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向汝而生之汝瓷传奇 > 第二十章:身份被质疑

第二十章:身份被质疑

    个人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这一转变背后是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以及广泛的人脉网络建设。起初,他们可能通过撰写短篇文章逐渐积累一定的知名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表权威性文章,逐步在行业内树立权威地位。这样的过程,如果没有数十年的持续奋斗,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的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众所周知的变化,引起了许多人的困惑和讨论。一些人对他的急速崛起感到不解,甚至怀疑他的成就并非出自本人之手,认为他可能依赖“枪手”来撰写文章,仅仅在成品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如此而已。

    这个世界从来就有两种声音,有人赞扬就有人诋毁,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有人使劲捧就有人往下摔。

    已经经历过一次生死的李子汝对这些早就无所谓,做自我,是他一贯的态度。但是他身边的朋友为他抱打不平。就拿他写的文章来说,有人说是找别人代笔,那把代笔的人找出来啊?有找不到。就他文章内容的细节,真正的资深行业专家都是第一次看到,谁要是有这个能力,只要自己写就能在行业闻名,名利双收,干嘛非要给别人代笔。但是,想诋毁你的人,即使你做的再无可挑剔,他总是能找到攻击你的点。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个体表达观点变得极为普遍,很难有言论能够普遍说服他人。网络提供了一种匿名性,使得即使是公开的指责或含沙射影也难以追究责任,即便是明显的诽谤,有时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处理。人们往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偏见,不加逻辑和理性审视,仅仅因为个人好恶就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这类以情绪驱动的评论充斥网络,对于这种现象,由于其广泛性和管理的复杂性,很多时候选择了放任不管。

    李子汝的行业知识积累,一半是自己做现代社会的学习积累获得,一半的自己穿越宋代的实践获得。但是后者他不能说,没人信,只要说出来,自己就会变成行业的笑话。所以跟坚定了他拒绝任何回复的决心。

    在一次汝窑行业高峰论坛上,有一位年老的专家,行业泰斗级人物,于北坡,几近耄耋之年,这个年龄的老人已经脱离了对名利的追求,更多的是对年轻一代的殷殷期望,希望文化能够传承下去。这位老者对李子汝的专业度很是欣赏,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面子活,是在场人都能感受的到的一种十分诚挚的欣赏,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

    “李老师,老头子我有个疑问,我对你的文章看的仔仔细细,几乎都到背下来的程度,你的分析鞭辟入里,细节无懈可击,我从业六十多年,挑不出一点毛病,这种文章,我还是生平第一次见到。感谢你在我即将入土之时,让我看到这样的内容,真的是死而无憾。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正好今天在这见到了你,不知道可否帮老头子解开疑惑。”

    “于老,您但说无妨。”

    “既然李老师你对汝瓷了解如此之深,为什么我没有见到过一件出自您手的汝瓷?我没有挑战您的意思,我只是十分好奇和期待,想在生前能看看出自您手的汝瓷,我自知没有多少年头好活,不知可否有此幸运。”

    其实于北坡的问题,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如果理论造诣能到李子汝的程度,那必然已有惊世作品,但是行业的人未曾见过一个。

    “于老,我知道您这个疑问并非有挑战我的意味。我的格局没有小到如此,您大可放心,至于您说的汝瓷,三年之内一定会送到您手上,帮我指点。”

    “好好好,李老师,我就等你三年,不要让我含恨而终。”

    “于老,您身体这么硬朗,再活一二十年都不在话下,您就保重身体吧。”

    “借此峰会宝地,我感谢各位对我的关注,我刚才给于老的回答,也是给大家的承诺,所以类似问题,也就到此为止,多谢各位理解。”

    打口水战,不如直接用行动来反击。

    接下里的一年,就这样被质疑着,他完成的自己的这部小说《穿越宋朝做汝瓷》。

    这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全书共计80万字,堪称其类别中的巨著。作者在书中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技术细节,使其既可作为引人入胜的小说阅读,也可作为实用的指南参考。书中深入讲解了传统汝窑的各个方面,包括建造技术、户型布局、功能区划分、人员分工、原料的采集与处理、泥坯的制作,以及烧窑过程的精确控制。这些内容均以极具细节的参数级别进行介绍。通过李子汝的生动文字描述和楚小纹的精美图片相结合,使得内容表达清晰易懂。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原创的,这些资料在其他文献中寻找不到,为首次公开面世的珍贵知识。

    在内容最终定稿之后,向楚小纹提出了一个建议:将这本书标记为他们两人的合作成果,每人设计一个独特的符号,然后将这两个符号融合在一起,制作成一款独特的书签。这样的书签作为书籍的一部分,方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标记阅读进度。

    “没问题。”

    李子汝就用他自己的一直在用的梅花+“子”字的符号,所以很快就给了出来,楚小纹看到这个符号,也有点惊讶,为什么这个符号这么眼熟,好像在哪看见过,但是就是记不起来。楚小纹也设计了一个符号—兰花。

    “难道这又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关系?楚小纹难道也是穿越过来的人?她到底和婉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和双鱼纹芝麻钉上婉儿留下的符号一模一样。”一次次的巧合,让李子汝不得不认真的去考虑这个问题。

    “你也喜欢兰花?”

    “什么叫也喜欢,难道你还有其他认识的人也喜欢兰花吗?”

    “有,一个故人。”

    他没说一模一样的这个事情,继续观察观察再看。

    “那就把我们这两个符号和在一起,做个书签吧,还挺好看。”

    “我觉得也是。挺配,梅兰竹菊四君子,我们独占两个。”

    “对了,我上次在峰会上说要做一件瓷器,你有什么好主意吗?觉得我做个什么器型比较好。”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不过如果您希望我出出主意的话,我就帮你想想。今天你问的太突然,我一时还真想不起来。”

    “嗯,那你也有空的时候帮我想想,多谢啦。”

    “李老师,您客气了,那没事的话,我就走了,我带着书签的设计图找工厂去看一下,看看做个什么材质的比较好。”

    “好,那你去吧。”

    说完,楚小纹起身离开。

    “诶,蔡婉儿。”待楚小纹走出了一段距离,李子汝估计叫了蔡婉儿的名字,想测试一下楚小纹。

    楚小纹没回身,继续出门。

    看来是我想多了。

    在书籍出版的过程中,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开始与楚天锡讨论汝瓷制作的计划。他承诺在三年内完成一件作品,因此必须尽早开始准备。他面临的挑战在于,当下汝瓷的制作普遍采用现代技术,而他坚持使用传统的古法。这种古法烧制不仅保留了汝瓷的传统韵味,但也带来了技术上的挑战和偏差。

    他将自己想要采用古法烧制汝瓷的想法与楚天锡分享,探讨是否可能进行合作。他意识到,单凭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建造一个全新的汝窑这样的大型项目,这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找到一个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这一项目,对于实现他的愿景至关重要。通过合作,他们可以共同克服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资源难题,将传统汝瓷的美学和技艺传承下去。

    我楚某必鼎力支持。需要什么请李老师随时吩咐。

    楚天锡太知道这件事情的价值了。首先,他充分信任与李老师的合作将会成功,因为这背后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信任,也是对李老师在业界声望和专业知识的认可。其次,楚天锡意识到,如果汝瓷项目成功,不仅能够为他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同时也会提升窑厂的名声,为他在陶瓷行业中赢得更高的地位和认可。

    更重要的是,楚天锡认为这个项目对于整个陶瓷行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古法烧制汝瓷虽然在理论上被广泛讨论,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见证或复现这一技术。如果能够成功实现,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和合作伙伴的巨大成就,也是对传统工艺的一次重大复兴,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传承。

    无论从个人的名誉和利益,还是从对行业的贡献和文化传承,楚天锡都认为参与这个项目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李子汝将新建汝窑的布局图绘制完整发给楚天锡,让他严格按照图纸规划建设施工。还列了一个物料采购清单,包括原材料和各种工具等等,不管多贵多难找务必准备到位。

    没错,李子汝完全照搬了他在北宋时期的汝窑配置。这样他用起来得心应手。楚天锡把这些资料发给了他的助理冯天宝,让他务必落实到位。该项目复杂程度很高,涉及到工程量和人很多,其中避免不了内容的泄露。

    最先泄漏了就是新建汝窑的布局图,当泄露之后,由于他在业界的高度关注以及人们对他烧制汝瓷的巨大期望,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大家原本预期他会建造一个采用尖端技术的现代化窑口,能够进行精准的参数控制。然而,泄露的布局图显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这让大家感到惊讶甚至困惑。网上的反应五花八门,有人批评这种古法烧制的做法过时,认为李子汝可能缺乏实际烧制经验,否则不会选择这样传统的方式。他们认为,在现代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使用古老的窑炉设计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些落伍。另一方面,也有人对李子汝的选择表示好奇和尊重,李子汝能够在行业突然声名鹊起,肯定有着自己的看家本领,真的有可能掌握了其他人不知道的烧制技巧或有着独到的艺术追求。还有一部分人持观望态度,他们既没有急于批评,也没有盲目赞扬,而是选择静待最终成品的出炉。

    这些疑问楚天锡也想过,但是出于对李子汝的信任,没提过任何质疑。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