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借刀问苍生 > 第一章 山中无事

第一章 山中无事

    “这世间啊,聪明人太多了,有一些傻事,总得有人去做。”

    大齐国~~西南边陲,莽莽群山中有一片不大的谷地,零落居住着近百户人家。这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山多地少,食物有限。密林中还有大量的猛兽和山匪。但时年的战乱和官府盘剥,却让深山密林成了,流民与逃难者最后的桃源之地。

    “嘿,哈!”有一孩童,手持一根木棍,胡乱劈砍着道旁的枝叶,一路小跑着朝向村东的一个小竹林,老远就开始高喊。

    “村长爷爷,我来跟您学习剑法!”

    竹林中缓缓走出一老者,麻布着衣,精神矍铄,手抚白须,轻声笑道:“小石头,村中先生教你的诗书学好了没有?就跑来玩闹了?”

    “村长爷爷,我不是玩闹,我要跟您学本事。学好本事,才能守卫家园。”小童瞪着明亮的大眼睛,鼓着腮帮子,一本正经地说道。好似要表达决心一般,小童一手抓着衣角,一手用力的劈砍了几下手中的‘刀.剑’然后用充满希冀的目光望着老者。

    “好,好,好!以后我们的村庄,就靠你们这帮孩子们守护了!”老村长面对微笑,转而又开始神情肃穆的说道:“但是想要跟我学艺,须谨记三点。否则,村长爷爷可不会教你了。”

    “爷爷快说!是哪三点,我一定遵行。”

    “能吃苦否?能坚持否?”老者盯着这个六.七岁的孩童问道:“学武是一个极苦的事情,而且要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才能有所成就。”

    “能,放心吧!爷爷。多苦我都能坚持。”小孩一边恭敬的回答,一边又忐忑的用手抓住衣襟的下摆“村长爷爷,我是最能吃苦的呢,多少苦我都能吃完。”

    “哈哈,小石头,你这是在说吃席呢?有多少吃多少,呵呵”看着这个叫石峰的孩子,稚气又严肃的回答,老人慧心一笑,接着又提出了第二点要求:“以后不可再顶撞先生了,好好跟着先生读书明理!”

    “你能做到吗?”老从渐渐严厉了起来。

    小石头挠了挠头:“我没有顶撞先生”小孩子很委屈的说道。

    “那今日又何以被赶出来了呀?”

    “先生说君子以仁,要以德报怨。我便问了句,那以什么报德呢?后来先生又说’苟得国,生死以’我就又问了,若国君待我们不好,我们还要生死以许吗?”

    “然后呢?”老者抚了抚长须问道。

    “然后,然后先生就把我赶出来了”小石头有点委屈的想哭,眼窝子里都开始泛泪花了“我真的没有顶撞先生呀!”

    老人慈祥的摸了摸孩子的头顶:“小石头,以后不要再淘气了,多读书才能多明理,多听多想,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有些问题不用急着问出来,等你长大了,可以自已去寻找答案。以后在课堂上不可再冲撞先生了,能做到吗?”

    小孩子悻悻的答道:“能”

    “第三点。”老人振了振形神,语气加重了些“习武者要有德。待强凌弱不可为,守境安民不可辞!能做到否?”说完,老子望了望村子,随即又将目光转向了群山之外的很远很远之处。

    小石村地处大齐西南,所处山高林密之地。向东八十里有一府城,人口有数万,谓之宁城,乃是大齐林州的州府之城。向西穿过密林一百多里外,便是齐国与蛮国交汇的边境之地。

    三十年前,蛮国侵入大齐境内八百里地,双方激烈拼杀了两年有余,各自死伤了数万兵马,而大齐却有数十万的百姓伤亡或流离失所。最终双方议和,大齐交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蛮国退回边境,大家相安无事。

    小石村便是战场上退下的军人与流离百姓的寄居之所。初时只有廖聊几户人家,慢慢的才聚集成七.八十户,近三百人的小村子。

    村中多以狩猎和采石为生,军子退役的袍泽或是有些武艺身手的,组队进山猎取野味.凶兽,其他的青壮则采取山中的青石,贩到宁城以作院墙,地基之用。妇孺孩幼则在房前屋后开采出可用之地,种上一些果疏之类。

    这几年,虽然蛮国也会不时入境劫掠,但却从不在山中停留袭扰。除了宁城每月会有税官上门收取三百两银。偶有山贼.盗匪扰村,其他到也无事,小村子还算得上平静安宁。

    老村长慢慢的收回了思绪。二十多年前,他领着家园被毁,厌倦了战争的十几号兄弟,而后又收留了一些流落无依的百姓,一石一木建起了这个村子。转眼自已年近花甲,这个村子要靠下一辈人守护了。他正了正心神,再次问道:“小石头,你可愿意?”

    “我愿意,等我学好了本事,我要保护爹娘,保护村长爷爷,保护好大牛和二丫,让那些山里有盗贼再也不敢来我们村子欺负人了。”小石头中气十足的喊着,一口长气下来,把小脸儿都憋红了。

    “那明日散学后,再来小竹林寻我吧!”老村长正了一下衣巾,缓步向着村中走去了。

    村西头有一座村民合力搭建的竹屋。小小的三间房,虽不精致,到也朴素.结实。十年前一个落魄的文士流落到此。村长与从人凑钱以作束修,并搭建竹屋,请求文士教授村中孩子们断文识字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

    先生姓孙,曾言十几年前遭遇兵灾,家中双亲俱亡。自已外出求学又遇匪盗,才会穷困潦倒,流落至此。孙先生相貌端正,一派儒雅风度,眉宇透着一股正气。平日里孙先生虽不太与村夫交流,但与人相处间,倒也颇为友善。

    之前为了答谢村民们救治,收留之恩,孙先生答应留村教书五年。五年之后,许是忘了时间,又或是习惯了小村的宁静,先生并未离去。转眼间又过了五年,村民们感念孙先生的高义,便愈发的那其敬佩了。

    村中私学有十几个孩子,都是六至十岁阶段。小一点的孩子先生便教一些“三.百.千”的蒙学,大一点的孩子会教一些经吏子集和处世之道。对于小石村的乡民来说:孩子能识得几个字,懂点做人的道理已是天大的幸事。若是哪家孩子确实天资聪颖,便会再十岁后,大家凑钱送去宁城习文。十年间也有几家为了孩子求学迁去了宁城谋业。其它的孩子十岁后便要开始跟着大人们学习狩猎,农事等各类技能了。

    天近晌午,学生们俱已各自归家。孙先生站在窗旁,看着远处的巍巍群山,不知在想些什么。路过的村民都会向他道一声好,孙先生赶忙回礼。在这个村子,除了村长及有限的几位村民,孙先生再无与他人交流。十年间,老村长也曾与孙先生说谋,却总被先生婉拒。村民们猜测或是先生急于离去,又或是先生心中有放不下之人,于是渐渐得在家也就不再多事了。

    孙先生回过神来,走向屋内,拿起了书台上的笔,才提笔写了几字,突然又一阵心烦意乱,一把揉碎了纸书。他又默默的床下拿出一个包裹严实的剑,放下遮窗,开始在房中演练起来。

    辞别了老村长的石峰,走得很欢快。初时的一点忿忿之情和委屈,很快被马上可以习武的喜悦所取代。三步并作二步走,家中的院墙已在眼前了。竹子扎成的篱笆院子围了两间土户,处墙上挂了一把大弓和几张动物的皮毛,门框处立着一柄铁叉。一个妇人正坐在堂前,处理着今日获取的猎物。

    “爹,娘!我回来了。”石峰开心的跑到妇人的身边问道:“爹爹今日又有些什么收获呀??”

    “哥,你回来了!”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跑出了房间,头上两个羊角辫一晃一晃的冲到了少年的身旁。“哥,我们今天吃鹿肉,可好吃了。”话音还未落下,到是口涎与鼻涕先溜了出来。

    “就知道吃,你这个大馋猫!”石峰撑着妹妹的小脑袋,宠溺的调笑着。

    “哥,你要是不喜欢吃,那我帮你吃了吧!”

    “.......”石峰一下哑口了,好像自已也快要流口水了“谁要你帮了!”

    “峰儿”一个魁梧的壮汉走出了屋子,抄着猎物的皮毛开始硝制起来,“今日在学堂可有所得呀?”

    石峰挠挠头,学堂中让孙先生赶出来的事,还是不说为妙,说点别的吧。”学堂无事,不过村长爷爷让我明日去寻他学习剑法。”

    “啊!!!”妇人有些吃惊“峰儿才七岁幼童,学那个干嘛,等再过几年,跟你爹爹学着狩猎,得门手艺就好了呀!”妇人看着自已的男人,心疼的说道,带着几分哀怨,等着男人的决断。

    “好,峰儿是个男子汉了!!好好学,过几年就能帮着爹爹狩猎了。不过你跟着村长爷爷学艺可不能叫苦哟!”那汉子说完,转身瞥了妇人一眼,“妇道人家,哪有那么多不舍!”

    “放心吧,爹爹!我一定会学好本事的。”

    天色将暗,外出劳作之人都已陆续归家。零星的开始亮走了几盏烛火,小村子渐渐的一片寂静。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