朝廷派官员监督,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汝窑是在定窑之后被朝廷正式敕命为皇官烧制贡御瓷器的窑口,故其窑口也是一著名的“官搭民烧”或“民代官烧”的贡御性瓷窑。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笺注》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且“近尤唯得”,是诸多烧制青瓷窑口中的佼佼者,为当时青瓷魁首。在瓷器种类上,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而著称,深受柴窑及南方越窑制资技艺和釉色的影响,并继承了北派定窑的印花、雕刻技术,形成了印花、刻花青瓷的独特风格。

    汝瓷胎质细腻,胎呈香灰色,相传以名贵玛瑙粉末入釉,故釉色润泽,并可随光变幻,汝瓷色泽大多是天青、天蓝、草绿、月白,豆绿等釉色,尤以天青为贵,天蓝为上。其特点如赞美柴窑一样,世有套用柴瓷之“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赞叹,形容其釉色清新之美,特别是淡雅青色,飘逸新美,实是汝瓷当时“为魁天下根本原因。汝瓷一般分量较轻,体型高不过尺,小巧玲珑,结合其产地名,特别是烧制汝瓷的大师工匠中,也不乏女中豪杰,故历来有称汝瓷为“女瓷”之说,当有一定道理。

    把玩汝瓷,拂釉面,手感甚为平滑细腻,轻盈精巧。因其胎釉薄,一些烧制温度较高、玻化程度较好的瓷器,叩声如佛教法器“磬”一样悠扬。汝瓷表面呈蝉翼纹或细鱼鳞状的小开片,纹片极细,颇具情趣。但由于其釉薄,少见如北宋官瓷那样上下叠起,分有数层的冰片。此外,由于烧制温度较低,汝瓷釉下还零散浮有稀疏气泡以消“贼光”。光照下气泡若隐若现,恍如银海晨星,神妙无比。古人称此特征为“寥若晨星”。源于汝瓷釉汁布有砂眼,器表常显露鱼子、蟹爪及芝麻花纹样,故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赞。汝瓷的再一特点是在烧制时,源于器型较小、重量较轻,因而所用支钉细小,故其虽圈足满釉烧制,但支烧痕状似艺麻,俗称“芝麻钉”。行家综其特色,将汝资特征概括为“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可谓一语中的。

    汝窑作品为追求瓷釉面亮丽的天青色和玉质感,住火温度一般不高于1200℃。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因烧成温度较低,其玻化程度相应也低,虽可得到釉色清新鲜美的效果,但其胎体贡地未能烧结,使得胎骨的断面大多干涩无光、气孔率高,并具有明显的吸水性,胎体无法完全致密化,使得胎体的强度不够坚挺,疏松的有些像陶器,所以手感亦轻,缺乏庄重沉稳之大气。故兴盛一时后,汝瓷遂又因自身的缺陷被朝廷(徽宗)弃用,终止了其贡御的历史。除其器型不合国仪之用外,汝瓷烧制技艺及成瓷的温度,恐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据专家及考古学家考证,汝瓷作为贡御瓷种的时间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前后算起来也不过20年,故作品不多,传世品也极少,这便尤显得稀有珍贵。宋、元以后,汝瓷天青釉基本绝烧,官府和民间鲜有仿制。至雍正年间,因清王朝对宋代青瓷情有独钟,一度出现对宋代五大名窑的仿烧,包括汝瓷天青釉。但仿烧品与汝瓷传世品尚有不小的差距。此后,汝瓷天青釉烧制技艺失传。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今天的真品已不足百件,其中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DavidFoundationofChineseArt)7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

    2017年10月,联电名誉董事长曹兴诚将其所珍藏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于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经过近三十口叫价,僵持近二十分钟,最终以2亿9430万港币的价格拍出,刷新中国瓷器拍卖价格在世界上的新纪录。

    对于汝窑之谜,至今在汝窑址汝州与宝丰之间已经进行了5次挖掘,除了与原世品的碎片外,还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实物资料,相信随着后期的考古深入,会发现汝窑更多的秘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