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蜀汉:我的丞相父亲 > 第46章:辩杜微(求月票)

第46章:辩杜微(求月票)

    诸葛瞻还要说话,却被旁人打断。

    “允南公。”

    诸葛瞻看向那人,正是此前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杜微。

    索性后退一步,让出位置,闭口不言。

    谯周与杜微见礼,两人交流了半个时辰的图谶之学。

    不要误会,谶纬之学可是显学。

    自董仲舒之后,谶纬之学便跟天象挂钩。

    例如杜琼是蜀中豪族,他就在家中筑起高台,令仆佣于高台上观察天象,然后汇报给他,从而根据星象得出各种预言。

    谶纬之学并非一般人能接触,不少名人都对此深信不疑。

    例如淮南骷髅王对:代汉者当涂高的执念。

    即便这都四十年后了,这句谶言依旧没有过时。

    谯周便曾就这句谶言而请教杜琼。

    杜琼对此的解答为:魏,是观阙的名字,正对着道路而显得高耸,圣人取其相类同而进行论说罢了。

    杜琼又详细的说:古人称呼官职是不称呼曹的,但是从汉代开始,都把官职称作曹,把低级官员称作属曹,这大概就是天意吧。

    一派胡言!

    所谓谶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要按这么说的话,岂不是曹家永远都只配当小官吏?

    何况杜琼是当年以谶言劝先帝称帝的人。

    难道十五年前天下在刘,十五年后就天下在曹了?

    诸葛瞻听着两人对某地出白鸡,意味着什么;某地水井发光意味着什么。

    最后得出了个模棱两可的结论。

    也许,可能,大概这国要亡?

    实在是有些不耐烦。

    这群文人杀不得,留不得。

    看着又实在碍眼,难怪无论先帝还是丞相,都只给他们一个州从事,谏议大夫的清贵闲散官职当当。

    实在是这群人有话语权,有代表的政治群体。

    即便是对他们实行肉体毁灭,也会有新的代言人推出。

    何况这群人门下徒子徒孙无数,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学阀。

    而蜀中学脉,又几乎都是出自任安一派,各文脉领袖,甚至都能以师兄弟相称。

    诸葛瞻目光放空,尽量忍耐。

    却不曾想,话题说着说着便落在了他的身上。

    杜微开口道:

    “武侯之前在汶山郡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符合圣人之道。”

    诸葛瞻突然惊醒,一脸疑惑的看向杜微。

    杜微却一击脱离,一副让诸葛瞻自我辩解的模样。

    谯周看看杜微,又看看诸葛瞻,开口道:

    “国辅,我这徒儿做了什么吗?”

    杜微道:

    “汉与蛮相争,哪有偏蛮而罚汉的道理?”

    诸葛瞻行礼:

    “国辅先生有所不知,蛮夷以牛羊输我,汉人却劫我牛羊。”

    “敢请先生教我,我应当做什么?”

    杜微捋了捋胡须:

    “以你这般所作所为,大失汉人之心,助长蛮人之焰;若有他日,蛮夷反,恐汉人大姓不再相助朝廷。”

    诸葛瞻只冷笑:

    “相助?”

    “只是不知道那个时候是谁相助谁?”

    “没有汉人参与的蛮夷叛乱,即便是一亭长也能执蛮夷之君。”

    杜微又道:

    “那武侯就不担心,自己将汉人大姓逼迫到蛮夷那边去吗?”

    诸葛瞻冷笑:

    “我功必赏,罪必罚。”

    “其若勾结蛮夷,无非天兵压境,化为齑粉,又有什么好说的?”

    杜微面露悲苦:

    “武侯杀伐之心太重,恐有伤天和啊。”

    诸葛瞻朗声振袖:

    “功必赏,罪必罚。在辅国先生看来便是有伤天和?”

    “按照国辅先生所言,汉人大姓虽过也当赏,蛮夷渠帅虽功也当罚。”

    “不知道先生是以何为赏罚之标准?“

    “亲善,利益,还是朋党?”

    不等杜微反驳,诸葛瞻继续说道:

    “我原以为杜微先生蜀中大儒,必有高论,不曾想...”

    “师父,可有笔墨?”

    谯周递过竹纸与毛笔,诸葛接过,随后一挥而就: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诸葛瞻写完,对谯周行了一礼,开口道:

    “今日与国辅先生一辩,偶尔感悟,写下此篇。”

    说完便挥袖离去。

    谯周不以为忤,接过文稿,细细看着,随后发出啧啧称奇声。

    杜微也凑到跟前,细细看着,随后发出不屑的哼声。

    “不过是一顽童之作,既无用典,也无对偶,反而像随手之作。”

    “哦,确实是随手之作。”

    谯周却反驳道:

    “此文虽说不甚绮丽,也无对偶,用典。读起来却朗朗上口,说理严谨,不失为一篇好文。”

    杜微又诵读几遍,突然色变道:

    “此子竟然骂我不配为师?”

    谯周只笑呵呵的摩挲着手中的文稿。

    骈文自汉代始,学士写文多追求文章结构,辞藻的华丽,典故的运用,语句的对偶,乃至文章的韵律等问题。

    这样的文章体裁一看便知是好的。

    但如果细读下来,便会发现其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反而不如散文来的更易抒情乃至记事。

    毕竟文以载道,如果文章没有道在其中,内容再好又如何?

    这是个轮回。

    从先秦诸子的议论文,再到魏晋南北朝时的骈文,再到唐宋时的散文,明朝的八股,清朝的小品。

    文章时而注重格式,时而注重情感。

    说到底过犹不及,阴阳总能互相转换。

    在这骈文逐渐成为主流的时代,诸葛瞻即便拿出韩愈的《师说》,也未必能够被蜀中大儒高看一眼。

    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时代。

    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谯周笑呵呵的将文稿收起,对杜微说道:

    “此文不错,我打算公之于众,国辅先生没什么意见吧?”

    杜微的脸上阴晴不定,还是点了点头。

    诸葛瞻一走了之,才后知后觉的念叨起杜微的字。

    “辅国,辅国。”

    诸葛瞻轻笑:

    “三请才出山,你将辅的是哪个国?”

    坐在马车上,诸葛瞻陷入沉思中。对于蜀中大儒们,他所需的便是一个“名”字。

    有传道之恩,有同门之谊,哪怕没见过几面,将来征召士人也能说得上话。

    接下来的话,或许应当见过刘禅便回汶山?

    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