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蜀汉:我的丞相父亲 > 第52章:刘禅、刘禅

第52章:刘禅、刘禅

    董允低头,沉默不言。

    良久一声长叹:

    “瞻儿啊,瞻儿。”

    “我辈与你所生时代不同。”

    “我生之时,天下大乱,四百年汉室倾颓!”

    “前有桓灵二帝亲阉竖,远君子。”

    “后有董卓废嫡长而立庶,乃至鸩杀少帝夫妇。”

    “其后曹操杀董贵人母子,戮伏皇后及皇子,等到曹丕废献帝为山阳公。”

    ...

    许久的沉默之后。

    董允看向诸葛瞻,开口道:

    “天子的威仪何在?”

    “纵使是天子,若毫无半点权谋之术,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能保全,何况是国家社稷呢?”

    “少帝、献帝殷鉴不远,我们这位陛下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中人之姿?”

    “若这是个太平盛世,陛下拱手而治,自无不可,可如今汉室倾颓,伪魏三分天下有其二。”

    “关中,河北,雍凉,陇西,中原,三晋,淮南,荆襄,皆在于伪魏!”

    “昭烈皇帝虽嗣承汉业,却仅有一州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将社稷之安危交于陛下手中,恐怕再不见汉室复兴之日了!”

    诸葛瞻迎着董允的目光说道:

    “诚如休昭叔所言。”

    “但休昭叔就没想过日后吗?”

    “日后?”

    董允疑惑道。

    诸葛瞻指了指董允,又指了指自己:

    “休昭叔生于兴平二年(195),正是不惑之年。”

    “公琰叔生于初平二年(191),如今四十有四。”

    “文伟叔生于中平五年(188),如今四十有七。”

    “我却生于建兴五年(227),如今不过九岁。”

    诸葛瞻又问道:

    “然而陛下呢?”

    “陛下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如今则是二十九岁。”

    “等到十年后,诸位长辈已是知天命的年纪,陛下却正当壮年。”

    “到了那时,又当令谁辅佐天下?”

    “我父是先帝亲命的辅政大臣,三位长辈是我指定的顾命大臣。”

    “诸位长辈皆年长于陛下,是故陛下能听之任之。”

    “可到十年后,二十年后,陛下年长于我,我又有什么资格去管教陛下?”

    “诸位长辈于其中托付他人?”

    “民间有谚云:一代亲,二代淡,三代不管饭。”

    “丞相为先帝之遗命,诸位乃丞相之遗命。”

    “难不成二十年后,陛下会听从诸位的遗命?”

    “若一味以威严待陛下,等到那个时候,只怕物极必反,无人约束的陛下恐怕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吧?”

    董允沉默,复而开口道:

    “二十年太久,那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又有谁能预料的到?”

    诸葛瞻答道:

    “昔日鲧治水,围而堵之,不成,舜杀之。”

    “后夏禹治,疏而导之,凡十三载,乃成。”

    “如今休昭叔教导陛下的方式就像鲧一样,只一味的打压,却不知因势利导,就像在河道中起一高坝,时间久了,高坝总要被冲垮。”

    “不知休昭叔可曾想到陛下心中的堤坝何时冲垮?”

    董允一声长叹:

    “那该如何呢?”

    “放权与陛下?”

    “陛下孝敬长辈,为人恭顺,接待官员,颇知礼仪。”

    “然而这不过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又有什么值得说道的?”

    诸葛瞻是后世之人,甚至比当世之人还要知道刘禅什么德行,他自然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只是颇惊讶的看着董允,这话可有些大逆不道的味道了。

    董允反问道:

    “若是陛下当真有经天纬地之能,丞相昔日为何不放权?大将军如今为何不放权?”

    诸葛瞻也不禁叹了一口气。

    刘禅的问题就在于,他有点小聪明,但是不多。

    后世昭烈庙原有刘禅像,后被捣毁,只剩北地王刘谌像。

    足见刘禅的名声之差。

    历史人物的评价总随着时代的转变而转变,最为典型的便是刘备与曹操的评价,前后二十年差距极大。

    其实刘禅也是如此。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了为刘禅翻案的风气。

    什么“此间乐,不思蜀。”是刘禅在装傻,又从中延伸出刘禅扮猪吃虎,稳稳当当活过65岁。

    但乐不思蜀的问题压根就不是傻不傻,而是刘禅表现的太过冷血。

    司马炎对刘禅的评价是:人之无情,乃至于是!

    其实稍加还原一个场景,便能知晓人物的感情。

    司马炎邀请刘禅及蜀地大臣一同参加宴会,席间有蜀地舞姬作蜀地歌舞,蜀地大臣纷纷流泪。

    前朝为公卿,今日为系虏。

    又有谁不感伤呢?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个傻子,也会注意到周围蜀地大臣的状况,以及想要知道为何哭泣吧?

    然而刘禅嬉笑如故,说白了便是表现出自己的臣服。

    司马炎评价刘禅太过无情,而非太过愚蠢,便在于此。

    司马炎自然也知晓刘禅在演戏,否则就不会评价刘禅无情了。

    你的臣子都为故国而堕泪,你身为正主,为了保命却在此演戏?

    要知道刘禅此刻已经57岁,一个快要知天命的老人,真的会有这么蠢笨吗?

    或许有人觉得刘禅演戏只为求活。

    毕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伏低做小,又能如何呢?

    这就是刘禅的另一点了。

    平庸,不懂大局。

    看看孙吴的夏口督孙壹,此人为孙坚弟孙静之孙,256年奔魏,受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封吴侯。

    再有孙吴的孙秀,此人是孙坚四子孙匡之孙,前将军、夏口督,270年奔晋,封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爵会稽公,吴国灭亡后降为伏波将军。

    再看孙吴的武卫大将军、临成侯、京下督孙楷,276年奔晋,受封车骑将军,封丹杨侯,吴国灭亡后,降为度辽将军。

    在263年前后,只要投降的,司马炎几乎都是高高捧起,爵位,名号丝毫不曾吝啬。

    何须刘禅去装疯卖傻?

    旧日的帝王,山阳公刘协(子康袭爵),邵陵县公曹芳可都活得好好地!

    孙吴还存在,司马炎是疯了才会向刘禅动刀,这不是绝远人之心吗?

    更不用说在同行的对比下,刘禅就更显不堪了。

    吴末帝孙皓拜见司马炎时,曾有这么一段对话:

    “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

    孙皓则直接回复道:

    “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贾充又问:

    “听说你在南面挖别人眼睛,剥下别人头皮,这是什么刑罚?”

    孙皓则回道:

    “身为人臣弑杀君主的奸恶小人应当用这种刑罚。”

    弑杀高贵乡公曹髦的贾充惭愧低头,孙皓却脸色不变。

    此时孙吴已经灭亡,孙皓的处境不比刘禅的处境还要危险吗?

    他却能维护自己亡国之君的尊严,为何刘禅不能呢?

    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死或是不死,又跟求饶有什么关系?

    刘聪抓住晋怀帝司马炽,其中好一番跪舔。

    刘聪问:当年你曾送给我一把弓,你还记得吗?

    晋怀帝答:怎么敢忘?只恨不能早点认识陛下。

    刘聪问:你们家骨肉相残,怎么到这种地步?

    晋怀帝答:大汉将要承受天命,我们家自相残杀,这是为陛下您排除障碍啊!况且我们家若是和睦,陛下你又将如何得到天下呢?

    刘聪很高兴,将自己的侍妾赏赐给晋怀帝。

    可之后?

    刘聪命司马炽行酒,几个晋臣不堪其辱,放声号哭,刘聪深恶之,于是就将司马炽杀了。

    “此间乐,不思蜀。”压根看不出其中的智慧,只能看出无情。

    司马炎的人之无情,乃至于是!

    说的非常准确。

    如果非要说刘禅的智慧,顶多只能从他对黄皓的使用上看出。

    据华阳国志记载: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刘禅对于黄皓有着清楚的认知,他就是个传声筒,白手套,代替刘禅去做那些他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

    所以董允,姜维都想杀他,却没有杀。

    因为杀了黄皓,也会有下一个赵皓,张皓出来。

    可如此熟练使用黄皓的刘禅却用他做了什么呢?

    隔离了弟弟刘永,十几年不曾见面。

    将将军罗宪贬官。

    逼迫姜维,令姜维只能屯田沓中,以保兵权。

    姜维上书提防曹魏南下,黄皓却迷信于鬼神之说,甚至将姜维的上奏压了下去。

    以宦官制衡文臣,刘禅玩的非常熟练。

    可这有什么用呢?

    只不过是将计谋用在一群忠心于他的大臣身上罢了。

    用现代的话来说:除了哥几个会被你骗,还有谁会被你骗到呢?

    费祎于253年被刺杀。

    吴国使臣薛珝于8年后的261年前往蜀国买马,他如此回复吴景帝孙休:

    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蒋琬,董允死于246年,费祎于253年被刺身亡。

    这才不过是8年之后,就已经到了民有菜色的地步。

    这难道仅仅是黄皓一个人的问题吗?

    引: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

    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正太子所习读并其情性好尚,正答曰:“奉亲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於仁恕。”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欲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正曰:“世子之道,在於承志竭欢,既不得妄有所施为,且智调藏於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

    注:

    三国志中没写蜀三相的年龄,只能根据事迹推算一二。

    蒋琬弱冠(20)时就出名,其后被先主征召,以州书佐的身份入蜀。

    书佐职主起草和缮写文书,州书佐次于从事。

    蒋琬成名与担任州书佐未必是同一年。

    刘备入蜀为211年,文中此刻为235年,也就是说蒋琬起码44岁,蒋琬于246年病死,55岁以上,不算短寿。

    费祎只提到他少孤,跟随族父一起生活,费祎族父费伯仁跟刘璋是堂兄弟关系,费祎与费伯仁入蜀。

    刘璋为益州牧是194—211年。

    古代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小孩迁徙很容易道死途中。

    估算费祎入蜀时6岁比较合适。

    求下极限,费祎大概是188——205年出生,书中年龄约为30—47岁。

    董允年少时与费祎成名,两人年岁估计相当。

    费祎传中有提到著名的鹿车事件,董允父董和以此评判董允与费祎的优劣。

    此事为费祎、董允参加许靖丧子的葬礼,诸葛亮等贵人也到了。

    董允需要向父亲要车架,说明他还没成家立业。

    董允有资格代替董和出席许靖丧子的丧礼,说明他已弱冠,有资格代替家中长辈。

    许靖丧子时间未知,诸葛亮入蜀时间为214年,许靖死于222年。

    董允此时应当15-20岁。

    书中时间为235年,若鹿车事件发生在214年,则董允年龄为36—41岁;若鹿车事件发生在22年,则董允年龄为28—33岁。

    综上,董允在235年的年龄差不多在28—41岁。

    情节需要,我便往大了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