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话说西汉 > 张耳、陈餘曾经的一对好基友

张耳、陈餘曾经的一对好基友

    再说说赵王歇这边,身处包围圈中的他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城破身死的风险,这让他如坐针毡,茶饭不思。巨鹿城外,王离的二十万大军正在日夜不停的发动攻击。城内的守军在大将张耳的指挥下拼命抵抗,摇摇欲坠的巨鹿城在誓死抵抗下一次次逃过了自己的生死劫。

    大将张耳是赵王歇很信任的将军之一,由于时刻紧绷自己的神经居中调度,已经连续几个昼夜没有休息了,此时他面容憔悴,眼睛里已经布满了血丝。站在城墙上看着眼前厮杀的场面,他明白巨鹿城在这样的攻击下是不会坚持很久的,他发愁的来回踱着步,突然张耳回过头对跟在自己身边的亲兵正色道:“你再去面见陈餘,务必让他看在兄弟的情分上驰援巨鹿城。”“诺,”亲兵答应了一生扭头走了,看着亲兵远去的身影,张耳陷入了沉思。

    话说这边亲兵拼死突出了重围,见到了陈餘,可再一次的又被打发回去了,陈餘已经记不得这是他第几次拒绝张耳了,可张耳仍孜孜以求的派人来。是的,他们的确是好兄弟,按理说不能见死不救。可是仅拼他手中那几万人马,这不是以卵击石吗?陈餘很气愤:“张耳啊,咱们可是兄弟啊,我去了也是飞蛾扑火,你清楚我的实力,还让我去送死。还是兄弟吗?”

    说实话,曾经的张耳和陈餘的确是一对好基友。两人都是魏国大梁人,张耳曾经做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信陵君魏无忌我们都知道战国四公子之一,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历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就是他所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有权优势的达官贵人总喜欢招揽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成为自己的门客,所谓门客就是为这些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张耳能成为魏无忌的门客足见他是有很大的本事的一个人。

    但是,张耳做为门客并没有善始善终,因为犯了罪,离开了魏无忌,从大梁逃到了外黄(河南民权)隐姓埋名定居了下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娶了外黄一个富商的女儿,并在老岳父的资助下成了外黄的一把手——外黄令。成了官的张耳,混得相当可以,想成为他门客的人络绎不绝。就连刘邦当年也从江苏跑到河南民权来瞻仰张耳的风采,可见张耳混得多么风生水起。

    再来说一说陈餘这个人,他呢比张耳要小几岁,从小便才华横溢,名声在外,他听说外黄出了张耳这个大名人,就慕名前来投奔,两人相见如故,相谈甚欢,陈餘很仰慕张耳,两个人处久了,更觉得彼此臭味相投,于是结为了异姓兄弟。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25年,这一年魏国被秦始皇的大将王贲所灭,魏国一亡,张耳与陈餘的安稳日子也到了头,秦始皇听闻两人的大名,就贴出悬赏告示捉拿两人,无奈之下,两人离开了根据地外黄,改名换姓的逃到了陈县(出镜率很高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他两人还竟然还当上了县里的小吏。可见当时没有什么户籍管理之类的,要不他俩还敢加入当官的队伍,那是在找死。

    从225年逃到陈县到209年陈胜起义,张耳和陈餘一共在这个地方待了了14年,陈胜占据陈县之后,两个人也脱下身上的官服恢复本来的名字加入了反秦队伍的怀抱,大楚王陈胜曾经在海捕文书上见过两人的名字,当即留用他们。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耳陈餘劝陈胜立楚王的后裔为王,可是陈胜不听,而是自立为王,可以说这是陈胜重大的政治性失误。

    张耳和陈餘见陈胜不是善于纳谏的主,断定此人难成大事,于是决定外出避祸,谋求自己的出路。两人来到陈胜面前进言道:“大王,如今秦朝的势力还很大,如果单单只有我们一支队伍,秦国就会集中力量对付我们,如果全国各地都有我们的人,将会大大分散秦军的注意力,那我们承受的的压力会变减弱很多,而成功的几率也会变大,我们两人愿意为大王分担这份责任,请你拨给我们一路人马,到赵国故地去发展壮大我们的力量。”

    陈胜听了两人的意见,倒也同意了,不过仍然留了个心眼,他并没有把派往赵地的队伍交给张耳和陈餘,而是任命自己的心腹大将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和陈餘只是被任命为军中的小小校尉,两人听到自己的任命,心里那个气啊,注意是我们出的,居然让我们给别人打下手,成为可有可无的小小尉官,这明显就是不信任我们,摆明了欺负人。奈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

    在武臣的带领下,张耳陈餘等三千多人挺进了河北,一过了黄河,陈餘的作用显现了出来,他把各县的英雄豪杰召集在一起,经过一番激情演讲,这些豪杰们纷纷加入到这支队伍中间来,短短几天队伍人数就扩充了好几万。

    带着数万人马,武臣连克数城,杀尽秦朝任命的当地官员。不过攻下的都是一些小城,而重兵把守的大郡县一个也没打下来。屡次在大城市面前受挫的武臣这时候把眼光放在了范阳(河北保定),。敌军即将兵临城下,范阳有位谋士姓蒯名通(原名蒯彻,后来应为避汉武帝刘彻的讳,就改名叫蒯通),跑到范阳令面前陈说利害,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范阳令被说动了,开城投降了武臣,而蒯通顺理成章的也成了武臣的人。

    要说这个蒯通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足见他可不是一个庸碌之辈。投降了武臣后,蒯通也没闲着,他给武臣出了个好主意:让武臣不仅仅接受范阳令的投降,而且要在大庭广众之下重赏他,让他成为投降者获得重赏的范例,那样再攻取其他城池将会省力的多。果不其然,武臣照做之后,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三十多座城池。有的时候路子对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这样,武臣率领的军队一路达到了邯郸城。这时候,从陈县传来两个重要消息:一个是忠心耿耿的葛婴因为私立襄疆被陈胜杀了,另一个是西征得主将周章兵败自杀。

    张耳,陈餘听到之后,四目一对,心里便有了计较。他们要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两人当即来见武臣,劝说道:“陈胜打着复兴楚国的旗号起义,但是却没有立楚国王室后人为王,自己却号称楚王,看来他只是为一己之私而起义的,并没有真正想立六国王室后裔为王的打算。而将军你率着最初的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数万人,而且独据河北之地,你要是不称王,恐怕没办法镇住今天的大好局面。”再说陈胜此人你也知道爱听信谗言,没有政治智慧。如果有哪个小人向陈胜说你的坏话,到时候你再表中心,他也是不会相信你的,葛婴便是将军的前车之鉴啊。退一万步说,如果你实在不想称王自立,可以立陈胜的心腹,或者赵王后裔为王。这才是我们的自保之策,万望将军采纳。

    武臣听了张耳和陈餘的话,心想:“我为陈胜打下这么大的地方,称个王也是理所当然的,”于是武臣当即自立为赵王,拜陈餘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副将邵骚则为左丞相。

    陈胜乍一听说自己的心腹竟然自立为赵王,先是暴怒而起,掀桌子,拍板凳,骂天骂地。好一会才冷静下来。冷静下来后陈胜转念一想:“这个武臣翅膀硬了,远在赵地,我是鞭长莫及,只能任他为之了,还是先解决眼前章邯这个燃眉之急吧,武臣那边先稳住再说。”于是,他派使者向武臣祝贺,正式承认武臣为赵王,同时让武臣率军西进伐秦,减轻自己此时面对的压力。

    陈胜的如意算盘被张耳和陈餘看的一清二楚,他俩力权武臣不能听陈胜的安排,此时只能北伐不能西进,先拿下燕国故地代县(河北蔚县)再向南取河内(河南武陟),扩大自己的领地,增强实力为要,如果西进,威胁关中,那么秦朝中央政府必将调集重兵消灭我们。而我们的实力是无法抗衡的,所以不能向西看只能向北走。

    武臣对张耳陈餘言听计从,立即命令手下大将韩广攻代县,派大将李良攻常山,派大将张魇取上党(山西长治)。

    大将韩广进入燕国故地后,战国辉煌,在当地燕人的支持下竟自立为燕王,与武臣分庭抗礼。大将李良的作战也非常顺利,不过他遇到了一件比较有戏剧性的事,这件事导致他和武臣兵戎相见,酿成了一场宫廷政变。

    事情是这样的:李良在回邯郸复命的路上遇到了一支百人仪仗的队伍,他认为这是武臣出行才能有的威仪,于是看也不看,就跪在地上行大礼,一直等到队伍走近他才发现,原来车上坐着的是武臣的姐姐。这位姐姐此时喝的烂醉如泥,也没管地上跪的是谁,随便让自己的手下打发了几句,就扬长而去了,甚是无理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李良心里很气愤,你们武家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你一个毫无寸功的女流之辈,竟然坦然自若的接受我的跪拜,这是不把我李某人放进眼里去,我跟着你武臣流血流汗还她妈有什么意思,不如反他娘的,爷也要做回人上人。

    于是说干就干,李良立刻派人杀掉了武臣的姐姐,自己则亲率大军奇袭邯郸城,将赵王武臣和左丞相剁成了肉泥,而张耳和陈餘比较幸运,得以及时逃出了邯郸城,幸免于难。

    逃出城的两个人没有一刻停歇,立刻收拢残兵败将,准备对李良发起平叛行动,为了更有号召力,张耳陈餘又找了一个据说是赵王后裔的人,重新立为赵王,这就是故事开头的那位赵王歇,

    一切刚安排好,准备去收拾李良,可还没有行动,李良却先自己找上了门,张耳,陈餘以逸待劳把李良叛军杀的片甲不留,李良本人没有在混战中阵亡,侥幸逃了出来,迫于无奈,率领自己仅存的人马投降了章邯。于是陈张二人顺势平定了赵国,可没过多长时间章邯带着王离以及20万人马杀了过来,就此发生了本篇开始的那一幕。

    从外黄开始,张耳和陈餘一路相互支持,荣辱与共,称的上是生死之交了,可谁能想到的,巨鹿城之围,却让好兄弟从此走上了同床异梦甚至兵戎相见的道路。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