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静静的白河 > 第三十九章:赵奢赵括

第三十九章:赵奢赵括

    赵奢原本是赵国负责征收田赋的官吏。

    有一次收租税时,平原君家不肯缴纳租税,赵奢依法处死了平原君家九个缴纳租税的负责人。平原君为此大怒,要杀赵奢。

    赵奢对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贵公子,如今我若纵容公子家不缴纳租税而不秉公处理,那么法令的公信力就会削弱。公信力一旦削弱,国家就会开始衰颓;国家一旦衰颓,诸侯就会出兵进犯;诸侯一旦进犯,赵国也就灭亡了;赵国一旦灭亡,您还能拥有当前的财富吗?以您的尊贵来说,若能奉公守法,就能发挥领头的作用,让全国上下一心。全国上下一心,国家就会强盛;国家强盛,赵国就会稳固,而您贵为王亲,还怕被天下人轻视吗?”

    平原君听了他的话,认为他很有才能,便将他推荐给赵王。

    赵王于是让赵奢管理整个国家赋政。从此全国赋税都很公平,人民富遮而国库充足。

    赵奢解救危城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驻扎在阔与这个地方。赵王召见廉颇,问:“与有难,能不能前往救援?”

    廉颇回答:“前往与的路途遥远,地势狭窄又危险,很难前往救援。“

    赵王又把乐乘召来,用同样的话问他。乐乘的回答和廉颇一样。

    赵王最后把赵奢找来问了同样的问题。

    赵奢回答:“路途遥远,地势狭窄又危险。如果双方对战,就会像两只老鼠在洞里相斗,谁凶猛谁就赢。”赵王于是命赵奢为统帅,带兵前去解救闲与。

    部队离开邯郸三十里之后,赵奢下令:“凡是敢对军事行动表达任何意见的,处以死刑。“

    秦军驻扎在武安的西边,击鼓呐喊的练兵声震动了武安城中的屋瓦。赵军侦察敌情的斥候回报这一情况后,请求将军赶紧出兵援救武安,赵奢立刻将他斩首。

    赵军构筑营垒,按兵不动二十八天,且一再地加强工事。

    秦军派间谍潜入赵营,赵奢刻意款待这些间谍,然后让他们离开。

    间谍回来将赵军的情况一说,秦军的将帅简直乐坏了,说:“部队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再往前走,还忙着盖营垒,这下阔与已非赵国所能拥有了。”

    事实上,赵奢送走那些秦军间谍后,立刻下令士兵卸下铁甲,极速前进,只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就赶到了阅与,并派出一支善于射箭的部队,让他们在距离闲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赵军的营垒才刚构筑完成,秦军便得知消息,全面扑击而来。赵奢有个部下叫许历,此时不顾军令,想对军事行动有所进谏。

    赵奢说:“让他进来吧!“

    许历对赵奢说:“秦军原本没料到赵军会来这里,现在肯定来势汹汹,将军一定要集结兵力,严阵以待,不然就会失败。”

    赵奢说:“好,我接受你的建议。”

    许历请罪:“属下不顾军令而进谏,愿受军法处置。“

    赵奢说:“等回邯郸后再说吧!”

    许历又向赵奢进谏:“先占领北山即能取胜,后到达的就要吃败仗了。”

    赵奢同意这个看法,便发动万名兵卒先占领了北山。

    秦兵到了后,迟迟攻不上北山。

    赵奢发动军队猛烈攻击,大败秦军。秦军溃散,四处奔逃。

    赵军解除了阔与之围,得胜归国。

    赵惠文王赐封赵奢为马服君,任许历为国尉。赵奢至此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同。

    当时提起赵国名将赵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知道他战胜过秦军。

    第二反应或许是:能战胜秦军,说明这人很厉害,他还打过哪些出名的仗吗?

    实际上,史书中关于赵奢的记载并不详细,我们只知道他曾经率军攻打过齐国,战果未知。

    真正让他在史书留名的原因,除了击败秦军的阏与之战外,就只剩他那个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儿子赵括了。

    说起阏与之战,其实有些无厘头。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韩国,打完之后准备顺路从赵国也弄点地盘走,于是在公元前269年占领了赵国的阏与。

    秦国率先挑衅,赵国应该如何回应呢?

    朝堂上的大多数名臣武将,如蔺相如、廉颇和乐乘等都建议谈判解决,出兵与秦军交战则必败。

    赵惠文王其实也不想跟秦国交战,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大不了放弃阏与,然后从其他邻国那里抢地盘。

    但赵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赵国忍辱负重这么多年,该给秦国一点教训了!”

    最后的结果是赵奢的建议被采纳,赵惠文王任命他为主将,前往阏与地区迎战秦军。

    大多数人反对,甚至连赵惠文王都不太愿意与秦国交战,唯有赵奢认为应该开战,这里面问题可太大了。

    赵奢以前具体立过哪些军功呢?史书语焉不详。

    如果赵奢是一个过往战功极其差劲的将领,赵惠文王又为什么会同意让他当主将呢?而且是顶着大多数朝臣的反对。

    阏与之战结束以后,赵奢至少又活了五六年,却再也没有他带兵打仗的相关记录,反而留下了他教训儿子赵括的内容。

    这给人的感觉就是:赵奢的存在只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打赢阏与之战,第二是预言赵括言过其实。

    我个人对此有一个大胆的判断,那就是赵奢在赵国原本拥有相对崇高的名望,至少不比廉颇差多少。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理解,赵惠文王为什么愿意在赵奢身上赌一把,可见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名将。

    身为赵国名将,相关的正面记录肯定不会少,但赵奢的儿子赵括过于差劲,让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

    于是,恨屋及乌的情节出现,赵奢受到儿子的连累,相关功绩被抹杀,只留下了阏与之战和临终训子这两件事。

    留下临终训子可以理解,毕竟能够衬托出赵括的无能,甚至还要衬托出赵孝成王的识人不明。

    但为什么要留下阏与之战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阏与之战打得非常精彩,赵奢身为名将所应该拥有的那种无情、理智、狡诈和果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把赵奢和赵括对比,立刻就能感受到极大的落差:这真是虎父犬子,虎父犬子啊!

    赵奢在赵惠文王面前说得豪情万丈,但当他率军出征之后,却始终摆出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

    抵达前线之后,所有人都以为马上要打仗了,但赵奢却命令大军停止前进,然后摆出一个乌龟阵。

    当时就有亲信劝赵奢:“兵贵神速,我们应该尽快迎敌啊!”

    结果赵奢二话不说,直接把这个亲信给砍了。

    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对赵奢提建议了。

    赵奢表现得如此窝囊,立刻就让秦军产生了误解,以为赵奢只是带军队过来装装样子,就像蔺相如那样,不想再秦军面前露怯而已。

    于是,秦军那边产生了松懈情绪,而赵奢准确地抓住了这个时机,直接下令全军出击,打得秦军死伤过半。

    如此精彩的阏与之战,还是大胜秦国这样的巨无霸,当然应该保留了。

    而且在经历过长平惨败之后,赵国上下更应该大肆宣传阏与之战:我们赵国不是士兵不行,而是统帅不行。

    想当初,我们在赵奢将军的带领下,就曾痛击过秦军!

    第二个原因是阏与之战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提起赵惠文王,很多人就会有两个固有印象:

    一、在面对周边国家的时候,赵惠文王向来都是一副凶神恶煞的面孔;

    二、在面对秦国的时候,赵惠文王一贯是窝窝囊囊的表情。

    而阏与之战改变了这两个固有印象,凭借赵国的国力,只要赵惠文王下定决心,还是能够战胜秦国的。

    由此可见,当时的天下并不是所谓的“一超多强”,而是秦赵两个强国争霸天下。

    只不过这段争霸期有些短,阏与之战结束的十年之后,秦赵两国就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双方的国运也通过这一战发生了改变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该句中的“之”的意思为“的”。

    “赵奢之伦制其兵”,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该句中的“之”的意思为“这”。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赵奢之伦制其兵”的出处:两汉贾谊《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