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静静的白河 > 第七章:祭祀

第七章:祭祀

    有了金子,日子也好过多了。

    临近年关,刚进腊月门,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为了来年的五谷丰登,每家每户不管有没有粮食都要蒸上几锅豆包、年糕、贮备着腊月正月吃。

    王仲在炕前烧火,爸爸在锅上洒着大黄米面“这个技术活只能他能做,不然洒不均允,或没洒到的地都漏气,年糕就蒸不熟了,再回锅蒸都不行。”

    王仲母亲在边上和锦霞说着,娘俩忙着要包豆包,婆婆給发的小黄米面边揉边排气,儿媳妇锦霞在搋红云豆。

    腊月二十三小年早上起来,锦霞见婆婆正在灶台后贴着画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画两边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送走“灶神”以后,又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小年这天把祖宗的画像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并升起三炷香。王仲娘说“传说今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民谣还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一会祭完灶,再做糖官去。”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间早就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吃灶糖。祭灶神的贡品不需鸡鸭鱼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让灶神尝点儿甜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剪窗花。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用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老百姓的民谚说:“二十三,祭完灶官。二十四,就开始扫房子。一家人早早起来,天还不亮就开始大扫除了,锦霞来到了一间多年闲致的屋子,走进来一看里面全是藏书,这些书上全是灰尘,都接了蜘蛛网,正要上前打扫,老爷爷拄着拐扙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门口:“这些书用木简做成一卷一卷卷着,不知道是哪辈子留下来的,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就不让我动,没看这屋天天用绳拴着门,平常谁都不进来吗?”。

    “老太爷,我能进来,从今天开始这些书就是我的了,这是天书是老天爷留给我们家的,祖祖辈辈没人敢看,我来看。”

    老太爷“小小年纪,说的和真的似的”。

    从此小王诩对这些书就爰不释手了,每天早上早早起床跑到这屋看书,晚上很晚点着煤油灯看。最后他干脆自己动手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小木床让父亲给搬过来,在这里日夜读书了,由于不识字,他就央求父母过了年开了春,一定送他去私塾识字,带着问题学的更快。

    腊月二十五了,奶奶把头天晚上泡的黄豆拿到石磨上开始磨着,妈妈刷锅烧水,水开了,奶奶也磨完了,然后爷爷端着倒进开水锅里搅拌着,开锅后,又点卤水,慢慢搅着,成絮后,絮是絮淡黄汤是淡黄汤清清亮亮的,与絮隔隔不入分离开,这时奶奶找来大笼布,找个各个板子,把布铺在板上,和锦霞一起捧着,爷爷先把上面浮着的一层皮用筷子挑起来,晾干就是腐竹,泡好能凉拌,接下来就用瓢往笼布里倒,然后一收,四角包好,用石头压在上面。

    奶奶说“压一包时间短点的嫩的给爸妈吃,他二老牙口不好”。“再压一包时间长点的,我们牙口好的吃。”

    “好勒。”就这样豆腐做了两大盆,然后切成四方块用过滤后的原汤泡一盆当鲜豆腐吃,又切成再小点块拿到室外零下三十几度的温度里冻成冻豆腐,炖莱吃。

    二十六太阳刚一昌红,小王诩就跟爷爷爸爸坐着大马车去山林外的小镇集市上购物去了。晌午返回就杀猪炖杀猪菜罐血肠。二十七写大字,开始找先生写春联了。二十八发面,做年画,二十九蒸一锅锅大馒头,王仲又自己给爷爷爸爸酿了米酒。

    除夕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三十的饺子包好了,婆婆先用勺子盛出几个连汤带饺倒地当院的地上敬天地,然后又盛出两碗叫“老头子,饺子盛好了,赶紧和仲儿去供家堂吧。”

    小王诩从早晨就换上了过年才有的新衣服,帮助大人贴好春联,难得心无旁骛地放松一天了,平日里除了和大人一起上山砍柴、找药材,还得放牛、马、羊、猪等忙忙碌碌从不施闲,终于放松一天了,于是就出去和小伙伴玩了一天到冰上抽地牛、在林子里捉迷藏,开心了一整天。

    奶奶叫爷爷去送家堂,他也凑过来“我也去。”说完端着两碗饺子推开柴门走出去了。

    在锅台边站着的小妞儿也要一起去,被奶奶一把拉了回来“女孩子是脸朝外的人,以后出嫁的,不能进家堂的。”

    守了一晚上岁,婆婆早上早早把大门打开,开始把家里的神仙位又上了一遍香,因为昨天已经为家人取吉了,年初一必须还上香。然后又包初一的饺子,躬脊儿……”灶王爷在天上七天的神仙会结束之后,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恭迎请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这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从小年那天打扫房子把藏书都给了小王诩后,他就嚷嚷着进私塾,和先生识字,要把所有的书都读透读懂了。

    过了年,王仲就把小王诩送到了几里开外的小镇私塾去读书了。

    小王诩非常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走出山去几里外的私塾,晚上太阳落山以后才到家,整天披星戴月地往返着,回来还要在自己的书房里啃读,不懂的第二天带到私塾和先生探讨。

    奶奶心疼他就每天早上早早把饭送到小王诩床前,嘱咐他吃饭。

    小王诩在私塾越来越强,连先生都教不了他了,他比先生懂得都多,学的东西过目不忘。字够用了,他就不去私塾了,回到家里潜心在自己的书屋里研究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