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青春流年 >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六章

    快开学了,露同学她们学校开学的早就提前回去了,我们也陆陆续续地回家了。

    可回家前,带我们去的代理还逼着我们每人给他五百块钱,说是介绍费。

    不给的话就不让上车,自己想办法回去。

    那时的我们都还没有见过世面,很害怕自己独行,乖乖的交给了他。

    只有一个男孩子说自己买票回去的。后来我才知道介绍我们去厂里工作,厂里已经给过他介绍费是他自作主张又从我们这高中生手中又抠走五百。

    老爸在电话里也说过了,在我离开这两个月村子里都在说我被骗了进了传销。

    当时我还天真地给他说没有,那所谓的老师最后敲诈的那一笔不就是骗的嘛!

    果然被卖了还在帮别人数钱,还在说别人的善良。还好仅仅只是几百块钱而人身安全上还是有保障的。

    这次不知目的地的荒唐的打工之旅就这样结束了。

    挣的钱已经够我开学一学期的学费了,我在外面就买了一双凉鞋穿。其他时间要么在工作,要么在睡觉要么在看书。

    外面的世界再大我们没有时间去看一看的,也没有钱去买什么稀世珍品让自己开开眼界的。光是挣点生活费就已经让自己精疲力尽了。

    回来的路上就看到景深在田里帮忙摘花生的,他看到路上行走的我依旧那么冷漠,不会主动和我讲话的,是我先和他妈妈打招呼的。

    内心的那团火似乎又定了形,成为了没有生机的死火。大概所谓的暗示只是我自己希冀的!其实并不存在的吧!

    我们还是会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吧,他应该会有更精彩的世界的。

    后来知道了他虽然没有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走个本科二批是没有问题的。他明明有机会报考其他省份同类的高校的却也填报了省内的学校。

    后来,我也希望后来,可我们还是走散了......

    新的征程似乎又带来新的希望,又是新的惆怅又是新的迷茫。

    这次的迷茫因为和大学沾了点边,似乎是没被泯灭的灿阳。

    高校的开学时间也因学校而不同,景深的学校就像他自己提前的规划一般也早于我们学校。

    在高中时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考大学,大学的一切都镶着金边。在那个金色的世界里景深又该开启新的金色的旅行吧!

    跟随大学开学这个喜讯而来的是我们在镇上的房子盖好了,曾经在镇子上上六年级时,特别羡慕住在街道边的同学。

    他们不用翻山越岭地去上学,他们早早接受了英语的教学,他们都会有多余的零花钱买自己喜欢吃的早餐和零食,他们穿着美丽干净的衣服每天可以换,他们不知道头上长的虱子为何物,他们身上所散发的那种文明的气息。

    我多次因为中午回家吃饭路程远被老师讲,也因为我们各个村里来的学生的成绩没有他们那么优秀而被老师公开点我们这些小地方的同学。

    连我们班优秀的学生能和我们说话就觉得是莫大的荣幸,极力想要与他们搞好关系。

    六十多人的班级他们本校的占主体,其他的几支都是因村里人太少没有六年级而转过来的。

    这种特殊的烙印,刚开始只是淡淡的痕迹后来经过每次老师的强化就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心里。

    习惯性觉得自己就是不行,习惯性地懦弱和胆怯。

    现在我也搬到路边来了,不过这条街是开发商新开发的一条街。

    搬到这条街的人与下面那条街的老住户们还是有着实际上的经济差距。至少他们门前都停着一至多辆私家车了。

    不过能到路边来住就比之前在泥泞的村子里好了太多了,起码交通方便了吧!买东西再也不用用扁担挑很远的路程了。

    我当年的那些同学们都已天各一方了,人家在路边住的太久已经积累好下一笔资金了要么搬到县里,更优秀的不知道搬到哪个省市大都市去了。

    当年在追赶的我们,一直在追赶;当年领先的他们,依旧在领先。

    中间的差距并不是一下就能够追平的,反而越来越大。

    在我记忆中的街道,过年的时候特别热闹,买年货人挤人人挨人的,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挤油”。而现在,即使是过年也见不到那种盛况了。

    新家离老家步行约三十来分钟的样子。反正每年还是会回老家的,老爸基本上每天都过去干农活。

    老妈刚搬过来时很是不适应,周围的人都还不认识,不知道要怎样打招呼聊天。

    我们对面搬过来的人家据说家里在外面也做的有生意,只是现在小孩需要上学才在离学校不远的盖房,他常年都不在家,只是过年回来住几天。

    隔壁的人家盖好了又准备卖了,人家在县城里买的有房子。

    老家是回不去了,新家又适应不了。我们就像飘浮的浅草,似乎哪里都不属于。

    当然了,从小长到大的村子还是感情深一些,毕竟大家住在一起十多年了,即使曾经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吵过架,可一见面还是很亲切。

    那个夏天不吃面条的我,硬是拿着碗挨家挨户地去要米饭,从大湾到小湾。可惜只有一家是煮粥的,可也刚刷完碗。

    那些在门前晒太阳给我取外号的老人,那些骂我是妖精的,怕我带坏她家孙子的老人,那些在村里吵架最能的人,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消逝了......

    记忆中的老家,人口也在往外迁徙,搬家的地点都不一样。

    只有在过年拜年的时候才能唠唠,平时是没机会了。

    老家的老人也在频频离去,慢慢成为了一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的底片。

    回乡的路上经久无人踩踏,早已长满野草,住了几代人的老屋,也因无人的打理坍塌而去。

    那些年,带着到处晃悠的联合国们早已散了,有些小辈们只有逢年才能看到他们长大的帅气模样。

    时代在发展,人也要学会成长,即使我固守着我和景深的那段记忆。但记忆的闸门之外,看到的又会是怎样一个陌生的他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