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未来道路 > 第8章 进入阵地

第8章 进入阵地

    第二天蒙蒙亮的时候,

    队伍早早地走出了城门。

    涅县是个小县城,守军不多,只有一个不满编的屯。

    可以说这只小小的雇佣军,现是涅县的绝对主力。

    东汉末代并州人口不多,整个上党郡全部人口也不过12万左右。

    除却老弱病残以及社会必要劳动力,还有脱产的牛逼阶层,剩下的合格兵源的并没有几个。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

    在东汉中后期,征兵制已经名存实亡,募兵制则成为主流,使征兵的成本大大增加。

    二者的作用之下,兵源数量急剧下降,人口较少经济落后的小郡,一般都是不过三、五千兵。

    至于骑兵,

    北方实力强的倒是有不少,而南方各郡则成了稀罕物,步兵是绝对主流。

    直到后来诸侯混战开始后,各路诸侯们不加节制的开始了暴兵模式,通过收编大量贼军、流民等,军队数量才急剧增加。

    所以这次的抢劫,绝对是笔大买卖。

    华夏军的这次抢劫行动,一共挑选了200人前去。

    小郡主则留守老窝,顺便应付可能会来的上官。

    涅县的驻军队率李臣,是一个50多岁的老兵,他早就被徐晃关照完毕。

    自从华夏军进驻的这几个月,徐晃和老队率打得火热,为了掩盖自己的行动,徐晃跟老队率通了一下风,说是去围剿一小股贼军。

    老队率很不以为意,根本不去关心他们的去向。

    队伍没带一匹战马,全部人员步行前往。

    每个人都背着沉重的布袋,像20世纪毛子士兵那样,布袋里装着粮食和风干的肉干。

    打仗在于后勤,没有后勤打个毛啊。

    夜间宿营的时候,手下这些兵的表现让谢飞大吃一惊。

    士兵们三五成群,在山坳背风处或依树木、或靠岩石,折枝为棚点燃篝火,迅速搭建了一个个防风防寒的窝棚,他推敲了一天的动员台词居然没有用上。

    21世纪的新新人类们颇为仰慕的野外生存能力,在这里变成了基本生活技能。

    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低下的生产力,再加上接连不断社会动荡,让这些人对外部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力和极大的忍耐力。

    出发的第3天中午,队伍终于到达了锁水峪。

    谢飞让队伍在谷口停下休息,自己带着徐晃前去勘察地形。

    虽然来以前通过浑沮等人的说描述,谢飞对锁水峪的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是用了整整一个下午亲自勘察了地形。

    这是他在这个时代第一次指挥的战斗,可是一点都不敢马虎,输赢关系到自己未来的命运呢。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以后,小郡主等人已经不在坚持自己的迷信思想。

    这个家伙儿虽然打架很厉害,但也只是打架很厉害而已,跟神仙好像的确没有什么瓜葛。

    几人虽然并没有因此去质疑谢飞的地位,可是谢飞自己却总觉得,需要切实有效的证明一下自己能力才行。

    天快黑的时候,谢飞总算彻底掌握了锁水峪一带的地形,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一个打伏击的好地方。

    整个锁水峪曲曲折折,由三个峡谷构成,全长约8千米。

    每个峡谷间是平缓的开阔地,由西向东,第一个最为险要,第二个相对平缓,第三个是一个U型,出了锁水峪,变进入冀州地界。

    当谢飞决定在第三个谷地设伏时,徐晃等人都觉得第一个最好,地势险要不说,打不过跑路也方便。

    虽然众人都赞同徐晃的看法,然而谢飞不为所动振振有词:

    “马队一路而来,锁水峪一带地势最为险要,初进险地,必然警惕万分,很可能会先行搜索,出了第三个山谷就是进入平原丘陵地带,警惕性会大大降低,伏击成功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众人听了都是将信将疑,却也没有再去反对。

    队伍连夜出发,穿越整个U型谷后,谢飞才下令宿营。

    这么做的目的是不要给西来的马队留下多人宿营的痕迹,尽可能的减少他们的怀疑。

    出发的第4天,天一亮整个队伍忙碌起来。

    山谷的U型开口向南,U口内的山势,西部相对陡峭,东部则平缓许多。

    中部则是一段高高的断崖,山坡上积雪已经融化殆尽,只剩下斑驳的雪块。

    在不高的山脊上,可以看清整个山谷的情况。

    U谷的外侧的山坡上则是积雪没膝,山坡底部是一道长长的悬崖,包裹了整个山谷,满是流水冲刷的痕迹。

    也许在不同的地理纪年,这里曾是翻腾的大河。

    除了入口处的崖壁约15米,其他地方崖壁不高,也就3-4米的样子,很多地方可以轻易翻上去。

    整个山谷长约一千五百米,谷底宽约10余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U型的顶部,山谷宽约30米,相对平坦了一些,一条羊肠小路弯弯曲曲的穿行在乱石之中。

    在山谷的两侧,到处都是高大的树木。

    看着这些树木,再仰望如洗的碧空,谢飞心中颇有些感慨。

    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破坏自然的过程。

    可是人类为了自己物种的生存又不得不去破坏,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辩证关系呢?

    在山谷的出入口两侧,

    谢飞亲自分别确定了十几颗单人难以合抱的大树,在面向谷底方向砍出一个大楔口,用木楔垫住,背后砍一道小楔口。

    几道绳索从树冠垂下,分别拉紧系在后方的树身上。留下一些人看住树木,不多的人手立马少了40个,这让谢飞很是挠头。

    剩余的160人,谢飞在山坡东侧易于攻击的缓坡上放了100多人,由浑沮带队,当做攻击主力。

    在西侧留下了20人,由徐晃带队。

    谢飞自己则带着剩下的人,在高处寻找了一个既能俯视东西两侧,又不能被谷底轻易看到的地方安顿下来。

    随即谢飞下令,

    所有人用草木灰涂抹在脸上,必须涂的严严实实,看不出本来面目为止。

    一切弄好以后,一整天过去了。

    谢飞又手把手的教会这些兵挖了无烟灶,这可是潜伏的必要技能。

    “这时候的效率啊,啧啧。”

    看着忙忙碌碌的手下们,谢飞不停地怀念起工业化时代。

    等待,枯燥的等待。

    出发后的第6天临近中午时,一个黑点从远处的峡谷中闪现出来,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终于来了!

    黑点越来越多,渐渐的从黑点变成了一条细细的黑线,曲曲折折慢慢地蠕动着,像一条细细的小蛇。

    在两个峡谷之间的开阔地,蛇头停了下来,蛇身慢慢地向前汇集过来,最后汇集成了黑黑的一团。

    谢飞看得心头一紧:

    “被发现了?”

    手底下这群乌合之众是不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谢飞很是有些担心,直到那黑乎乎的一团中间升起了几缕浓烟后,一颗心才算落了下来。

    “打旗语!”

    谢飞又看了一阵之后,确定来人并没有发现自己,这才挥手叫过传令兵,

    “所有人注意隐蔽,不得乱动。”

    军队作战,最重要的是指挥、控制、通讯、情报。

    通讯决定了战场的宽度和广度,在电话发明以前,一场战斗的所有区域都集中都在指挥官目视范围以内,直到普法战争依然如此,

    真正意义上的运筹帷幄,是无线电大规模投入战争以后的事了。

    谢飞对这个时代的简陋旗语很是不感冒,训练时进行了全盘否定。

    他为自己的小部队引入了近现代标准的旗语和手语。

    虽然这年头儿三哥还没有发明1.2.3.4,英国这个国家都还没有出现,然而并不妨碍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旗语的快速掌握。

    过了很久以后,谢飞估计至少过了一个小时,远处黑黑的一团终于开始动了。

    先是三个黑点儿脱离了本部,向着山谷方向先行走来,想来应该是开路的尖兵。

    尖兵走了一段距离后,黑黑的一团变成黑色的一条线,向着山谷迤逦而来。

    越来越清晰,很快就可以看清楚整个队伍了。

    前方的三个斥候首先走进了山谷,长时间的车马劳顿和平安无事让他们很是懈怠。

    进入谷口以后,他们只是胡乱的四处张望了几下,随手打出信号后继续有说有笑的前行。

    后方的队伍也一直没有停下脚步,整个队伍拉成了长长的一队,向着谷口慢慢走来。

    谢飞现在可以清晰的观察整个目标的情况,

    整个马队前中后各有一个骑马的人,马上挂着兵器,只是距离还是有点远,看不清是什么兵器。

    马队的马匹都驮着驮架,驮满了草料和各种物品。

    除了三个人所骑的战马,其他所有战马都装有马绊,以防止马匹受惊逃跑。

    每5-6匹马连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队,整个队伍形成长长的一列,成了近千米的长队。

    马队进入山谷以后,由于道路更窄,乱石遍地,很多地方仅容一人通过,队伍也拖得越来越长,骑马的三个人也下马前行。

    谢飞望着谷底蜿蜒爬行的马队,越来越有些担心。

    整个马队的长度已经接近山谷的长度,先头马队即将走出山谷,后方的队伍还有一些没有进入山谷。

    谢飞迅速做出了决定。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