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汉庭之下 > 第十章 宝器承百载

第十章 宝器承百载

    四象大陆广袤无边,横贯不知边界,纵错横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四大王庭是以版图形像四大神兽命名的。

    朱雀王庭划分五州,形状像展翅的朱雀盘旋,东州就在右翼之处。

    南州包括尾巴和那对羽爪,两州相隔数万里地,哪怕是启明境日夜兼程,星宿不寐,也要七天的时间。

    赵云庭到了启明境后,便自行领悟飞行之术,这是进入这个境界的标志。

    而启明境之下,虽然也能飞行,但往往都是需要借助外力或术法。

    现在赵云庭理解赵民臣和他说过的话了,“启明境,知风何处往,知水何处流。”

    现在他的身影,就是随风而动,风意驱向,他便可以顺之而至,入水流动,则若池鱼般,依水傍行。

    但他感觉启明境远不止于此,风与水,往往是人最常接触的两个属性。如果说启身境是触达六识,身修无漏。

    那么启明境则是体感五行,神修法我,以法相具现道法。

    五行各有契合,不一定非要五行都有很深的造诣,往往一道通则百道通。

    现在赵云庭要修行的就是参悟五行,悟出属于自己的法相。

    五行之中,自有循环,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轮转一环。

    到了启明境,每个修士的修行方式各有不同,有人选择先凝聚法相,因为法相是启明境发挥这个境界真正实力的关键之处,而五行或者其他的他们认为只是辅助,可以后面考虑。

    赵云庭在读过许多手札之后,看到其中一篇有不同的看法,“法无先后,若要论道,以达者先。”

    如果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进步,并且一直进行下去,这不失为一种方法。

    赵云庭认为这个观点更有道理,人总会被各种规则束缚,少有人敢于尝试突破。

    因此,他决定,修道修自身,况且如今悟得功法,周天星斗,大可借鉴其中道理,走出自己的路来。

    周天星斗是赵云庭刚与于傲他们论道时感悟,起初他看到天上有星星,于是感悟星星,看到于傲修行的道法后才想起还有太阴和太阳。

    两者在周天星光中,是最为古老的存在,可以说是处在君主的地位,赵云庭想着太阳太阴也属于星辰,便想着一并拉过来,作为他可以借力的星辰。

    周天星斗中,有潮汐和合灵两篇。

    星辰的运动轨迹是有律动的,以宏观视角观察,好比一片波涛汹涌澎湃,浮沉起落。

    潮汐,则是体会这种变化,待后面,能自身施展出带有这个意境的道法,也就算修成了。

    赵云庭觉得掌法很适合催发这种力量,于是他开始练习发掌。

    每每遇到山丘,便落到山头,摆开步伐,不断调整发掌的姿势。

    他觉得有必要找几种相似的功法来看看。

    劲力由大到小,起初一掌下去,以摧枯拉朽之势,整片山林折了大片。

    但赵云庭要的不是这种效果,在他看来,掌力发散时虽然是范围性的,但应该在这范围中控制的精准,如要求劲力控制在五米内,那绝不动五米外的花草。

    饿了打猎,渴了喝山泉,每天赵云庭都沉浸在掌法的练习中,原本七天的路程被无限制延长了,也不知要是于太上知道了会是什么心情。

    突然有一天,赵云庭看向天上明月升起,默默算了下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两个月了。

    在这两个月里,赵云庭以脚丈量山水,或在白天日出时候,或在日月交替时候,他就停下开始诵念经文,念完后练习掌法。

    路没有走的多少,但过来的收获颇多,自己的修行有了进展是最让人喜悦的,难搞乎赵云庭会沉迷其中

    可是想起于太上的交代,为了不耽误信物送达,还是要尽快赶过去。

    启程赶路。

    正要路过一处翘石岩壁时,有个山洞,洞口盘坐一道人,身形宽大,双目紧闭,手里握着一把铜戈。

    心里一惊,他竟没有察觉到这个道人丝毫的气息,仿佛不存在般。如果是修为比他高的,估计已融气合之机了,此地与此人相融一体。

    好像感知有人到来,猛然睁开双眼,怒目圆睁状,呵斥道:“汝是何人?”

    眉头一皱,感觉这道人似乎状态有些不对劲,他正准备往后退。

    那道人见赵云庭不答,又问:“今朝中王谁为?”

    微微一怔,赵云庭决定还是告诉他,“自元惠帝后,明宣帝执政,年号洪安……”

    未待他说完,那道人神情大变,悲痛欲绝伏拜在地,朝中枢方向大喊:“陛下,臣有负重托啊!”

    哭喊不止,并且气息变得不稳定了,待道人抬起头来时,完全变了,一幅面目狰狞模样。

    “嗬,嗬…”

    赵云庭再看时,发现道人双目通红,宛如着了魔一般,心中一惊,这是坠魔之相。

    只见道人迅速起身,铜戈直向赵云庭砍来。

    瞳孔收缩,没有想到道人的速度如此之快,只来得及提剑格挡。

    一股沛然之力袭来。

    猛地向后退去,拿剑往后抵才稳住身形。

    那道人的法冠已经脱落,披头散发,对着赵云庭不依不饶,赵云庭只能闪躲。

    背后一道法相浮现,只是法相全然没有修道人的样子,好像是道人黑化后的模样。

    看得出来,两人都是同境界的,只是道人修炼的时间更长,在启明境中走的更长。

    力量悬殊太大了,道人时不时还会借五行之力干扰赵云庭,封住退后的路线。

    不得已,赵云庭起剑,施展分光无踪,顿时光影重重,向道人穿去。

    谁知那道人虽然疯魔,但战斗意识犹在,铜戈划过一道玄妙的轨迹,挡住了大部分光影,少数穿过他身躯,伤害并不高。

    可知这道人入魔后连带着肉身也变得更强了。

    赵云庭这一剑式只是轨迹难寻,要论威力还是略显不足。

    不过他也不奢望这招能击退道人,只需要阻一阻便好。

    沟通神箭,如今已经恢复往日光彩,没有意外,一抹流光落下。

    来不及附在剑上,赵云庭手指一引。

    “疾!”

    咻!

    画面一切,道人静立着挥舞铜戈的姿势,只见眉心处有道洞口,已经被击穿了大脑。

    法相发出一声不甘的怒吼,道人也终于倒下了。

    回想起刚才的遭遇,赵云庭还心有余悸,原来同为启明境,差距也有这么大。

    平静下来后,他翻开看了看道人的面孔,拿去了铜戈,查看了一下。

    铜戈的形状,类似民间锄夫的一种农具,周身朴灰色,只有戈刃处泛这一丝银光。

    细看发现,这个铜戈竟是个法器,只是道人入魔后,没有催动,而是当平常武器般挥动。

    随后赵云庭走向山洞,他觉得道人刚才说的话,可能和元惠帝有关。

    走进山洞一看,简单的一张石床,一石桌,一盏铜油灯,桌上放着一本书,叫《启明法解》。

    环身一看,石壁上还刻有文字。

    赵云庭走近一看。

    “老道蒲牯,都武二五七年,奉帝命,炼制玄宝半天戈,以解西州大旱,然玄宝难制,非天人不可为,欲破启明,奈何天意不遂,惶急思宝成,心魔由此生。今有《启明法解》一篇,偶然心得。宝虽不成,器阶已至圆满,后来者得我宝者,葬我尸身,口诀自现,望速告帝命,西州大旱,恐内贼所为。”

    后面似乎还有字迹,但已经看不清了,就好像小孩涂鸦,全无一点逻辑。

    赵云庭看过史书,对那段历史也有过了解。

    都武二五六年,那时元惠帝在位,王庭天人达4人之数,彼时嵇轲道人初登天人境,举国欢庆,结果妖魔突然发难,在西州落下一炎魔,西州大旱不止,万万民众都没能挨过那场旱灾,启明尊者引动天香不能消,天人出手不能解。

    最终嵇轲道人自解道身,将最纯净的法力落入西州大地深处,这才和炎魔的劫难之力抵消掉,使得西州重新恢复生机,而作为代价,王庭一天人永久长眠地下。

    嵇轲道人修道时,为元惠帝伴道人,负责讲解修道上一些疑问,让皇帝可以对朝中大臣上奏的奏折时能有个认识。

    元惠帝和嵇轲道人相交甚深,曾挽手谈言:“我已为卿备好国师之位。”

    史官记录了嵇轲道人离去那天对元惠帝说的话:“陛下,臣此前往西州,必能断绝西州祸灾,再复王土,以安天心。”

    嵇轲道人突破天人境,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正要去见识见识妖魔的手段。不曾想,此一去,就是永别。

    闻此噩耗,帝大哀,涕泗横流,对身边的大臣哽咽说道:

    “朕知嵇轲爱卿之心,事不成,誓不回头。然今日之果,为朕之因,我该留下他才是啊!”

    说到后面连朕的自称都不说了,身边大臣连忙下拜,悲乎:

    “陛下节哀顺变!”

    元惠帝下旨拟诏,追封嵇轲道人一品天师,追加位次同天子,后人功加三等,赐候府级制,位同三品大臣,见天子礼仗无需下拜,致礼即可。

    后来元惠帝哀痛过深,伤及神魂,自此气志不振,王庭情势急转而下,一直持续到明宣帝上位,才有所好转。

    回想起这段历史,赵云庭心里有些沉重,虽然没有经历过那场劫难,但从史书记载上可以窥见其中惨痛。

    不完全记录,西州因此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收拾好情绪,将蒲牯道人安葬好,立了刻碑,以剑刻写,蒲牯道人,洪安三三年葬于此。

    葬后一流光出现,赵云庭接过果真是一篇口诀。

    随后飞离此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