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怎么赚钱

    苏清知道,她说的都是未来会发生的事,等明年弟弟苏忠小学毕业,爸爸妈妈就把他也接到襄城去念书了。

    襄城在鄂省,算是距离豫省比较近的了,可是因为交通不发达,坐火车怎么也要十几个小时。女儿远嫁,儿子一家也在外地,到时家里只剩下苏大路和张明珠两个老人家,每年过年才能看到亲人,是真的可怜。也不知道是不是太想念亲人,张明珠不过十年就去世了,明明她年纪也不大。接下来,剩了苏大路一个人,更是不过两三年就跟着去了。

    上辈子的这个时候,苏清的爸爸苏国栋和妈妈李月红正带着妹妹苏静和小弟弟苏诚在襄城。

    是的,你没看错,苏清,苏忠,苏静,苏诚,四个孩子。不过这个年代谁家不是好几个孩子,特别是农村,都使劲儿生孩子,这些都是未来的劳动力啊,伺候庄稼不得要人干活么?人多力量大呀!

    苏国栋做点药材和山货生意,李月红做全职主妇,在家照顾孩子。

    这个生意可不好做,药材和山货都是要走南闯北到处跑着去收的,这时候可没后世那么方便,一个电话人家就发货过来了,那都是一家一家上门收的,全靠两条腿走呢,就是有自行车,到外地收货时也用不到啊,总不能扛着个自行车到处跑吧?这真真正正是个辛苦活,关键是它赚的还不多。苏国栋赚的也实实在在是辛苦钱了。

    这个时候有的赚,完全是因为改革开放时间不久,大家都比较求稳,农民宁愿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愿离开土地,虽然累,但是它稳当啊。工人那更不用提了,这个时候,工人最光荣,不光能吃商品粮,还能拿工资,谁肯出去做个体户?赚了还好,赔了呢?那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所以个体户真的不多,只要肯吃苦,多多少少都是有的赚的。说起来,苏国栋倒也算是敢打敢拼了。

    到后来九十年代下岗潮,铁饭碗没了,没办法了,大家都开始自己鼓捣点小生意,苏国栋的生意慢慢就做不下去了。没文化呀,跟不上时代呀,又不是什么难以取代的生意,也没有形成规模,慢慢就被淘汰了。

    等到下定决心回老家,两位老人都已经过世了。其实苏清知道,苏国栋是很伤心的,可是怎么办呢?一边是父母,一边是孩子,他是想要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才把孩子们都带出去读书,最起码没有把孩子放在老家做留守儿童,也算很有本事了。可是能力有限,后来跟不上社会发展,生意做不下去了,最后又供不起了。

    其实,苏国栋也就是小学毕业,十几岁就出去闯了。那时候计划经济,农民就只能种地,衣食住行都靠地里产出,工人就只能上班,一个厂一干就是一辈子,出门必须要开介绍信,私人买卖也是不合法的,那叫投机倒把!唉,也不知道苏国栋是怎么熬过这十几年的。

    总之,苏清觉得,苏国栋已经很强了,以一人之力,养着老婆和四个孩子,还要供养两位老人,哦,还有苏清的舅舅,就是李月红那个不争气的弟弟李国柱也要时不时的补贴一下。换个人,那都不一定能扛下来。

    可惜后来生意失败,再难东山再起了。

    其实苏清不太想去襄城。倒不是她不想爸妈,可她想多陪陪爷爷奶奶,留两位老人家在老家守着,真的是太可怜了。而且高考的时候,她还得回原籍地考试,你说都在襄城适应了,再回老家考试,还不够折腾的。反正上辈子,她和弟弟妹妹就因为这个受到影响,没发挥好。还有就是,苏国栋的生意注定没落,还不如趁早劝他改做别的。

    八十年代初,生意真的是挺好做的,不是有人说过嘛,站在时代的风口上,一头猪都能飞起来。

    猪能不能飞起来苏清不知道,但是以她经历过后世30多年的经验来说,她们家肯定是能飞起来的!开玩笑,都知道后世的发展方向了,还不能把日子过好么?实在不行,多囤几套房子收租也可以呀,当包租婆很可的好么!

    八十年代初,什么生意最好做呢?

    以苏清的眼光来看,什么生意都好做啊!哪里会有生意不好做?

    八九十年代的倒爷那么出名,多少人发了大财啊,完全可以去拼一把嘛!特别是苏联解体前后那几年,往苏联倒卖轻工业品啥的,那真是供不应求,简直是在地上捡钱啊。苏清倒是听过,中国有一个牛人,弄了几百车皮的罐头,从苏联换了四架飞机回来!关键人家两边谈好,打了个时间差,空手套白狼,根本没花钱好么。真是牛逼到飞起的人物啊。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海南房地产泡沫,瞅准时机进场出场,那还不大赚一笔?百倍的利润啊啊啊!!

    九零年,沪市浦东成立新区,拿几块地盖房子,那还不得赚翻了啊。

    啊,说远了,那都九十年代了,而且也没那么多本钱,就说八十年代初,内地都还在凭票购买物资,沿海的羊城,深城各种商品全都不要票,批发回来倒卖出去,那还不赚的盆满钵满?

    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哪怕自行车呢,都要工业券,多少人家凑几年的券也就够买一个大件,从南方弄回来,不要票,哪怕多加点钱都有的是人抢。

    咳,乡下那肯定没多少人家买得起,就说苏国栋呆的襄城,经济条件也可以啊,买的人不要太多哦。还有省城,难道买的人会少了?

    还有服装,八十年代的服装生意也很好做啊。这时候的人手里有了点余钱,也舍得穿了。多少年都穿着不是黑的就是灰的蓝的衣服,谁不想穿的好看鲜亮点?那不是商品不流通嘛,唯一正式的售卖点,就是供销社,百货大楼什么的,不光衣服卖的死贵,关键款式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都没得挑,营业员也都高高在上看不起人似的,购物体验简直让后世的人无法理解。如果这时去批发衣服回来卖,生意肯定好啊。

    八九十年代服装批发最大的基地应该是在羊城,占了全国服装流通的五成以上,而且款式还时髦,这也在南方啊,可以一起去看看啊。

    话说回来,苏国栋既然都已经走出去做生意了,怎么就不走远一点?就在隔壁省的一个小城市呆着算哪门子事儿啊?这也天南海北的收货啊,怎么就没有往南方看看?不说新建的特区深城,就是羊城也是遍地商机啊,这怎么就啥也没捞着呢?

    说起来,深城如今正处于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大量的人口涌入深城,其他不说,大家总要吃饭的吧,在深城开个小饭馆,也能赚几套房出来啊,现在房价那么便宜!实在不行摆个摊么,做做建筑工人和小商贩的生意,只要重油重盐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多么美味,也没啥技术含量。这时候的人干的都是体力活,吃饭是需要油水的,也不讲究啥味道,只要别太难吃,份量给够,有油水,生意是很容易做起来的啊,也极好上手。

    唉哟,赚钱的点子这么多,可惜她太小了啊,她还得上学呜呜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