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蜀汉:我的丞相父亲 > 第三章:虽为稚子,也能杀人!

第三章:虽为稚子,也能杀人!

    他先一步刘禅,开口斥责道:“混账,我父岂容你这般小人污蔑!”

    诸葛瞻一步步向李邈走去,他边走边说:“我父昔日躬耕于南阳,先帝为朝廷左将军,不以我父卑鄙,三顾我父于草庐之中,其后攻略益州,遂有此帝业;先帝临崩,将家国大事托付于我父,平定南中,北伐中原,我父曾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我父病卒于北伐军中,他上对的起苍天,下对的起黎庶,即便九泉之下面见先帝,也是俯仰无愧。”

    诸葛瞻的语气愈激昂,群臣的目光更是通通落在他的身上,有惊异、有讶然,更多的则是欣慰。

    他的年龄太小,不过八岁,古人虽然早熟,但也没有熟的这么早的,哪怕康熙擒鳌拜也是十六岁,其实放在后世的一些国家,十六岁已经算是成年了。

    “至于你?”

    “我听说李伟南,李永南皆蜀中名士,于政务上更是多有补遗,而你有何用?不过一狂悖之徒罢了!昔日你便因言坐罪,触怒先主,若不是我父求情,你岂得活命?”

    “不过是因为为马谡叫屈而被我父疏远,便以虎狼视之,李邈,小人哉!”

    李邈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开口道:“朝堂大事,岂容你一个八岁稚童胡诌?汝不过依仗汝父权威,若非汝父是孔明,汝可登的上这朝堂?”

    诸葛瞻的声音清脆,带着孩童特有的稚嫩,面前的狂人在他的眼中已是死人。

    主辱,臣死

    那父辱呢?

    诸葛瞻转头打量四周,朝堂之中自然有卫士分列左右,诸葛瞻小步快跑到卫士旁边趁其不备,将长剑拔出。

    群臣大惊,那护卫同样一脸震惊,下意识的想要将剑夺回,但诸葛瞻已经拖着长剑跑回原位了。

    蒋琬、董允等一众心思灵巧的大臣已经反应过来了,但他们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称得上是门生故吏,若是阻止诸葛瞻,世人会如何看待他们?

    可若不阻止,陛下可就在上面看着呢!

    当众弑杀大臣,这,这不成体统啊!

    诸葛瞻却不管那么多,那把剑相较于他这八岁稚童而言,实在是太大,他只好拖着剑走到李邈的面前。

    李邈则目瞪口呆的看着面前的诸葛瞻,想要躲,却觉得实在狼狈,面前的不过是个八岁稚童罢了,若是狼狈逃窜,自己实在太没骨气了吧?

    诸葛瞻却不管他,费力将那大剑抬起,艰难开口道:“竖子,对子骂父,是为无礼!今日,小爷让你知道什么是公羊儒的礼!”

    他对着李邈便是狠狠一扎,三国虽然有不少人能文能武,像徐庶,姜维都是出则将,入则相的人物,但这显然不包括李邈,诸葛瞻虽然是稚子,但那剑却是货真价实的铁剑,岂是他李邈血肉之躯所能抵挡的?

    李邈连连后退,摔在地上,脸上则是惊恐的表情:“你,你好大的胆子,竟然在朝堂上动用刀兵!”

    诸葛瞻不理他,举着长剑便是重重一砍,李邈发出一声惨叫,殷红的鲜血将他的衣衫浸湿。他在地上一阵滚爬,想要避开手拿长剑的诸葛瞻,诸葛瞻怎会绕过,快步向前,双手举起剑柄,向下一扎,长剑刺穿李邈的身体,鲜红的血液如泉涌,在地上蔓延着。

    李邈的身体如虫子一般扭动着,殷红的鲜血则溅到诸葛瞻的脸上,顺着他的脸颊缓缓滑落。

    “好了!武乡侯且冷静!”一身披玄甲的中年武将上前,将长剑从诸葛瞻的手中夺去,生怕他再度暴起杀人。

    诸葛瞻喘着粗气,这是他两世为人第一次杀人,他的心怦怦直跳。

    但不杀此人,他枉为人子!

    诸葛亮是千古名相,后世有多少文臣自比诸葛亮,且是这个无耻小人可以污蔑的?

    “陛下,臣死罪!”努力平复心情,诸葛瞻再度跪拜刘禅,虽然他知道诸葛丞相的遗泽足够庇护他,但毕竟是当庭杀人,刘禅治罪于他无疑是理所应当。

    刘禅收起讶然的表情,沉声道:

    “瞻儿何罪之有?”

    “以孝治天下者,忠臣良将备矣!”

    “李邈此人,不过一狂悖之徒!他污蔑相父,你杀之,是子孝顺于父。”

    “为人子而不孝,难道能指望他忠于君王吗?”

    “瞻儿快快起来!”

    诸葛瞻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下,起身向刘禅重重行了一礼。

    堂下众臣有不满皱眉的、有面露不虞的,但更多的则是松了一口气。

    这也正常,毕竟诸葛亮208年出山,刘备虽贵为左将军,却只据新野一座小城,而诸葛亮与荆州顶级名士司马微、庞德公交往,大姐嫁给了蒯良的大儿子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家的庞山民,即便是出仕刘表,也必能得到重用。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诸葛亮还是选择了龙入浅水的刘备。

    这也使得将不过关、张、赵,文不过孙、糜的刘备很是心喜。在此之前不是没有一流谋臣投靠过刘备,如渔阳人田豫,下邳人陈登,但却因种种原因失去。

    此时刘备已经48岁,就算高祖47岁起兵,只用7年便席卷天下,但世上又有几个高祖呢?

    是故诸葛亮一投奔便受重用,刘备与其更是抵足而眠,关系之亲密更是到了令关、张二人嫉妒的程度。这也给后世留下了个鱼水之交的典故。

    之后刘表病故,诸葛亮辅佐刘备攻略荆州,官至军师中郎将;刘备劝进汉中王时,官封军师将军;刘备称帝时,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刘禅时期更是开府、录尚书事,时人称之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在这种情况下,朝堂之内又有多少人没有承受过丞相余泽呢?

    他们为诸葛瞻担忧,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了。

    “陛下,臣有本要奏。”蒋琬出列,不动声色的将话题转移开来。

    “爱卿请说。”

    “军中急报,杨威公告魏征西谋逆,欲投靠曹魏。”

    “这,这...”

    “魏征西同样告杨威公谋逆,欲投靠曹魏。”

    朝堂之下再度喧闹起来,杨威公即杨仪,此时他官至参军长史。

    魏征西即魏延,此时官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赐爵南郑侯。

    刘禅有些手足无措,他看向了站在身旁的侍中董允。

    董允一脸肃然,向刘禅点头示意,便看向了站在朝堂前列的蒋琬。

    朝堂上还有些吵闹,蒋琬咳嗽了两下,等到稍微安静时才出列。

    “杨威公与魏文长素来不合,丞相在时也为他们调解过。我想或许我们不该听信一家之言,看看前线其他将领的说法?”

    刘禅拿过宦官递给他的两封上奏,草草看了一番,将竹简翻到最后,果然有联名上奏的。

    “蒋卿一语中的啊!杨威公的上奏中有军司马费祎、讨寇将军王平、平北将军马岱等人的签名。”

    “臣请带兵接应北伐大军以防不备之策。”

    蒋琬弓腰行礼。

    “准!”

    这么快就发生了魏延、杨仪之争了吗?

    作为后世人,诸葛瞻自然是知道谁忠谁奸,奈何这事无关忠奸,两位当事人,一个被族灭、另一个则被勒令自杀。

    杨仪倒还好说,他只是参军,辅助诸葛亮处理军中事物,无军权、无威信;即便手握大军,但他真要是做出投敌反叛的事情,恐怕北伐大军直接哗变,取了杨仪的项上人头。

    魏延就难办了!

    他此刻假节、官拜征西大将军,又是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多次击退曹魏军队,在军中素有威望。

    更何况丞相新丧,魏延实质性的成为了军中第一人。

    这也是蒋琬、董允等人支持杨仪而不支持魏延的原因。杨仪掀不起风浪,但魏延真的有可能将蜀汉这艘小船打翻。

    又有几名朝官上奏政事,但众人都被北伐大军内乱心绪,自然无心于这琐碎小事。

    丞相新丧后的第一次朝会就这么草草结束。

    诸葛瞻想要和百官一起退朝,却被一个太监叫了过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