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静静的白河 > 第二十三章:商鞅变法服云众

第二十三章:商鞅变法服云众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此乃为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

    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惠王认为公叔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转而告诉商鞅,并要他赶快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王不采信老丞相用他之言也不会采信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刻离开魏国。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带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一、变法内容:

    1、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商鞅在秦国初期,可谓是一个高山般的存在,总是让人望而却步,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形象也总是让人由衷的敬佩。关于商鞅变法我们都知道对于战国时期的格局来说,可谓是打破了秦国积贫积弱的地位,一举让秦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国家。

    但是,商鞅变法初期,面对的是一个官府已经在民众之中失去威信的现状,那么商鞅是如何恢复官府威信而让民众相信官府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徒木立信这个故事,那么在徒木立信的这个故事里,搬木头的少年后来如何了呢,是不是很少有人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主人翁。

    一个国家实行变法,实行新政最为关键的就是民众的支持,如果民众都不支持,那么变法就无从谈起,为了得到民众对于官府的支持和让民众相信变法的决心,商鞅就在国都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长的木头,说只要有人把这个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10两,但是民众都不信,也没人去抗这个木头,商鞅就把赏金加到50两,但还是没有人相信,当赏金增加到100两的时候,终于有个少年站出来打算尝试。

    这个少年因为自己的爷爷有病,而无钱看病,看着这白送来的银子就动心了,他的爷爷也对他说,别费这个力气了,这100两哪会有那么容易拿,但是少年说:官府不给钱也就浪费了一点力气,但是万一官府给钱了,爷爷的病不是能看好了吗。

    在民众充满质疑的眼光下,少年扛起木头在人群中,把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在众目睽睽之下,商鞅亲自把100两的赏金给了那个少年,并在人群的欢呼中,向民众传达了变法的决心,让民众一下就恢复了对官府的信任,而为秦国顺利的变法打了下坚定的民众基础。

    这个少年拿了赏金之后,就给爷爷看好了病,并且把爷爷的房子重新翻盖,人们看到搬木头少年家房子的变化,都很羡慕,后悔自己没有去搬木头,这个少年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以为故事就这样完了,其实还没有。

    这个少年叫山甲,后来在秦国奖励军功的新政下,毅然而然的去了军中,在军中,山甲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被车英任命为千夫长,有次秦孝公和商鞅视察新兵,看到了山甲和山甲让自己的千人小队都佩戴了一种类似大锤专门对付骑兵的武器,秦孝公和商鞅都对其赞不绝口,认为其可以担任步军主将的大任。

    山甲从人们眼中愚蠢的少年,逐步变成步军主将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商鞅变法改写了太多人的生命,而山甲只是其中一个最为普通的人物,历史往往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无法身处其中,但是通过山甲的故事,却能感受到战国时期,那个最为激荡的时代!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的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