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 教育 二

    那些日本的武家,都喜欢聘请一些落魄的公卿,而那些公卿就十分擅长繁体字,甚至有些公卿还擅长临摹别人的字迹,等到本家使用简体字之后,因为缺胳膊少腿的原因,这些公卿也只能去瞎猜这些字的意思,就算去临摹这样的文件去扰乱军队的运行,但也会因为并不懂其书写规律而被我方发现破绽之后轻易识破!

    一起学习的还有普通话,既然文字都改了,干脆也将普通话当做本领标准语言,这样敌方在伪报、渗透、骗城等方面也会因为语言方面的差异漏出马脚,能够迅速的被我方所识破。

    纸上谈兵吗,虽然实际操作没有,但是那么多的穿越者,早就总结出了许多让古人快速学习简体汉字的方法,源义境从中选出了一个教学方法比较好,古人接受最快的方法,将其运用到了教学之中!

    然后又将通俗易懂并经过修改后的《笠翁对韵》写在了黑板上,让那些小姓们去练习,因为朗朗上口的原因,很多成年人和孩子也能跟着说上几句……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1611-1680年)所著,它是古代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

    《笠翁对韵》有卷一卷二,共三十篇,其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学生都能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到了后世之后,人们经过修改,又增加了一些对韵,使其增加到了5000多字,如果这些儿童能够将其熟练的掌握,那么可以说就基本上掌握了简体汉字!

    因为训练场比较吵闹的原因,教学的地方就挪到了领主屋敷的附近,因为刚开始学习的小姓比较少,使用一些大一点的石板就能够让所有的然看到,但是随着领地受教育的儿童数量的增加,那些石板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在用了!

    于是就找来了几名老年村民,用斧头将一些木头劈成木板之后,将其拼成了几块所谓的“黑板”,然后在上面涂上了黑田元吉在浅田家买到了黑色染料,这样将其风干之后就会成为一张简单的黑板!

    因为将其染成黑色之后,木炭就不能在上面继续写字了,所以只好用买来的石膏加了些黏土简单的和弄一下,制成了一些所谓的粉笔!准备到黑板风干之后,就开始使用黑板搭配粉笔的方式进行教学。

    其次是数学算法教育,至于为什么将数学算法教育当做主要教育的一种,源义境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现阶段山外主流大名家的计算方式分为贯高制、永高制,而石高制现阶段并不太流行,等到战国末期之后猴太阁进行的检地。

    “高”是日本历史上的经济计量单位。一般表示物品的总数量,主要分为贯高、永高和石高。

    原来室町和战国时期,日本畿内和近畿一些流通比较发达的地区,使用贯高制和永高制。

    贯高起源于镰仓末期。一些领主将知行地的收入以多少贯文的地来表示,并以钱的形式缴纳年贡,形成贯高制,体现日本土地经济早期的货币化。

    永高是中世后期以永乐钱(永乐通宝)为基准的年贡收纳,由于关东大名喜欢以永乐钱为流通和信用基准,对货币的垄断力相对也较强,所以永高制是关东特有的现象。也有永积、永盛、永别等称呼。后北条氏把贯高和永高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规定年贡以永乐钱为标准,并将永与贯的换算比例定为1比2。

    石高,则是以土地粮食产出为计量。

    太阁检地,有了可以计算土地大致产量的办法,使通过产出来进行换算成为了现实。按太阁后期到江户初期的换算法,永1贯文=金1两,永1贯文又可以换1石米,这样,全国性贡租体系通过统一换算,建立了起来。从贯高、永高和石高并存,统一为石高缴纳。

    武士团的收入,与“检地”的结果密不可分。笼统点说,讨论检地制度也好,石高制也好,其实是在讨论一个怎么收保护费的问题。

    先从徭役,做帐方面动手,就事半功倍。所以需要检地,检地原本是中世庄园名主为了收入和贸易,对自己土地进行的自发检查。检地执行的对象是庄园,检查以庄园为单位,新垦田地的收成和面积情况,几乎不进行精细的实地丈量。

    战国以后,检地帐逐步规范化,分为两个大部分。一是“本成方”或“本年贡”,即根据过去丈量土地而一直维持的年贡;另外一个是检地后新增加的年贡,称为“踏出”,又叫“名主加地子得分”,顾名思义,就是一块田的名主,通过开发或发现隐田,从而得到“加地子”的结果。

    一般来说,兵农分离的着力点是先从赋税层面,把征税对象分为军役众和惣百姓。

    从属于大名或武士、负有军事任务的“军役众”,只需要缴纳检地以前的土地年贡(本年贡),而全额免除隐田年贡(踏出分),这种免除被称为“御免”。

    全额免除踏出分,并不仅仅是大名对部下特别的爱惜,更主要是意味着将踏出地从原来的寺社名下进行没收,经过大名的恩给,重新分配给自己的军役众。

    依靠控制庄园扩大实力的守护大名,经过没收土地、免税,以权力主导,剥离了武士团和作为在地力量的寺社之间的土地关系,再以分封形式重塑封建主从关系,实现了向战国大名的转型。以上通过分封重塑权力的过程,在日本称为知行制。

    至于惣百姓,免除40%年贡,被称为“四纳所免”,仍然保持与寺社的各种关系。

    两者相比,军役众可以免税或只征收占惣百姓1/5到1/4左右的年贡。

    如此一来,逻辑上就说得通了。

    室町到战国的检地,虽然在制度上做出大量突出,征发规模越来越大,但这种突破是建立在权益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让武士和军役众心甘情愿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并对在地力量形成统治,不仅仅需要封建名分和伦理,在价值观上的动员,还需要给予切实的利益,以御免为手段进行重塑,很多时候还要保持对原领主权益的承认。

    在今川氏和后北条氏的基础上,织田信长的检地就很能反映承认和利益兑换的实质。

    首先,他在检地的同时,发出“御朱印方”,先对检地帐上的土地所有者权利作出承认,巩固现成有力者的利益。

    然后,指示柴田胜家从东谷檀那院名下的越前织田庄开始着手改革,将该庄原来的本年贡、踏出分、公事等复杂的年贡,统一变为“分米”负担。在分米负担制下,直接从事某片土地经营的作人,完全负担该片土地的年贡,尽量按米来计算。相应的,承担完全年贡的作人,对土地的支配权也得到了扩大。

    相当于说,通过御朱印状对原有名主的安抚,在尽量少动摇原有利益者的前提下,基层土地所有权,以分米负担的形式,开始从名主向作人转移。

    石高制和贯高制不同,它是一种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或逆算)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指的是以公定的土地预估生产量,乘以土地面积得出来的一种数据。

    对大名和武士而言,“石高”是授受封地(或禄米)以及承担军役的基准,即石高知行制(知行,原义为行政管理,后转为封地制或与之相当的俸禄)或石高知行军役制(如每百石出军役5人)。对农民而言,“石高”则是农民持有(不是私有、无所有权)份地(不是封地)数量以及承担赋税的基准。后来,德川家康统一日本,石高又成了各大名税贡、劳务、军役等义务的依据,德川幕府会根据各藩国的石高的多寡来课征,是其控制全国的重要手段。

    在具体征税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检地,为每村建立土地清册,按一地一人(一地一农)原则,在检地账上登记拥有作职(耕作权)的人的姓名(名请人、本百姓),使其承担缴纳年贡之责,即年贡负担者。由此又确立了领主制下的单婚小家庭耕作体制,其耕作面积一般不超过1町步。

    这种石高制的实行,等于是领主直接向农民或以村为单位,按二公一民、三公二民、四公六民又或是其他什么比例征收年贡(甚至传言有的大名搞过八公二民),这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庄园制时代复杂的中间盘剥,否定家臣或地方豪族(地侍、有力名主、大百姓等)的土地所有权,及其对农民的奴役、征收实物等权力,推进由地方官吏管辖的村落制度。

    同时,这样也避免了农民隐藏收入不交税的情况,毕竟在以收获物百分比征收税赋时,农民很容易隐藏收入,并且粮食产量还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容易因为天气原因而减产,因此在日本当时的环境下,就不如定下这样一个制度,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很稳定。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